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
2023-09-13张晓贤
马 强,张晓贤
(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警体部,安徽 合肥 230031;2.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418)
0 引言
2016年5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1],《通知》明确提出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改革意见,并确立首批10所试点高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指出:“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开发个性,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由此可见,个性化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当前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中,在课程理念上倡导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三自主”的课程形式[2-3],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课程模式[4-5],个性化的课程发展理念[6-7]。课程改革实现高校体育“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目标转换[8],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多元化、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化[9]。大学体育课程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10]。
近些年,各试点大学在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中做出有意的尝试,探索出一系列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从改革成效来看,“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丰富了课程的项目设置、完善了课程的教学大纲、重构或调整了课程模式、优化了软硬件资源配置、调整了课外活动的形式。但课程改革不够深入,受限于诸多主客观因素,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旨在对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通过课程实践为“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在全市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1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的内涵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给予学生选择运动项目学习的自由。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分层教学形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11]。课程的特征上应在课程理念个性化、项目学习持续化、专项教学突出化、教学规模小班化、项目设置多元化、课程难度深入化、项目选择自主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等方面有所体现。
2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现状
2.1 项目设置与个性化课程改革率
通过对试点大学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的调研,数据显示各大学体育课项目设置普遍达到10项以上,除足篮排、乒羽网、武术、健美操等传统项目以外,各大学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一些特色运动项目: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设旱地冰球项目;上海大学开设游泳、毽球和高尔夫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中华射艺、梅花拳、功夫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攀岩项目。由此可见,试点大学在体育课程项目设置上是比较丰富的,改革的课程数量占到全部体育课程开设项目数90%以上,能够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2 师资配比及教学规模
通过调研,试点大学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并不均衡。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教师工作量适中,每周教学班在6~8个,附加课外体育活动指导1~2次。各高校教学班的容量都在30~40人,极少数会出现40~50人的超大教学班。整体上看,各高校在师资配比和教学班规模上能基本满足“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需求,基本符合“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但仍存在师资配置不均衡,教学班数量与教学人数不匹配等问题,需要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2.3 改革重点与改革措施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如何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对试点高校的调研发现,在课程改革上,教师认为对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内外一体化形式的改革是“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改革。再次,是考核方法上的改革。
在改革举措方面对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改革以及对于教学大纲和内容的修订与优化这2项举措所占比重最高,涵盖所有调研的大学。其次,扩大专项教学比重和提高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这2项举措,占据调研高校的71.4%。而对于课程结构延长专项学习学期的改革只占到57.1%。最后,是对教师业务学习和考核的举措,虽然比重只占调研高校的28.6%,但是这一举措对于“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重视。
3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模型构建
3.1 课程模型构建的依据
3.1.1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理念
本轮“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是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课程结构模型的构建应符合“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特征,其对于课程结构、课程安排、内容及学时分配等各要素的构建均能直接反应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思路。
3.1.2 试点大学的改革现状及成功经验
通过对各试点大学“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现状的梳理,发现各大学均能够围绕“个性化”体育课程理念对本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其中在课程设置、课内外一体化活动形式等方面做出很多具有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为课程模型的构建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课程模型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各高校的改革成果,将成功经验融入模型结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力求做到课程模型的可操作性。
3.1.3 课程改革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是在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下所进行的改革,各高校一般均有较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体系,并具备较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内外一体化活动形式,这也为“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改革基础。无论从改革的理论基础还是改革的现实基础看,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因此,课程模型的建立不仅要反应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同时要兼顾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基础,将课程模型作为改革发展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模板与方案。而正是个性化课程改革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为课程模型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
3.1.4 课程模型的要素
为能够更清晰地反应上海“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的个性化理念,提高模板的实践应用价值。课程模型包含课程结构构建、课程设置及时数分配、课程难度及进阶设定、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课程实施环节6个要素。课程模型只作为课程范式或样本,各大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各要素做相应调整。
3.2 课程结构构建
构建一个能够细分体育课程种类,课内部分与课外部分相结合,以专项运动为主线兼顾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见图1)。
图1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结构
3.3 课程设置及时数分配
在课程设置和时数分配上,既要符合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规律,又要在此基础上体现“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内容和难度的进阶,实现“个性化”体育课程的目标(见表1)。
表1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设置
以每学期36个体育教学学时为例,“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内容及时数分配(见表2)。
表2 “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内容及时数分配
3.4 课程难度及进阶设定
理想的“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应该建立按学生技术水平分班分层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就是按学生技术水平不同进行分班教学,随着班级层次提升,教学内容难度系数也应层层递进,以满足不同个体学习需要。
3.5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3.5.1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除传统的打卡,APP手机跑步软件等以素质练习为载体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外,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体育俱乐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学生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12]。社团活动与体育俱乐部以运动项目发展为载体,原则上要求每位上体育课的学生对应自己学习的专项参加一个体育活动组织。配合教师激励计划,要求教师每周进行1~2次专项辅导课,上课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项每周参加1次辅导课,辅导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进行辅导答疑。针对较高水平的学生,通过专业运动训练课,参加市级竞赛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学生专项能力,以达到“业余专业者”的发展目标。组织校级、院级群众性体育赛事,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运动的平台。
3.5.2 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数与评分原则
课外体育活动建议学生至少每周参加1次社团或俱乐部活动,每次2学时,有条件的可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课外体育辅导课每周1学时;自主锻炼和其他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2学时,总计每周不少于5学时课外体育活动。根据课内课外一体化原则,课外体育活动课评分建议占体育课总分20%~30%。
3.6 课程实施阶段
课程准备阶段:进一步将学校体育课程融合学校整体课程设置之中,从制度保障、选课机制、课时分配、技术支撑等方面满足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的要求。针对2年4学期(或1年2学期)专项教学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班级修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完善场地设施条件,及师资储备,以满足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需求。
课程实施阶段:按专项开设选项班,同一专项同一时间段至少保证2个,有条件的可以增至3个,以保证按水平层次分班的需要。学生按兴趣网上选课,教师对选课学生按标准进行技能测试,并按学生技能测试成绩进行水平分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学生意愿做适当人员调整。
课程发展阶段:通过教研室活动等形式研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有效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模式,重点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辅导。以课程改革与推进为抓手,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系统化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3.7 课程实施效果与评价
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在课程模型的基础上打造“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专项教学采用1学年制,教学班师资和人员组成基本保持不变,小于30人的小班化教学形式。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原有1学期专项学习改为2学期制,增加专项教学技术学习的内容,提升专项技术的难度,并增加规则裁判法的教学和实践学时。更新教学设备,购置旱地冰球挡板、乒乓球发球机等教学设备,并完成多媒体教学教室的建设。完善课程实施中的各个环节,优化课内外一体化制度。例如:试点班学生必须加入相应的体育单项协会,课外体育锻炼采用教师组织和协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针对试点班学生每周安排1次不少于30 min的专项练习或对抗比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选课前的技能测试,掌握学生技能水平差异化,能有效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其次,将课外体育活动与教师激励计划有机结合,增加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力度也是课改中值得借鉴的尝试。最后,通过单项体育协会与体育课的有机融合,为学生体育个性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4 结论与建议
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课程改革项目,试点大学体育课程有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厘清“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各大学在大学体育课程个性化发展理念上达成显著的共识。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尊重个体发展,强化学生感兴趣项目的运动能力,发挥学生运动优势为课程理念的改革主旋律,试点大学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改革模式和路径。尽管改革也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改革的整体方向适应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分管领导加大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各高校因地制宜,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开展课程改革。各高校应以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为契机,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完善教师专项化结构。在“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全面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创新课外活动方案,同时把专项技能的学习与专项体能锻炼、体质健康测试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