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基础、核心与关键
2023-09-14黄正平
黄正平
家校社协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进入新时代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得到高度重视,国家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 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家校社协同是为了育人,育人需要家校社协同,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相互信任是基础,育人为本是核心,有效协同是关键。
一、相互信任: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
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权威性正在受到冲击和影响。近年来,“家长作业”“家长退群”等事件引发广泛争议,一些家长对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教学水平缺乏信任,如何处理好家校关系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情景案例中的李明妈妈是一位比较强势、急躁的家长,她对班主任赵老师表现出不够信任与尊重,并干预班级管理工作,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很难取得协同育人的预期效果。
相互信任是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前提,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起点。在日常生活中,家校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由于沟通不及时或信息不对称等产生误解或误判引起的。如果班主任能做到关心理解爱护学生,与家长及时主动沟通,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能将教育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就容易赢得家长的信任。顾婵老师认为,沟通是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过程,通过家校沟通促进亲子沟通是家校共育的基础。张琪老师也认为,家校协同的起点是有效的沟通,当教师换个视角,站在家长的立场,发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孩子的共性问题,关注家长的教育困境和孩子的成长误区,无疑就打通了自己和家长联结的“任督二脉”。因此,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沟通是产生信任的重要机制。
建立相互信任除了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沟通外,最根本的是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综合素养。一方面,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珍惜自己的职业声誉,既要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注重言传身教,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彰显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形象,从而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庞冉老师认为,班主任必须多学习,多积累,以专业的姿态与家长沟通交流,真真切切给家长以专业的支持,赢得家长的信任。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明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注重以身作则,不仅要履行好子女监护人的法律角色,更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彰显“第一任教师”的人格形象,赢得学校和社会的信任。
二、育人为本: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
家校社协同的共同目的是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三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基本情况不同,关注问题的视角也不一样,加之社会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和“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影响,仍存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尚未形成育人共识等问题。
最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私立致远中学的胡鑫宇事件,也充分说明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加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全面育人的必要性。这起事件警示我们,必须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重点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从注重育分转向全面育人。
育人目标决定了育人的发展方向,有共同的育人目标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前提。家校社协同育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家校社应该形成共识,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因此,《意见》将“坚持育人为本”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首要工作原则,强调“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曹斯旻老师主张,班主任要通过“认真倾听,适时回应”“主动沟通,直面问题”“换位思考,巧妙借力”等策略,将家校合作变成一场“双向奔赴”的育人修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细微而又复杂的任务。”家长与教师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要引导家长与学校密切合作,为学生发展提供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班主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宣传党的教育方针,从家长能理解和能体验到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出发,对家长进行育人的价值引领。班主任要让家长认识到,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固然是重要的,但不可偏废其他素质的发展,有许多事情比成绩更重要,要“跨越一时的分数,夯实一生之根基”。我们要将学生培养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融通起来,深切理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所体现出的时代特点与要求,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目标和方向。
三、有效协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
协同是指通过各自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最终使多方获益、效果增强,推动共同高效发展的过程。当前,家校社共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边界不清、职责不明。虽然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家校合作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是因为家长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孩子的需求,而学校考虑的是大多数孩子的需求,利益不同导致需求不同。这就涉及家校合作的职责以及边界问题。
《意见》提出: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并明确了各方育人职责和相互协同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切实改变当前“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学校化”的错位现象,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在学生发展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因此,学校首先要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日常沟通与交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再次,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最后,学校要充分挖掘、整合校外育人资源,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应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强化家长作为孩子启蒙教师的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家长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融合起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家校联系活动,主动了解、参与学校教育,引导孩子主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加强锻炼、提升素养。
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教育的重要目的,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社会应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要补齐社会教育短板,健全社会教育机构,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向青少年学生开放,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社会教育体系。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净化社会育人环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朗社会文化及良好生态环境。
总之,家校社协同育人,相互信任是基础,育人为本是核心,有效协同是关键。家校社三方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取向,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