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诅咒的社区:拉夫运河事件
2023-09-13姜森
姜森
拉夫运河社区居民的维权行动
埋藏于地下数十年的“恶魔”一朝苏醒,殃及整个社区。这是人类历史上典型的有害固体填埋物污染事件,一度引发全球范围内对化学污染的关注,也促使美国颁布施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案。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化学工业普遍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然而,1978年,美国纽约州爆发了令全世界为之一惊的拉夫运河“棕地”事件。美国《纽约邮报》网站回顾了45年前的这场环境灾难。
地下“恶魔”
“死胎?这里到底有什么魔鬼?”“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我的孩子还能不能活下去?”“这里被诅咒了,我要搬出去!”1977年到1978年,随着受害家庭纷纷发声,美国纽约州的一个社区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被诅咒的社区”“儿童杀手”“被恶魔盯上的地方”。这个位于繁华地段的社区,成了令人避之如蛇蝎的“恐怖地帶”。如果只是一两个家庭出现健康问题,那么还能用“偶然”来解释,但很多家庭都出现相似的问题,其背后必然藏着惊人的秘密。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被诅咒的社区”就是拉夫运河居民区。最先将问题曝光的是社区居民、家庭主妇洛伊斯·吉布斯。与正常家庭不同,吉布斯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儿童病房中度过的,家里鲜有欢声笑语。她的儿子一直被不明缘由的疾病困扰——肝病、哮喘、癫痫、免疫系统紊乱……
起初,吉布斯天天抱怨:上帝为何要让自己承受这些?后来,她偶然从报纸上得知,拉夫运河社区所在地曾是一个堆满化学废弃物的垃圾场,于是怀疑儿子的病是由这些化学废弃物引发的。她开始了解周边居民的情况,发现这不是她的儿子独有的问题,在拉夫运河社区,儿童疾病多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居住在那里的家庭中,不少孕妇都曾遭遇流产或生下死胎,很多新生儿存在生理缺陷,有一些幼儿频繁患病,甚至一些成年人也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癌症多发。
察觉到异常,吉布斯开始进行走访和调查,让更多的受害家庭行动起来,还听到了一些有关化学废弃物的传闻。新闻媒体介入后,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令众多儿童病魔缠身的罪魁祸首,是拉夫运河社区地下埋藏着的“恶魔”——2万多吨有毒化学废弃物!
“恶魔”苏醒
拉夫运河位于纽约州,靠近尼亚加拉瀑布。约1个世纪前,纽约州政府为修建水电站,开挖了这条运河。到20世纪40年代初,运河逐渐干涸,最终被废弃。
1942年,美国胡克化学公司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图逃避危化品处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通过节省环保开支获利。该公司想到了一个办法:购买拉夫运河地块,将其用于堆置化工垃圾。11年间,大量化学废弃物被运到拉夫运河地区,埋于地下。更加令人发指的是,胡克化学公司竟然直接填埋未经任何处理的化学废弃物。其200多种化学废弃物包括在美国被明令禁止使用的DDT杀虫剂、复合溶剂,以及电路板和含有重金属的零部件等,总重达2.18万吨,埋藏深度约6.5米,覆盖面积达6.5公顷。这些化学废弃物严重破坏了拉夫运河地区的土壤,使该地区变得极不适宜人类居住。
如果拉夫运河地区一直荒置,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土地资源变得紧缺。20世纪50年代,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与之相伴,产生了人口迅猛增长、土地供不应求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当地教育部门计划购买胡克化学公司手中的拉夫运河地区,用于建设学校。
胡克化学公司竟然同意转让这块土地。他们在拉夫运河地块上覆盖了一层所谓的“隔离层”,草草做了防护。为了逃避责任,该公司在相关合同中附加了一条警示说明,称在此建设学校“有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
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当地教育部门无暇顾及警示说明,按照最初的计划立即开始推动“第99街学校”的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工人发现了两个垃圾填埋点。建筑人员多次提醒当地政府,在弄清楚地下埋藏的废弃物总量和成分之前,不应急于建设学校。但当地政府对此置若罔闻,没有给予重视。
学校建成后,社区的规模逐步扩大,修建供水排水管道以及高速公路等工程项目也提上了日程。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57年,拉夫运河地区的黏土密封层因工程建设而遭到破坏,埋藏于地下的化学废弃物发生渗漏,影响到居民生活区——地下的“恶魔”苏醒了。
白宫回应
1978年初,满腔愤怒的吉布斯在新闻媒体上公开了查明的事实真相,令整个社区震惊不已。彷徨失措、惊恐愤怒的人们走上大街游行示威,要求纽约州政府进行详细调查,给出合理的解释,并采取应对措施。
1978年4月,时任纽约州卫生局局长罗伯特·万雷前往拉夫运河社区考察。他亲眼见到,一度埋于地下的金属容器已露出地面,从里面流出黏乎乎的液体,又黑又臭。
政府官员与当地居民商讨如何应对这一危害健康的灾难。居民的呼声令人揪心:“我想知道我的孩子是否能够正常地长大?”“我们家的小珍妮成了死胎……你们一定要查明原因,千万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我们要搬走!离开这里!”
1978年,美国政府清理拉夫运河地区
纽约州卫生局随即宣布,拉夫运河社区进入紧急状态。但是,政府拒绝对社区居民进行疏散和安置,因为担心这样会引起恐慌,令纽约州西部的所有居民都认为自己的居住地被污染了,那样的后果是州政府承担不起的。
拉夫运河社区的居民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给美国联邦政府施加压力,才能让他们有所行动。义愤填膺的居民扣留了美国环保署的代表作为人质,要求白宫同意解决问题:宣布该社区为重灾区,疏散并安置居民。
这起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美国各大媒体的表态惊人的一致,纷纷发表文章谴责政府,支持居民的行动,呼吁政府针对这一环保丑闻尽快做出解释,并妥善解决问题。
拉夫运河社区居民的惨痛经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有毒化学废弃物的危害。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民众纷纷加入业主维权协会,通过公开演讲、递交请愿书、宣传游行等方式,不断给污染企业和政府施压,最终,维权斗争取得了关键性胜利——拉夫运河社区的居民得到了白宫的回应。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下令,联邦政府与纽约州政府一起,帮助拉夫运河社区近700个家庭进行迁移和安置。7个月后,卡特政府创设了“超级基金”,用于拉夫运河地区的有毒化学废弃物清理工作。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动用联邦政府资金清理泄漏的化学物质和有毒垃圾。
胡克化学公司暂时逃过了处罚。原来,在美国联邦层面和纽约州层面,当时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而且胡克化学公司在多年前就已将拉夫运河地区转让,所以社区居民针对该公司的索赔诉讼失败了。
促成立法
拉夫运河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工业革命以来,追求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矛盾关系。发达工业国家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使,不愿承担妥善处理有毒化学废弃物的经济成本;加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匮乏,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共同导致了拉夫运河事件。
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肆意处置废弃物,是危险废弃物场地(也称“棕地”)形成的根本原因。
拉夫运河事件对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民众为了捍卫自身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抗争。1978年,卡特总统视察了尼亚加拉瀑布地区,包括拉夫运河社区。他表示,此次化学垃圾公害事件,是“美国当代最可悲的事件之一”。
最终,美国国会于1980年12月11日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又称《超级基金法》。该法严格明确了污染者必须支付污染治理的全部费用的责任,规定企业经营者及产权拥有者的环境责任是一种终身责任,并要求在相关企业发展中所有曾经的获益者,都必须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超级基金法》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指定“危险物质”,明确《国家优先治理名单》;二是明确联邦政府在处理危险物质方面的特别权限,以及《国家应急计划》;三是常态化设立“超级基金”,建立危险物质信托基金制度;四是追溯排污责任,确立由造成危险物质泄漏者承担清理和恢复原状责任的制度。
《超级基金法》在法律层面明确了环境损害主体的责任以及补救措施,极大增强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维权信心。20世纪80年代,美国多地兴起了废弃物无害化填埋运动。
有了法律的支持,拉夫运河社区曾经的居民们重启维权进程,以胡克化学公司和纽约州政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最终获得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赔偿金共计30亿美元。
拉夫运河事件推动了美国针对“棕地”污染的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了环境风险。自那以后,“棕地”的清洁、利用和再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到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以及企业及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关注。美国政府以整治“棕地”为契机,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相关城市社区和民间组织积极配合,形成政府、企业、民众三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将工业污染的“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为生态环保的绿地,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拉夫运河事件是全球“棕地”治理的推动事件,也是强化政府监管的倒逼事件。回顾这一标志性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各国“棕地”环境修复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强有力的制度建设是治理污染的根本保障。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美国政府主导制定《超级基金法》,胡克化学公司则为它的草率付出了代价。
只有通过立法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某些企业的侥幸心理,切实推进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通过立法才能从根本上强化违法主体的责任,提高其违法成本,有效保障生态安全和环境健康。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是企业长期经营的密码。胡克化學公司漠视公众利益,被认定为拉夫运河事件的主要责任方,自食恶果。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重视环境效益的行为不能直接带来收益,但是任何企业一旦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仅仅依靠经济效益,是绝不可能长久发展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守住生态底线,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赢得未来。
社会组织是环境公害事件调查的重要助推器。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监督者,社会组织在推动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拉夫运河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正是当地普通居民吉布斯,她把遭受环境污染危害的居民聚集起来,形成了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最终迫使美国政府采取措施,切实履行其生态责任。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