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三:误食低价“诱饵”
2023-09-13王力
王力
“首月0元”“首月1元”“首月0.1元”,这些哗众取宠的宣传,就是商家抛出的“诱饵”,你一旦咬上,就会被自动续费连环套的钩子钩得牢牢的。
打开某个视频APP,弹窗显示有优惠,点进去支付1元,便可以愉快地觀看带有VIP标志的节目,殊不知,此时你已身陷一项有更大代价的长期打卡任务。这不是危言耸听的想象,而是不久前被网友集体诟病上热搜的真实案例。
网友所参加的这项优惠活动,其规则是:支付1元后默认签约1年,除首月外,每月将自动扣费12元。被自动续费“调教”过的网友,惯性地认为可以先享受首月优惠,等过两天再取消自动续费。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这项活动中,消费者若提前中止合约,会被立刻“罚款”24元,因为商家在不显眼的活动说明中写着“开通未达12个月,按25元/月缴补差价”的条款。想薅“羊毛”的消费者,此时才发现自己才是“被薅的羊”。
自动续费的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续上了之后,想要退订可不容易。绝大多数APP内没有一键退订的服务。苹果手机的用户想要取消连续包月服务,需要进入AppStore中“账户”下的“订阅”板块,或通过支付宝及微信的“免密支付”入口,才能退订。
这类诱导消费的陷阱不仅是视听平台的惯用手段,也常见于电信行业和金融行业。黑猫投诉平台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刷视频的时候看到“1分钱得15G流量”的活动,点进去之后就收到了联通发来的绑定成功短信,到第二个月扣了25元时,才知道只有第一个月1分钱,后面每月都是正常缴费25元,而且活动签约6个月,中途不可取消。
在监管部门的多次处罚、严查、警告下,“首月0元”“首月0.1元”一类的互联网保险营销乱象得到了遏制。但还是有不少消费者投诉称自己被无故扣费、乱扣费,这是怎么回事?李先生分享了自己的遭遇:“在医院扫码支付停车费的界面,看到了‘停车减5元的优惠券,点进去授权个人信息后,获得5元停车优惠券的同时,还购买了一份医疗保险,因为当时着急想离场,没注意细节就一直点‘同意,直到第二天收到保费扣费短信才发现自己被套路了。”
还有人是通过短信掉到陷阱里的。有的互联网保险平台会发类似短信:您的账户医疗保障已经到达,不验证自动作废。你一旦点开短信内的链接,界面就会跳转到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赠送保险产品的活动,只需要输入手机号就可以免费领取保险,在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并输入身份证号、姓名完成实名认证后,便可以0元领取一款保额200万元、保险期限为1个月的医疗险。但你往往会忽略,在你领取这份保险的同时,会开通自动续费,后续每月保费就变成了40元。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自动续费类服务,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那这些互联网平台做提示了吗?有,只是没做到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显著”,这些提示往往藏在详情页的末尾,或是用小字号、浅颜色标注在页面不显眼的地方,而在营销弹窗页面中通常都不会有提示。
商家的这些伎俩让消费者频频中招。我们在敦促互联网平台尊重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希望消费者自己也要擦亮眼睛,如果被套路了就主动投诉维权,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