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下高校大型仪器对外开放共享的研究与探索

2023-09-13施芝元郭志福罗剑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仪器资源

张 晶, 施芝元, 郭志福, 罗剑梁, 陈 芃

(厦门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福建 厦门 361005)

0 引言

高校是目前我国大型仪器设备的重要集聚地,随着国家的大量投入,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体量、种类和先进性不断上升。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仪器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创新服务,推动高校积极发挥在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国家重要战略政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资源体量的快速增长,整合共享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新型经济模式迅速发展。共享经济通过共享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最大幅度降低交易费用,获取更多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本文以共享经济中不同要素和主体的视角出发,研究不同主体在共享行为中参与市场化竞争和行政干预的重要作用,阐述高校仪器对外共享工作中的关键要素和实践举措。

1 共享经济的要素与意义

消费观念转变、资源稀缺性增加、互联网技术发展、政府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带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共享经济已成为一种高效配置资源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1]。共享经济有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的鲜明特质。罗宾·蔡斯提出:共享经济=多人参加+过剩产能+网络平台[2]。

共享经济是依托信息技术为基础而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主要涉及三大要素:共享主体、共享对象和共享媒介。共享主体主要为供需双方,可衍生为四大主体:供给方、需求方、服务方和管理方。对于供给方,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报酬;对于需求方,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共享方式获得使用权;服务方为实体或虚体的共享平台的主体,主要解决传统共享中供需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互联网的兴起更有效促进供需双方信息的对称和透明;管理方是共享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引导供给方、需求方、服务方依靠市场化机制开展竞争,并以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克服市场失灵。共享对象是待以提高效用、充分创造价值的稀缺、富余或闲置资源。共享媒介整合闲置资源并加以匹配,使资源高效流通,基于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主要为各类虚拟服务平台。共享经济下,各要素发挥作用,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共享成本降低,资源使用率和共享主体的效率提高。

2 共享经济在高校仪器资源中的应用

仪器资源共享是不同主体间共同享有仪器资源使用权,分担成本、分享收益的一种仪器资源配置方式。高校集聚资源、人才和区位优势,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由仪器设备产权的拥有方为其他单位或个人以开放共享的形式提供使用权或服务,分担成本和风险,分享收益,实现科学研究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双向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是共享经济在高校大型仪器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放共享中的创新体现。

共享经济要通过制度和技术实现最优匹配,实现零边际成本。因此,共享主体中服务方和管理方在共享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管理方主要是政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服务方可以同为管理方,也可以是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平台等第三方。

科技资源共享活动的各主体是多元化和动态的,对于一个特定主体,在不同的科技共享过程中可能扮演不同的主体角色[3]。对于高校而言,仪器对外共享又存在不同的共享行为主体。供给方主要为高校,内部包括学院、研究院、课题组等内部单元。需求方同为高校或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机构等社会组织或单位。服务方主要是校内各机组、公共平台或科学仪器中心。管理方主要是学校行政归口管理部门,大多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资产或设备主管部门,或学校下设的仪器开放共享领导小组等。

3 高校仪器设备对社会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型科研仪器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发展和创新活动中极为重要的资源。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在高校内部开放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相对成熟,相关研究较为全面。然而,由于机制体制等众多复杂因素,高校仪器资源对外共享开展社会服务尚存在一些政策、管理或技术上的难点,主要有以下:①供需方:共享观念薄弱,存在仪器分散化、个人化。②管理方:制度壁垒,高校机制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共享流程不灵活统筹。③服务方:驱动力不足,高校适应企业需求能力不强,缺乏主动“营销”和专业运营管理队伍。④共享对象:对外服务定位不明确,竞争优势不明显。⑤共享媒介: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指引和精准对接,供需对接效率不高。在充分把握高校仪器对外开放共享的内涵下,共享主体和主体间发挥协同作用,根据不同共享要素存在的问题寻找突破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共享模式(见表1)。

表1 高校仪器对外共享中不同要素的作用

4 高校仪器对外开放共享关键点

4.1 共享意识与环境

共享形式下供需双方经过资源共享短暂性地享有使用权,需求方管理成本降低,供应方服务收益增加,管理方提升了管理水平。特别当参与共享的资源形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并借助精准高效匹配的共享媒介,共享成本接近于零。假使共享行为主体作为一位理性经济人,会倾向于拥有使用权并非所有权。

共享观念的转变或建立需要高校内外环境一致引导。通过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高校内部的激励与约束,从购置、运行到使用等各环节深化共享共用的观念,形成从以往课题组为单元转变为科学仪器中心、公共服务平台或分析测试中心为单元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当管理成本降低,服务收益增加,驱使各共享主体从“要我共享”转变为“我要共享”。高校共享主体从观望到主动参与,从而推动仪器向社会开放,区域共享环境日益向善,利于形成聚集效应。

4.2 高校仪器共享的定位

高校仪器设备有其不同于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资产设备的显著特征,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科水平、完成科研任务、育人育才的保障。高校仪器设备种类全、学科广、数量大,形成专业体系网,特别对于高端前沿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更有企业无法比拟的经费、人员、技术和管理配套。其投入重点着眼对学科发展与建设的支撑,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鉴于高校仪器设备的特征,在标准化计量、检验检定、简易测试分析等项目上相较市场上成熟的专业机构并无胜势,因此,在面向社会、进入市场时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找准定位。

4.3 高校共享生态体系

目前高校仪器开放共享常见的落地方式有:横向合作,科研课题立项;对外服务合同;委托测试合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框架协议;校企联合体;建设市场化运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等。

根据对高校调研结果显示,实操中以横向合作和委托测试为主,高校普遍为多种对外共享方式并存的综合模式。在不破坏现有生态平衡下,充分发挥经济杠杆调剂作用,开展并尝试不同模式的对外服务,在自身利益不受影响前提下提高价值,实现帕累托更优。

(1)横向合作。高校以横向合作为主开展对外服务,需要立项、结题等严格程序。部分高校实行横向小额自定合同、累计出具合同等形式简化对外服务流程。

(2)对外服务合同。高校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归口管理、审核和指导仪器设备开放服务合同。如华中科技大学印发仪器设备开放服务合同管理办法,统一大型仪器对外开放服务格式化合同及合同申请单并管理、出具业务章。

(3)委托测试协议。高校以分析测试中心实体的形式,开展对外服务。如高校成立公共平台服务中心,归口管理对外测试服务和合作。

(4)战略合作协议。衍生的共享合作方式,最终以横向合作或测试协议、服务合同等形式落地。

(5)校企联合体。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产业化创新的优势,通过加强协同合作发挥供需双方的主体作用。围绕企业创新需求,通过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技术攻关模式,提升校企协同创新效率[4]。建立高校与地方的创新联合体,按需打包分包企业需求。如厦门大学与多家技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在仪器共享服务上给予企业优惠,发挥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互补。

(6)市场化机制。高校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与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协议约定服务内容、服务价格、共享利益分配、产权和服务保障等内容,形成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运营机制[5]。如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试点托管学校校内仪器设备,派驻实验技术力量,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开放共享,打造“北科培训”服务品牌,开展市场化专业技术培训。高校引入市场化在运行上更灵活,同时也应加强监管、风控和评价。

4.4 供需信息搭建

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不平衡是高校与地方共享互通的障碍之一,仪器设备和可提供技术服务与社会需求有效匹配对接是可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

共享经济注重用户体验,信息化技术可大大增强供需双方的互动性,促进加快响应、提高时效。依托信息化技术牵线搭桥,加强对仪器资源开放共享整体情况的宏观管控,对资源决策、共享、调配等形成有力支撑。目前,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省市等地方仪器共享协作平台陆续面世,将高校仪器串点成面、形成大数据网络集中展现。主管部门以考核形成激励和约束,要求高校仪器应纳尽纳,各平台与高校共享平台以统一标准化接口对接,打破围墙,打通孤岛。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提供信息、资源管理与调配有效决策。

4.5 市场化运营方式

市场化运营由第三方机构以授权为基础(政府、组织、企业),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供需双方搭建一个信息公开、电子商务、技术咨询、产品开发、业务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平台,以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6]。

专业技术团队组成服务“窗口”。高校仪器共享不同于企业的推介和广告方式,但同样需要打造高校独有的“品牌”和“名片”。对于服务主体,在高校往往是共享平台技术团队的素养能力与主观能动。许多社会所需的测试或项目需求往往是涉及多学科、多仪器的综合性、复杂问题,用户一般也并无专业知识,并不清楚需要用到何种仪器或检测方式。在需求转化为技术方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能处理复杂问题、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团队,发挥类似医院“导医台”作用,引导或直接替用户“挂号”,甚至许多疑难杂症需要分包给多个“科室”会诊,最后打包成完整的“报告单”和“收费单”交给用户。通过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队伍对接社会需求发挥对外窗口作用,提高共享服务转化率,充分发挥高校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资源集成合力优势。

加强推介和营销策略,适当借鉴或吸收一些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如通过健全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多维度市场化运营资源整合、建立专业的市场需求对接通道等深化共享合作[7]。整合高校合作模式、核心关键技术、强大技术团队,提供先进高端仪器之外高附加值的检测、咨询或培训等服务,提高对需求方的吸引力。

5 高校仪器对外开放共享改进举措

5.1 营造开放环境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高校积极发挥在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创业中的参与度。近年来,国家和各部委制定和发布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启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考核,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的专业化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推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仪器设备外部共享。各省市协同联动,相继启动建设地方仪器共享平台并出台相应激励创新举措。

地方政策和举措也为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外部共享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8]。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如印发共享创新券[9-10]、提供共享补助、利用仪器“共享保”等金融工具赋能[11]、施行免税进口仪器开放共享简易程序等。有力促进高校设备服务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助力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聚集。如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科技厅相继发布推进大型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实施意见,启动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评价工作,发布惠企共享红包、提供资源共享优惠补贴、开展考核和后续补助等。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联手制定《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互联互通,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共享利用。

高校在营造仪器资源开放环境中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我校为营造良好的外部共享环境,在地方海关与学校共同努力下,创新试点免税进口仪器对社会开放服务简易程序,理顺免税进口仪器管理机制,简化开放共享流程。在高校内部,以政策宣讲、多方论坛、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引入开放意识、灌输共享理念,与区域高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学会等加强联动与合作,夯实内外共享的基础环境。

5.2 优化共享生态体系

对外共享服务方式多样,需要在政策指导和学校监管下合法合规开展业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方面有所保障,形成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共享生态体系。顶层设计时做好科学投资管理,建立科学考核评价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共享的经济效益[12],建立以政策导向、资源倾斜、利益驱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现有生态体系的运转与优化。

(1)顶层设计规划。高校在仪器资源投资管理时,应同时重视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部分高校设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领导小组指导和监督本校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在学科经费预算分配前开展集中论证[13],浙江大学开展3 年购置计划等以滚动库的形式将论证工作前置,华南理工大学等[14]采用系统论证审批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投资效益,厦门大学在论证系统中将开放共享成效作为资源分配的决策依据。

(2)疏通和规范对外共享流程。多部门协同,举全校之合力,打破对外合作中的屏障。校内服务机组所在平台或学院、实验处或资产处、分析测试中心、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等多个相关部门需协作制定相应的管理、监督、分配和审计等制度,做好服务与保障。

(3)激励与约束。仅仅靠情怀、奉献和觉悟去维系或要求对外开放是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高校应当建立持久、长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高校应当统筹兼顾多方需求,平衡高校仪器对外共享行为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在不挤占科研任务和育人目标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有效激励对外服务能动性,建立与仪器共享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机制,提高实验队伍服务水平[15]。高校通过减免公共平台实验室用房房租、建立共享或维修基金、评奖晋升等激励措施[16],征收资源占用费、闲置仪器调拨等政策惩罚或约束。此外,高校在共享测试管理办法中应明确劳务费提成、人员绩效奖励等激励条款,或将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和补助落实下放到基层的共享主体。学校通过配套人员和经费向共享良好的平台和学院倾斜、开放共享情况纳入学院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向创业团队企业开放共享优惠补贴经费、施行错高峰共享补贴等方式激励大型仪器设备通过资源共享向社会提供支撑和服务。

(4)考核与评价。国家和地方相继制定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发挥考核指标的引导作用[17]。高校也制定相应考核细则,将仪器开放共享成效、服务收入与仪器购置经费分配、实验队伍考核晋升评优等挂钩[18]。

5.3 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于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除了仪器本身,其配套的技术、人才、合作等,在面向社会、进入市场时应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育自己独有的关键技术,以硬实力形成品牌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在解决企业需求上业务能力和技术过硬,在成本核算和定价上具有话语权,往往能主导或引领市场。

5.4 提升信息化技术价值

共享媒介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互联、人员互动,实现仪器资源的高度共享,是目前共享媒介整合资源信息、匹配供求双方需求,实现资源快速流动和配置最优化,形成规模经济并降本增效。

(1)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仪器共享管理体系。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开放共享,应与上下游的衍生功能相结合,形成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管理。如纵向可与仪器购置论证、资产调配、测试结算、实验室管理等系统功能共享信息,横向与资产系统、采购系统、财务系统、科技系统等对接形成联动。

(2)统一标准化接口,实现一站式预约。目前,高校仪器共享信息化系统平台有自研自制、有与开发商合作定制、也有完全委托第三方套用成熟版本。无论何种方式,系统提供标准化接口便于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气候。国家、省市级和地方也相继建成共享网络平台,接口统一便于用户直达服务方,真正实现高效快捷的一站式预约。

(3)点对点的精准对接。传统的共享平台主要以仪器设备为单元展现共享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缺乏的用户难以快速找到对口的合作方式方法。新型的合作共享平台可通过以项目、需求或专家为单元,建立起双向信息、精准对接供需的共享平台,帮助校外合作单位精准匹配高校资源,高效“找技术”“找项目”“找设备”“找专家”。

(4)分析与决策。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手段不能停留在基础业务管理层面,应加强对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充分解读大数据的交叉信息,根据走势与动向,进一步发挥应用展示与管理决策的作用。

5.5 加强多元化市场化策略

高校应顺应新时代发展与变化,借鉴和引入市场化运营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拓宽推广与营销的媒介和手段,创新改革深化共享合作。

(1)引入第三方。直接委托专业化的服务机构运营或与其合作,授权第三方服务公司对接企业需求。如嘉庚创新实验室成立嘉析检测公司,发挥高端仪器最大功效,助推企业技术研发器,为对外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的技术与检测服务[19],将学校研发技术能力转化为市场化服务。

(2)利用自媒体等新兴推广方式。通过公众号、合作网等开设共享仪器专栏,重点推介专精特新仪器。做好政策制度的宣传和解读,宣介仪器设备对外共享服务,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参考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宣传技术支撑能力[20]。

(3)培养“技术经济人”团队。培养掌握多学科素养能力的技术团队,除专业技能之外,挖掘和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营销”“推广”、企业需求转化为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

(4)主动对接。通过开设系列培训、线上讲坛、线下精品课程、仪器专场推介会等方式,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挖掘市场潜力,培养潜在客户,提高用户黏度,开拓对外渠道。

(5)联盟合作。加入学会、行业等方式拓宽合作新途径,通过高校联盟深化同领域专业技术交流,共同拟定战略合作协议,给予企业特殊优惠等方式提升对外吸引力。

6 结语

利用共享经济优化仪器资源开放共享模式是提高科研设施和仪器配置使用社会效益的新探索。高校在对社会开放共享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正确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市场化加以行政干预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仪器对外共享模式,提升仪器使用成效、降低共享成本、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撑区域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仪器资源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