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子狸种群数量及活动规律
2023-09-13黄琰彬
黄琰彬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 三明 353000)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影响全世界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近年来受到国际广泛关注[1]。果子狸(Paguma larvata)所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密切相关,属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2],且该物种可能是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的中间宿主[3-4]。开展野生果子狸调查和监测研究,有助于及时掌握该物种的种群动态,能够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及疾控部门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果子狸又名花面狸、白猸子,属食肉目,灵猫科,长尾狸亚科,因在野生条件下以食野果为主,故称果子狸[5-6]。果子狸分布于东亚地区,主要栖息地类型会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东南亚的果子狸主要栖息于常绿和半常绿森林中,包括严重退化的地区和落叶景观形成的河岸常绿森林带[7-8];中国的果子狸主要栖息在毗邻农作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灌丛、岩洞、树洞或土穴中[9-11]。果子狸是夜行性动物,善于攀树,采食植物叶片、浆果和谷物,有时也捕食雏鸟、鸟卵、蛙、鼠、昆虫之类的食物[12-14]。果子狸曾是毛、皮、肉兼用的珍贵经济动物[15-17],由于捕猎过度,以致数量急速减少,现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近危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Ⅲ,亟需开展对该物种的研究和保护工作[4,12]。
得益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发展,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及空间活动规律能够通过对有效照片的分析进行估计[18]。种群数量和活动规律是掌握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果子狸的种群数量及活动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能够为野生果子狸监测工作提供有用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红外相机安装
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中西部的明溪县,位于武夷山脉中段东坡余脉,北纬26°19′03″~26°39′18″,东经116°47′21″~117°31′22″,总面积180.6 km2(见图1)。保护区海拔约为300~1 561 m,年平均气温18.0 ℃,年降水量1 737 mm。保护区内最高海拔1 561 m,明溪县平均海拔为200~300 m。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闽楠(Phoebe bournei)等34 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黄腹角雉(Syrmaticus ellioti)、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黑熊(Ursus thibeta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等78种[19]。
图1 研究区域及果子狸出现位点分布图
本次调查的监测点采取网格布点法,按1 km×1 km将保护区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监测点设在每个方格内。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进入指定公里网格,选择有兽径的位点布设相机。设定好相机参数,如时间、日期、经纬度,拍摄模式设为混合拍照,清理相机前的灌草和枯枝,相机安装完毕后,在1.5 m处拍摄1张白板照片(应写有相机位点信息:安装人、相机编号、经纬度、日期和时间)和1.5 m标杆直立的照片,回看拍摄的相片效果,调整到最好的角度,然后将红外相机牢固地捆绑在树干上,高度一般为30~80 cm,保证相机开机状态。
1.2 种群密度及数量估算方法
种群密度估计始终是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基础内容。传统做法是标志重捕法,对捕获个体进行标记后放回,隔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此时重捕中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标记个体。标志重捕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假定被捕获不会显著影响重捕率,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种群大小,并进而计算出种群密度。但标志重捕法对于果子狸这类受保护物种而言并不适用。随着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基于红外相机影像数据的种群密度估算法被提出。对于部分有斑纹的物种(如虎、豹、灵猫等),可以通过仔细的斑纹比对区分出不同个体,并进而得出种群大小。但是通过红外相机的照片不能很好地对果子狸进行个体识别,因此此种方法亦不适用。为此,本研究采用Rowcliffe等提出的方法[20-21]估算果子狸的种群密度,此方法无需进行个体识别,具体估算公式如下:
这里D表示种群密度,y/t表示单位时间内的拍摄数,v表示拍摄对象平均运动速度,r和θ分别表示红外相机的拍摄半径和拍摄视角(用弧度表示)。种群数量通过种群密度×面积而得到。
1.3 活动规律
利用红外相机位点是否拍摄到果子狸的数据,对不同季节之间、不同海拔之间的活动规律进行分析。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能够用来分析在有随机效应存在时,二元分类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变量的交互效应[22-23]。利用R软件[24]中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季节与海拔之间的交互效应进行估计。“是否出现”设置为因变量,“季节”“海拔”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设置为自变量,同一个相机被重复4个季节设置为“随机效应”。选择二元Logistic 回归,置信度设为95%。季节按照气温特点和当地通用做法划分:春季为2~4月,夏季为5~7月,秋季为8~10月,冬季为11月、12月和次年1月。海拔数据进行分类化处理,<500 m,500~799 m,以及800 m及以上。海拔划分依据是:海拔500 m以下主要为农田或竹林生境,在500~799 m处山体土层较厚,主要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生境,800 m以上山体岩石裸露较多,主要为常绿阔叶林生境。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效照片
本次调查按1 km×1 km网格共布设136台红外相机,其中有拍到果子狸相机共24台(见图1),共拍摄到果子狸有效照片为71张,监测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
2.2 种群密度及数量估算
在本次调查中采用的是千里拍Bestguarder SG-999V型红外相机,结合实际拍摄情况看,在保护区内有效感应距离约为5 m,有效拍摄视角为140°(即7π/9),果子狸在镜头前的平均运动速度约为0.628 m/s,该地区红外相机平均拍摄速率为每秒0.000 002 2张。将上述参数代入公式,得出该地区果子狸种群密度估计值为0.496只/km2,种群数量约为89只。
2.3 季节性的沿海拔迁移规律
季节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F=0.706,df1=3,df2=532,P=0.549),而海拔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3.457,df1=2,df2=532,P=0.032),季节与海拔的交互项没有显著性差异(F=0.553,df1=6,df2=532,P=0.768)。
3 讨论
通过按平方公里网格布设红外相机,研究得以分析果子狸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规律,研究结果充实野生果子狸的基础生态学数据。由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饲养繁殖和疾病防治,区域性的动物学野外研究涉及较少[25]。通过密度分析,首次估算出福建君子峰国家级保护区内野生果子狸种群约为89只,该数据能够为其他地方进行监测提供参考。
本研究区域内果子狸的分布与季节关系不大,与其他地方果子狸活动规律具有差异。在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果子狸在不同季节之间对栖息地因子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春秋2季,果子狸对距居民距离等的选择利用存在显著性变化[10]。秋季与冬季也有显著性差异,冬季喜欢选择海拔较高的阳坡活动,以获取更多热量[26],这可能与当地食物的分布有相关性。这是因为不同季节,果子狸的食物组成变化差异很大,因此食物分布的变化可能导致不同区域的果子狸的栖息地产生变化。
本研究区域内果子狸的分布在不同海拔下具有显著差异,主要在500~799 m 海拔之间活动(见表1)。而通过对伏牛山北坡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发现,果子狸在海拔范围900~1 200 m地带活动[9]。食物及巢穴的分布可能是果子狸选择特定海拔段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区域内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占比较大,能够为果子狸提供较多的树洞及食物,因而可能是其分布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没有监测到季节性的沿海拔迁移的规律,说明研究区域内果子狸季节性变化较小,分布主要与海拔有关系,关于栖息地的选择及行为节律等信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1 果子狸在不同季节及不同海拔段出现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