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风险评价的企业画像在局方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2023-09-13民航山东监管局于苍建艾文冬
□ 民航山东监管局 于苍建 艾文冬/文
2023年全国民航安全工作会议提出了优化监管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的工作要求,当前运输航空公司差异化精准监管实施办法已开始试运行,按照 “基于规模分类、基于风险分级”的原则对航空公司进行分类、分级,并相应调整了监管模式和监察大纲的要求,为后续开展科学、精准、差异化监管提供了指导方向。
目前,民航山东监管局尝试开发了通航风险评估系统并在辖区试运行,通过实时收集通航单位维修管理数据,开展通航维修系统的风险画像,尝试开展更为科学、精准的监管工作。本文结合通航风险评估平台的运行情况,对企业画像的作用、指标设置及可行性进行分析,为监管模式向预防性转型,提高行业治理能力提供借鉴。
企业画像在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企业画像是在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借助大数据应用技术,帮助行政相对人自身、监管方等用户了解单位规模、财务水平、信用状况、安全水平、人员能力、管理效能等全方位的信息,对其规模、信誉、管理、风险等维度设置评价指标,通过赋值、加权、统计,构造企业画像评估模型并实现可视化,识别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掌握企业实时运行情况并实时预警。
随着民航安全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安全隐患更加隐蔽,传统的安全制度和现场检查对安全事故的约束作用逐渐弱化,行业监管手段应不断创新来适应行业当前快速恢复的形势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科学调配监管资源向重点领域和重点事项倾斜。通过对企业进行画像,了解企业整体情况,动态识别运行风险和趋势变化,实现对企业的分级分类,帮助局方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和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性”监管手段,实现对企业的科学精准监管。
民航山东监管局开发使用的通航风险评估平台,通过收集通航企业机队、人员、安全指标、管理过程等维度的数据,基本实现了基于安全风险的企业画像,识别出不同通航企业维修系统的安全指标和管理差异,在当前通航企业监管模式转型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帮助监察员在现场检查频次降低的基础上,识别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态势突变,提前针对高风险单位采取监管措施,实现监管关口前移和监管手段的精准。
建立以风险评价和数据驱动为基础的企业画像体系
(一)以风险评价为核心,对单位运行的关键环节予以管控
按照“短板理论”,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局方对行业的监管以“安全”为目标,去识别影响安全的“短板”,这也是局方对企业进行画像的核心目的。构建以安全风险评价为核心的企业画像评价体系,通过对影响安全的关键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分析,识别安全风险值较高或变化趋势较快的指标,即所谓的安全“短板”,督促企业及时关注相关风险,制定缓解措施,并通过系统的实时监控跟踪企业相关措施的有效性,来保证企业的运行处于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在指标的设置上,可基于关键安全风险结果进行“逆向推导”的方法,识别运行的关键流程和关键要素,并设置为评价指标。以通航维修系统为例,管理的核心风险在于航空器不适航,和航空器不适航有关的流程和要素,包括“适航指令管控” “维修方案执行” “故障和缺陷管控” “维修人员”等等,可将其设置为监控指标(见图1),并基于相关管理流程或要素失效后导致风险的可能性,设置不同的权重,便于准确评价具体指标的风险。
图1:指标设置示例
(二)综合企业属性和运行过程,建立全寿命周期的企业画像指标
考虑到安全与管理、投入和效益的正相关性,企业画像除了考虑安全风险直接相关的指标外,还应综合考虑从更广的维度设置企业画像指标。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属性,可以从企业规模、组织机构、安全指标、人员数量等维度设置指标,来反映企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从规章属性考虑,行业内的行政相对人包括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单位、维修单位、生产制造单位等,各单位按照相应规章的要求,在体系建设、管理要素、人员资质、结果输出等方面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比如针对航空公司而言,管理输出的关键要素为航空器和专业人员,机场公司为航空公司和旅客提供地面保障和服务,管理输出的关键要素为服务和保障能力,可根据规章的符合性要求来设置相应的指标。因此,在画像指标的设置上不应该是“千人一面”,应根据企业属性进行精准画像,既考虑企业的共性,设置相同的画像维度,又考虑企业规章属性的不同要求,设置差异化的指标,以便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特点。
企业在经过审定获得局方批准后,在手册编写、体系设置、管理能力等方面满足了规章要求,但不同单位在规模、人员能力、管理流程以及运行后的合规性上均存在差异。另外,新成立的企业因缺少运行经历,在管理经验、人员能力上需进一步磨合,成立初期存在的风险也较高,随着运行时间增加,企业的运行风险应相应降低。因此,企业画像应始于初始审定阶段,通过设置企业的“出生”评价指标,识别初始设计阶段企业规模、管理水平和安全风险,一方面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特点,区分不同企业的类别和规模;另一方面能够识别企业的“先天不足”,为局方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精准施策,管控关键风险提供指引。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伴随着业务增加、流程再造、人员变动,其运行风险也会随之变动,通过收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并开展动态监控,从人员、管理、安全等多个维度来实时评价单位的变化情况和安全态势,可识别单位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效率。
画像指标应分为结果类指标和过程类指标,结果类指标可根据企业实时生产经营数据对企业特征予以评价(比如经营收入、人员数量、不安全事件发生次数等),过程类指标通过对企业运行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对企业变化、管理水平、安全态势予以评价,识别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而实现监管关口前移。
(三)综合各类数据,形成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方法
企业画像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收集、归类、计算、分析,得出关联指标的具体分值数据。数据源通常有以下几种渠道:一种是单位内部数据,如生产经营数据、财务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等,可从单位内部获取;一种是第三方数据,比如送修方对维修单位的投诉率和返修率,第三方审核的数据,可从单位内部或第三方获取;还有一种是局方监管数据,如信用管理、行政处罚、行政检查各类问题、收到的各类报告等,可从局方各类监管平台,如民航行业监管执法信息系统(SES)、民航飞行标准监督管理系统(FSOP)中获取。
这些数据是对企业开展画像的评价基础,需要明确收集范围、评价周期和获取渠道,并设置数据处理算法,通过对这些数据对应的指标开展综合分析,按照安全风险、规章属性、业务属性、监管数据等分别设置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以企业规模为基础进行分类,并针对同一类企业,以风险值为基础进行分级,对重点监管单位和重点监管环节进行识别和监控,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从而推动局方差异化、精准化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企业画像机制设置见图2)。
图2:企业画像机制设置
构建以大数据应用技术为支撑的企业画像对策分析
(一)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制定引导政策
目前,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企业画像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但是在民航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企业画像尚未投入应用,对于企业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以及分析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缺少持续获取数据的渠道或平台支持。目前开展的企业分级分类评价方面,更多的是通过离散数据和结果类指标开展评价,以企业自我评价为主,缺少对企业运行过程的主动跟踪和实时监控。
在民航局目前已经开展的运输航空公司差异化精准监管中,已经通过画像的方法对运输航空进行了分级分类的尝试。民航业可结合当前开展的工作,借鉴国内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充分征求行业内各方意见,开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构建全方位的画像指标和数据收集手段,从政策标准层面明确画像指标和数据设置、评价和收集标准,融合各个系统平台的数据,打通企业与局方之间数据收集的渠道。可在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逐步推进全行业画像工作的开展。
(二)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搭建功能完备的企业画像平台
民航专业多、分工细、同一公司内部各部门管理特点各异,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流通相对困难,容易存在数据壁垒,对此,对于公司的整体评价,既要考虑设置反映公司整体状况的指标,又需要设置反映各专业部门管理特点的指标,容易导致指标设置复杂化,尤其是过程类指标,设置过多容易增加数据上报、统计和审核的负担,设置太少又可能导致数据采样不够全面,因此在指标设计的合理性上存在较大的挑战。
在指标对应的数据上,结果类指标以单位管理输出结果或实际发生的次数为基础,在统计上较为方便准确,比如,各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次数,航空器派遣可靠度等数据,而过程类指标需要单位在管理过程中主动收集、统计(比如培训计划完成率,内审问题关闭率等)。在统计过程中,容易因为收集范围不全、收集数据不准确导致输出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另外部分企业的内部数据保密程度较高,数据上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最终影响企业画像的准确性。
企业画像基于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进行全面分析,目前局方监管数据已基本通过SES系统实现了存储、分析和统计功能,企业向局方上报的数据也实现了系统化的存储、调用和分析,但数据和数据之间缺少串联;对于企业的其他数据,在当前也缺少功能完备的连续性、系统化的收集工具。
结合智慧民航建设方案,尝试通过局方资源来建立大数据处理平台,构建完整的企业画像体系,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行业数据,借助各个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对全行业的企业完成画像,实现实时监控、横向和纵向比较、并可通过企业安全运行态势反馈安全监管效能,对安全监管工作开展评价。
(三)以双重预防机制为指引,持续优化行业安全监管体系
目前,基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已在行业全面启动,从企业角度,需要对危险源和隐患开展持续管控,实现风险可控和隐患清零;从局方角度,可借助双重预防机制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将企业画像作为风险管理和安全保证环节的重要手段,通过画像识别重点监管对象(危险源),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即监管手段)。通过对企业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企业画像输出的结果进行关联,一方面来验证企业画像数据的有效性,一方面将问题作为企业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按需修订画像指标,进一步完善对企业风险评价的准确度(依托企业画像的行业监管体系优化流程见图3)。
图3:依托企业画像的行业监管体系优化
经过半年多的应用,民航山东监管局利用通航风险评估平台基本将辖区通航企业安全态势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并在日常运行中验证了监管手段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一基于企业画像应用的尝试,有效推进了针对通航企业的精准监管。将企业画像融入双重预防理念,构建以安全态势监控和预测性监管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将对局方监管效能提升、推动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切实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