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句子”复习方法探微
2023-09-13邵屹禾
邵屹禾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看,高考语文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其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加大了对主观题的考查,且考查内容更为广泛。2021 年高考全国卷乙卷第20 题对补写句子进行了考查。该题对学生提出“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的具体要求。从实际情况看,这一综合性试题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解题困难。对此,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补写句子”专题复习的实现途径。
一、强化整段文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常被称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题型多变。补写句子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整体语段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只有在适合的语段语境中才能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因此,学生应先树立语境意识,即补写的句子要符合“整体性”“情境性”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补写句子的选文以科普文为主,题材涉及自然、科技、医学、社会等,文体一般是议论文、说明文,这使得语段中的文字具有严密的逻辑和明晰的指向性,离开文本便不能补写。具体来说,首先,此类语段都有明确的中心或对象,学生要完成对整体语段的语意理解,才能使补写的内容贴切。其次,学生需关注语段内部结构,进而辨析关键词、划分语段层次和把握句间关系,做到补写的句子逻辑严密。换言之,补写过程要求学生瞻前顾后提取关键信息,做到补写的句子从句式到内容均与前后文连贯衔接。
以2020 年全国高考卷Ⅱ为例,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练习中没有明确语段中心和厘清句间层次,导致补写错误。在错误率较高的第二个补写句子,学生需根据句间层次和前语段“当噪音级别达到一定高度”,后语段中的“均”字,填写与“无论暴露时间长短”有关的句子。又如在2019 年全国卷Ⅱ中“是温度影响植物开花长叶先后顺序”的语段,对第一个补写的句子,学生根据前后文和句式特点,很容易补写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在最后一句,根据前语段提示“花芽生长与温度有关”和前后句间的分号,学生可补写出“(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可见关注语段中的句式、标点符号、关联词等是准确作答的依据,而回归文本、准确理解则是熟悉高考解题思路和掌握答题技巧的前提。
二、建立阅卷者视角
近几年,学生在高考语文补写句子题中常出现以下错误:不注重语段中心,仅根据前后句进行补写,导致内容不贴切;不能把握句间关系,补写的内容不符合语段逻辑;仅凭个人理解捏造语句;超字数要求。而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讲解该题时只提供参考答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少有提及,缺少有效整合与分析,导致学生只知答案错误,却不知错因所在。基于语文评价体系“以考促学”的目的,教师在评讲过程中应让学生建立阅卷者视角,通过对答案的对比、辨别,帮助学生发现错误与盲点,并掌握补写句子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分析班级学生(45人)的2021 年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考试第21 题的答题情况(见表1),发现很多学生从“父母的遗传占到60%~ 70%”,简单推导出第一个补写句子的答案为“其他占30%~40%”,这是对前后文理解不深而得出的浅显化答案;而得出“孩子并非高”和“是主要因素”这两个答案,是因为学生没能关注语段中心和前后句逻辑以及句子在语段中的作用;而“根据科学显示”这一答案是学生凭空捏造的,文段的前后文中没有出现有关的字词;而“孩子不一定会高”这一答案错误则是因为它不符合字数要求。在讲解题目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辨别答案的正误,把握得分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第一个补写的句子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但不表示比较或同时的关系,该处应填“除此之外”“不仅如此”之类的句子;第二个句子是一个总结句,根据语段内容“遗传并非唯一影响身高发育的因素”可知该处应填“孩子未必高”“孩子可能矮”此类不绝对的句子;在最后一个需补写的句子,根据前语段中的“非常少见”和后语段的“基本定型”,可推断需补写表示“多数情况”的句子,因此“多数情况”“总而言之”均为正确答案。
表1 2021 年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考试第21 题答题情况
三、尝试命题者操作
如何让学生深入把握补写句子题的考查特点,并让其真正内化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让学生换位思考,尝试建立命题者思维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通过自主命题,学生能深入把握考查的知识点,理解高考评价体系中“怎么考”的“四翼”问题。以2019 年浙江高考卷中的补写句子题为例,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命题设置: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①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②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③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④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⑤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⑥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⑦这意味着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⑧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⑨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1.拟写题干。
2.在所给的9 个备选句子中选择3 个进行命题,并阐释理由。
从课堂完成情况看,学生选择命题的句组主要有①④⑥、②④⑥、②④⑧和②⑥⑧。从参考答案和变式提供的分析来看,学生在命题过程中会关注关联词、句间逻辑关系和字数等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只抓住一个关注点进行命题。比如很多学生选择了④⑥两句,关注“也”“更”这些具有提示性的字词,但也暴露了在命题中忽视整体语段中心的问题。上述语段介绍了考古学和重建历史之间的关系,完整的历史又分为物质文化历史和精神文化历史。语段中的④⑥两句是有内部联系的,第⑥句对应了第④句中的精神文化历史,若将④⑥两个句子同时作为补写句,则整个语段的精神文化历史这一内容就会缺失。而第④句是该段中心句的组成部分,对整段句意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只有和它相呼应的第⑥句才适合作为补写句,以便在解题时更容易推导出答案。
尝试命题者操作意在让学生运用平时掌握的解题方法,从命题者角度去思考补句的选择。学生尝试建立命题思维后,会更注重感知整体语段,关注前后语段中的提示信息和句间逻辑关系,从而在实际考试中更快速、准确、全面地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