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三境”

2023-09-14张雪姣

江苏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整本书书籍

张雪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作为18 个任务群中的第一个,可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定位为“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1]11。

从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目标中我们发现,教学中教师推荐学生一本书随便读或是以摘抄、背诵、考试等形式逼着学生读显然都不合适。要让学生形成和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就要从学生本人的阅读经历与实践中得来。他人的阅读经验当然也需要借鉴,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不能将教师的阅读经验变成知识性内容的简单复制。

书,不是“看”就可以,更不是“考”就可以。读书,有读书的“道”和“技”。王国维先生有“人生三境”之说,笔者冒昧套用,借此谈整本书阅读的“三境”。

一、“望”尽天下书

书,是读不尽的。那就更要尽量读更好的书,更好地读书。

1.望一望,精挑细选

语文课程对阅读内容有明确要求。新课标提出要“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以及“指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师生共同商定3—5 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1]12。

为学生挑选书籍,首推经典著作。经典著作大多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独特的价值,而且经典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写作水平普遍较高。高起点的阅读可以让学生见识到什么叫作“好书”,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生未来选择阅读对象的高标准。

选择书籍还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喜好。太深奥的书和太浅显的书都不太适合。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需要学生思考、领悟甚至要多看几遍才能看懂的书来读,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当然,选书看个人喜好并不是说一定要选择喜欢的书来读,也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类别或领域的书,既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也能锻炼其阅读能力。

2.望一望,提前预判

“望”还指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先对阅读内容和阅读过程做一些简单的预判。

一本书的前言、后记、目录都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前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相关情况。读不同类别的书应有不同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比如读小说,要关注其情节搭建、人物刻画;读学术类书籍,重点在于对作者观点的梳理和理解。除了内容,学生读整本的书还可以提前了解全书的架构,这也是读整本书和读单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阅读之前,还可以让学生对读书的方法做一个简单的预判。阅读方法的选择不仅跟个人情况有关,跟书籍的特点、类型同样有很大关系。例如,同为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将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众多人物和事件按时间顺序构架起来的组合式结构,《西游记》则是以几个人物为中心线索展开情节的单线式结构。所以读《三国演义》,人物关系和事件的顺序很重要;而读《西游记》,不按顺序“蹦蹦跳跳”地读影响也不是很大。

二、为“书”消得人“憔悴”

这并不是非要人读书读到衣带渐宽,但真正的阅读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说为之而“憔悴”,也并非夸大。

1.主动沉浸于阅读

读书是需要“主动”的。很多时候学生虽然翻开了书,看懂了字,但就好像听书看戏一样,作者写什么,我就看什么,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的思考、领悟与评价,这只能称为“看书”而非“读书”。

真正的阅读要主动沉浸其中,全身心地投入。将你的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一切感官都集中在读书这件事上,置身其中,同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或参与感。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2]

阅读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沉浸状态。比如注意阅读环境的选择、氛围的营造;或是引导学生用意志力强迫自己专心读15 分钟,也许刚开始的5 分钟里他没有沉浸其中,但当他坚持到15 分钟的时候可能更容易找到专注的状态。

2.主动建构阅读经验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体会读书的过程,并就阅读内容进行反思、评判,建构属于个人的阅读经验。例如,在阅读《乡土中国》的“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作者提出了“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两个概念。很多学生都觉得概念太难懂,读不进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种“吃力”的地方下功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这两个概念入手,将文中所有与这两个概念有关的段落都梳理出来,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建构阅读经验,需要投入“思维成本”,对概念的理解,对逻辑的梳理,对思想的整合,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经历和体会这个过程。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回首”是指在读完一本书后的重现与反思。“回首”的目的主要是追问阅读的收获,这种收获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教训。读完之后的复盘,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品评自己阅读的得失,感受阅读带来的变化。

1.“回首”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对学生来说是很常见也很有效的阅读手段。做读书笔记有很多方法,有的人习惯在书上圈画、写评注,有人喜欢写较为完整的读书笔记。笔者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适合在书上圈画写短评,这样对阅读的干扰比较少;而完整的、长篇的读书笔记更适合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进行,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全书内容。做读书笔记虽然在时间上的成本会高一些,但手写的“慢”恰好为思考和咀嚼提供了时间支持。写读书笔记应该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包含着阅读者阅读的过程和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很有“回首”的价值。

2.“回首”书籍内容

看完一本书不难,读懂一本书却不简单。同样是《红楼梦》,有人看到红尘世俗,有人看到诗词歌赋,还有人只看到了菜谱。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重读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会帮助学生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东西,理解以前不理解的地方,得到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回看书籍不一定非要二刷、三刷。“运用”也是一种“回首”。不少学生读过《乡土中国》后,依然不懂什么叫“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乡土中国》的内容来阅读其他书籍,比如可以尝试用《乡土中国》来分析《祝福》中的悲剧。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的“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而乡土社会视野下的“家庭”以父系一方的单系向外扩大为“家族”,以父子关系为主轴,“夫妻关系”成为配轴,且因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3]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祝福》中,祥林嫂的婆婆有权力把她卖掉,用这个钱给她小叔子娶媳妇,而在贺老六死去后,祥林嫂作为他的妻子却要被贺家族人赶出去。另外,婚姻的存在是为了维系事业社群的稳定,所以是不允许因为私情而颠覆婚姻的,这就是为什么“礼教”不支持“婚姻”的解体。这就可以解释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人们对她态度的本质不同——第一次是怜悯,第二次则是嘲笑。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就不会把祥林嫂的悲剧简单归结为“礼教吃人”了。运用一本书解释另一本书,碰撞之后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回首”将阅读带向了更深层。

此外,引导学生与他人一起研讨也是一种“回首”。不同的读者针对同一本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交流、共享、研究与讨论,这需要对书籍有更为个性化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样也是一种深入的“阅读”。

阅读能力是当下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从高考的命题情况来看,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把握和理解,只靠强化对理解分析、逻辑思维、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查,甚至堆积知识,已经无法胜任高考的挑战了。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才能够面对高考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读书更是开阔视野、滋养生命、提升个人素养的有效途径。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将读过的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铁凝在谈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说:“它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4]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你不只是在学习这本书,也不是非要评价这本书,更不是要记住这本书,你是要让这本书成为你生命中的某个部分。这就是整本书阅读的力量。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整本书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