APP下载

产业融合的典型路径、面临问题和政策建议

2023-09-14李子文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融合

李子文

产业融合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并扩散应用的背景下,产业、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重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的现象。在企业微观层面,产业融合表现为企业通过技术变革与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等实现其业务边界的融合拓展,其根本目的是使得其产品、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在产业中观层面,产业融合表现为不同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性持续增强,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交叉、模糊甚至消失,小市场融合成为大市场,红海市場拓展成为蓝海市场,甚至形成新的相关市场,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空间。当前,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向高端跃升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的概念进入我国产业政策体系中。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实施《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河南省是较早制定实施产业融合政策的地区。从2019年起,河南省先后开展了两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单位”评选工作,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业务模式多元的深度融合型企业。针对河南省产业融合实践的调研发现,一些企业探索形成了产业融合的典型路径与经验做法,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了增长空间、培育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同时,融合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共性制约因素和堵点难点,亟待通过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予以解决。

一、河南省典型企业的产业融合路径

(一)数字化转型驱动服务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从制造、销售等单一业务模式转型成为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的必经之路,也是许多制造企业向增值服务领域拓展的助推器。传统制造企业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相对割裂,企业对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产品使用情况缺乏动态了解,很难以较低成本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即时化的增值服务。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型、通用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生产、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在技术和经济性上成为可能。一些企业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从开展制造、销售等单一业务向提供系统性、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拓展,更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实现业务重组和价值再造。轮胎经销商WT①抓住物联网技术升级和物联网硬件成本下降的机遇,将传感器、中继器和接收器等部件安装在客户的轮胎和车辆上,轮胎成为了企业链接客户、动态掌握车辆运行状况的“智能终端”,由此为客户提供敏捷化、即时性的车辆行驶状态监测、管理服务,转型为“轮胎经销+轮胎全生命周期托管+轮胎车辆智慧管理”综合服务商。冷链设备制造商KX的负责人认为,“十几年前信息技术不发达,生产的冷柜、冷库没有远程监控功能,给后期运营服务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冷链无断点、监控无盲点,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全程冷链运输系统解决方案,制造企业变成了服务企业”。

(二)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全链融合

龙头企业具有产业链关联广、价值链整合能力强、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突出的特点,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主体。一些龙头企业通过搭建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深化与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业务、流程、订单、数据等方面的耦合协同,有效降低供应链综合成本,引导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速冻食品企业SN依托其在研发、品控、渠道、品牌等不同环节的竞争力和主导力,搭建了“智慧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该平台将上游的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物流商、经销商、零售商纳入其中,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实时对账、冷库智能温控、智能下单发货等服务,实现了生产、采购、销售、物流等业务流程的可视化管理和上下游交易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敏捷化,形成了生产、供应、物流、经销良性互动的产业链生态圈,充分发挥了产业链“链主”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交易大数据在平台上高度集成,形成“数据资产”,SN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起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信用档案,根据其信用情况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上下游企业共担风险,显著缓解了生态圈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小步试错、渐进创新”推动迭代融合

产业融合不是“一蹴而就”“无中生有”的过程。对企业而言,融合往往意味着原有商业模式和价值活动组合发生新的变化,既可能带来新的市场机会,也可能导致商业化落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风险。调研发现,行业领军企业在业务模式、产品开发等已相对成熟的条件下,很少选择“推倒重来”,更倾向于通过“小步试错、渐进创新”,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持续性、迭代式地推动融合发展,最大限度降低试错成本。速冻食品企业SN在搭建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的过程中,首先引入德国SAP公司的ERP,初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之后,逐步构建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平台、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从信息化向数字化的转型;最后,着力解决产业链运行效率和业务规模不匹配的问题,推动内部供应链协同平台向上下游企业延伸拓展,最终搭建起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SN的技术团队表示,“从2013年起,每年都会对供应链平台进行低成本、小步迭代的升级,逐渐完善和拓展平台的服务功能,转型发展的风险得到较好控制”。

二、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前期成本过高

数字化转型是对企业组织架构、决策机制、生产流程、商业模式等的系统性重构,前期成本大、见效周期长、收益难以评估量化。当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竞争压力加剧、经营风险加大、资金约束收紧,往往很难进行持续性的数字化投资,进而制约其业务融合拓展。调研中不少企业提到,近年来生产经营活动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冲击,现金流压力加大,市场信心不足,许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融合项目被迫中断,成为企业的“沉没成本”;同时,地方政府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各类补贴门槛较高、申请难度大,对中小企业的帮助相对有限。一家铝材生产商MT的负责人在访谈中表示,由于国际海运物流成本持续震荡上升,铝材出口业务受到较大冲击,加上海外市场疲软、需求下降,导致多种产品的大面积滞销;在这种状况下,前期开展的仓储物流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面临很大资金压力,将在正式投入运营前被迫暂停。

(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产业融合发展对企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需要大量兼具垂直行业领域知识、数字化技能素养和用户导向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培育和引进困难成为制约企业融合发展的普遍难题。智能检测软件企业JH表示,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产品生产、又有一定软件开发经验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懂软件的人员不懂制造业,懂制造业的人才又不懂信息化;招了有制造业从业经验的技术人员,但融入不到工业软件的开发工作中”。某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中部地区的人才薪酬水平、创新创业环境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产业融合项目所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依然突出。

(三)政策支持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错配

当前,中央和地方的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在政策覆盖面、普适性方面还有优化空间。以各地开展的“两业融合试点”为例,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往往是资金充足、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承担融合发展的试错成本,在争创试点单位、争取补贴政策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而不少中小企业的产业融合项目常常由于投资预算达不到补贴政策的门槛,无法申请到政策支持。受访企业普遍反映,政府部门和银行机构偏爱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补贴支持、融资支持相对不足。有企业家认为,政府补贴对大企业只是“锦上添花”,即便没有补贴,大企业依然有能力、有意愿开展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等尝试;对中小企业才是“雪中送炭”。可见,当前的产业融合政策依然属于典型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政府部门“选大企业”的色彩浓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政府部门选择性、歧视性的补贴可能更容易出现。这种政策设计和执行的偏差,可能对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干预,甚至进一步加大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产业融合进程中的差距。

(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有待完善

产业融合涉及不同产业领域,其用地需求通常需要功能多元、性质混合的灵活产业用地模式予以保障。然而,一些地区混合产业用地模式的土地用途管控制度比较僵化,例如工业用地的服务设施配套比例偏低,容积率、建筑高度等规划参数限制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产业融合发展受制于开发空间“天花板”。从调研情况看,虽然国家、省市都提出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但在具体如何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用地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用地审批、土地弹性供应、用地评估监督等方面亟需规范性、指导性的政策文件。

三、对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是产业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薄弱地带,是产业融合政策的盲区,需要通过多方主体、采用多种手段予以扶持。应引导互联网平台和龙头企业聚焦垂直行业共性需求构建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推出轻量化、平台型、安全可靠、可二次开发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培育良好的应用生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重点支持智能装备设备研发应用和产业园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企业数字化转型纳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引导企业人才结构更新升级

围绕产业融合实际需求,推动产教深度对接融合,支持制造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实施中长期实习实践培养计划,培养一批跨学科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鼓励地方联合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开展企业家大讲堂、产业融合专题培训、企业数字化转型交流论坛等活动,支持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等参与职业培训,提升不同层次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养。探索建立面向产业融合和学科交叉领域的技能鉴定、职称晋升评价制度,打通复合型人才上升渠道。

(三)完善產业融合项目支持方式

针对不同规模、经营状况的企业,实施差异性的产业融合项目支持政策。对于自有资金充足的大企业,可采用以奖代补的支持方式,对其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再给予资金支持。对于自有资金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可采取切块支持、专项补贴的方式,根据其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投资预算,在综合评估其可行性、合理性基础上,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改善中小企业在产业融合政策实践中被边缘化的状况。鼓励地方探索产业融合统计监测和效果评价的标准体系,为精准分类给予政策支持提供依据。

(四)因地制宜创新实施灵活用地模式

拓宽存量工业用地盘活路径,在合理控制M0等新型产业用地总规模基础上,根据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和公共服务、市政配套等要求,优化提升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度和服务设施配套比例,推动土地综合利用和立体开发。创新拓展土地供应模式,完善招拍挂公开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供地方式,优化土地分割转让制度。强化新型产业用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产业融合项目用地履约管理,严格落实产业准入条件和项目考核验收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注:

①本文涉及的企业名称均以字母代替。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