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困境及发展路向
2023-09-13许莉
许莉
(北部湾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 钦州 5350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是国家布局我国高质量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 年2 月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在其间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民族文化散落于乡土气息浓厚的乡间田野,成为乡间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进程中,在政策利好的牵引下,如何挖掘和盘活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并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逐渐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受到广泛关注。
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作为民族体育文化新时期“活态”传承的重要表征,其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和鲜明的经济属性。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不断受到重视,不少扎根于乡野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旅游形式再焕生机,不仅巩固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也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当地人口就业问题,增加村民收入。
鉴于此,本文围绕“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栓结是什么?”“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向在何方?”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1、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1.1、契合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诉求
诸多民族体育文化在现代语境中不断迷失自我,甚至消逝与灭亡,这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不可置否,由于当下开放的社会化发展,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度比任何时期都要包容,这也造就了多元价值观的共存。就体育文化而言,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竞争张力以及刺激的观感赢得了大众的芳心,而小众化的民族体育竞争力的缺失逐渐在相互竞争中不断迷失,生存空间不断地受到挤压。显而易见的是,国内诸多青少年对NBA、足球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疯狂追逐,但对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族体育却提不起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冲击与其难以适应当下社会所需的价值取向、表现形式、内容展现等不无关联,竞争力的缺失使其传承路径举步维艰,以旅游等不同产业的耦合发展成为了优选路径,也成为当下生存窘境下可寻觅到的一种可行的传承方式。
1.2、成为多元化旅游的应然跟随
旅游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随着旅游产业几十年的沉淀与发展,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旅游的形态也趋于多元化。以“游览观光,到处看看”为理念为主的传统旅游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体验性更强、内涵更丰富的旅游形态逐渐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日益受到大众旅游者的青睐。融合体育元素和特色民族文化元素的民族体育旅游伴随着多元化旅游趋势的浪潮而生,它作为旅游的一种细分形态逐渐走入大众旅游的视野,同时集民族性、文化性、体验性、新奇性、休闲性等多重价值和功能于一身,成为部分旅游者钟爱的新宠。不少民族地区紧跟新时期旅游发展趋势,立足所具有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优势,有机整合并衍生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多元旅游发展趋势下的民族体育文化性补充,为当地民族体育文化的“走下去”和“传出去”提供了重要平台。
1.3、助力乡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所需
乡村振兴脱离不了产业振兴。就目前而言,乡村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基础比较薄弱,难以与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媲美。在此背景下,寻求契合乡村本地实际情况的产业门类和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核心方向。立足优势特色资源进行产业化探索成为了学界的共识,也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思路。诚然,将体育元素挖掘和乡村产业链结构布局联系起来,有利于利用体育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遗存于乡野间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有效引导进行深度挖掘,积极融入到旅游产业系统中发挥其潜在效能,对现有乡村产业结构的补充和细化大有裨益。不断进行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的探索,破局传统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化”和“低层次化”的困境,形成原有传统产业的有益补充,建立新的产业“延伸点”和“增长点”,对乡村长远产业结构布局、多元化产业探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4、利于乡村区域经济的有效提升
经济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叠合构成了共通发展系统。对民族体育旅游乡村开发而言,不仅可以找到文化振兴的落脚点,同时又可以提质乡村产业振兴,积极促进乡村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乡村经济得到振兴,反向支持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使两者进入更良性的发展轨道。面对当前乡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乡村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给村民带来富足的经济效益,导致了大量村民离开乡村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民族体育旅游的落地实施,自然给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有效地解决乡村人口外流寻找就业机会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乡村经济的不断提升,对于乡村公共服务体系配套的完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乡村变为更好的宜居之地,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2、民族体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现存栓结
2.1、意识浅薄阻隔发展推进
由于旅游产业收益周期长,基建投资大等缘故,旅游产业在部分地区并不受到当地政府的待见。而一些以文化题材为主的文化旅游盈利模糊和多变,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热情依然不高,规划和投资上也显著滞后,使民族体育旅游在乡村的扎根受到一定的阻隔。与此同时,以逐利为目的的旅游开发企业面对并不成熟的市场以及缺少普遍可借鉴的成功模板,对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一直持犹豫态度。此外,村民群体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民族体育旅游缺乏基本的认知甚至质疑,成为了阻碍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拦路虎。由此可见,无论是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开发企业、还是村民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意义、前景等认识不足,造成了对其发展的关注度较低,阻碍了民族体育旅游在乡村的快速发展。
2.2、精准政策不足阻碍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通过政策的牵引,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提供了遵循方向,指导着我国的乡村振兴的发展。但现有的政策多为宏观,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后,各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不同省份的助力政策,而各市也根据各省的政策出台立足于各市不同状况的乡村振兴规划,形成了紧密的政策体系。但在相关政策出台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多数政策的提法或规划趋于宏观,能够紧密结合具体区域的特色资源进行精准谋划的助力性政策相对较少,对散落于乡野之间的民族文化虽然有关注。但对民族文化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具体方略依然不足,以民族民族体育旅游为载体的具体的政策谋划依然有待提升。
2.3、环境异变带来文化冲击
民族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与中国农耕社会有着紧密联系,是民族地区大众生产与生活的衍生产物,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及背景深度契合。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衍生民族体育文化的乡土背景与环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乡二元界线的不断模糊加剧了民族体育文化孕养土壤的流失,部分农村地区在跟随城市化进程脚步中逐渐将遗存的乡间民族体育文化遗失。新环境的出现,造成了民族体育逐渐脱离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所需,逐渐沦落成为一种“非实用”文化,难以支撑民族体育文化的稳定延续。诚然,环境的改变带来并加速了民族体育文化与大众生产和生活的疏离,造成了其发展的困惑与迷茫。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振兴助力,以旅游新业态应对新环境变化下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冲击,引导其逐渐融入到新时期的生产生活当中。
2.4、经济基础拖滞发展速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区域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经济的落后性。而落后的经济对于当地文化无疑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任何产业的开发都要以一定的经济作为基础和保障,只有扎实的经济保障才能增加“探索资本”和“试错成本”,增强开发的底气。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成为了各产业发展的藩篱,产业缺失合理的资金投入,不仅可能拖缓产业规划和发展步伐,更会出现产业的“流产”现象。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作为旅游的下位概念,和旅游一样需要各类配套设施的支撑,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旅游生态与产业链,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如在民族农村地区缺乏基本的通行道路,缺少基本的厕所等保障性配套,即使民族体育文化有再多的“亮点”也难以吸引来大量的游客。当下,随着农村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但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依然薄弱,对民族体育旅游的有效和长远发展依旧产生影响。
2.5、人才欠缺导致发展受阻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纵观过往,大量优秀的人才涌进了各大城市,为各大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愿意回到农村,扎根农村的优秀人才并不是太多,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欠缺、物质条件匮乏、医疗教育水平低下、发展空间狭窄等诸多客观条件紧密相连,使得农村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大不足,优秀人才的“返乡”意愿不强烈。现代乡村旅游项目所需要的人才层次和类型是多样的,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旅游人才支撑,同时也需要通晓民族体育相关知识的各类人才的护航保障,专业化优秀人才的缺失将导致民族体育旅游的专业化、系统化、高效化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制约,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同时也成为了当下横在民族体育旅游高速和高效发展前面的一道重要沟壑。
3、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向
3.1、逐步提升意识
意识提升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意识提升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新鲜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认同。乡村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颖的旅游方式,全民认可度均不高,因此提高认知进而形成认同成为了意识提升的重要工作。在实施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提升乡村居民对乡村民族体育旅游开发正向价值的认识,使村民感觉到“有利可图”,此举也利于吸纳村民加入到开发过程当中;其次,对外积极宣传民族体育旅游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大众认知,让旅游爱好者认可乡村民族体育旅游并参与到其间,从而推进乡村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最后,乡村管理职能部门需要与旅游和文化资源开发企业进行积极接洽,探讨乡村民族体育旅游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企业意识提升进一步推进乡村民族体育旅游的落地落实。
3.2、完善助推政策
政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同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学界形成了共识。在现有的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多元旅游发展等宏观政策的牵引下,乡村间的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势必将打开全新局面,开启新的历史征程。在积极推进和落实相关民族体育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性宏观政策的同时,需要加强立足于特定区域乡村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细化和补充政策,立足不同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和文化禀赋,真正做到政策的“针对性”和“对口性”,给予乡村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明确的指导,而不是游走于宏观政策的非具体性之间,导致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方向和“落脚点”的模糊,影响民族体育旅游的稳步发展。
3.3、加强人才引进
人才保障是民族体育旅游乡村发展的核心保障。诚然,如何吸引相关人才扎根乡村地区共同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应然之路。人才团队势必涵盖体育、旅游、文化、宣传等全方位的人才构成系统,最终通过人才优势互补,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等,积极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发展。在人才生成过程当中,一方面,建议设立“民族体育旅游乡村发展”的人才专项倾斜制度,以物质和经济保障为基础,真正寻求到“入得了村,留得下来”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或地方企业与体育院校或旅游院校等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为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3.4、拓宽资金渠道
资金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盲目脱离资金进行产业规划与发展是极其不现实的空谈。纵观过往,不少地方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体育与旅游的资金促进政策,意图助力当地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在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建设过程当中,解决资金保障问题成为了稳健推进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建议各地方建立相应的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进行专项资金扶持,解决民族体育旅游乡村化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打造多元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机制的不断创新,丰富融资形式,建立高效的融资渠道,鼓励特许经营等方式欢迎各类资本的参与,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坚实后盾,快速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发展。
3.5、糅合多方合作
立足各方主体利益,建立多方合作共赢机制,共同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发展。联合政府职能部门、旅游开发企业、民族体育发展组织、社区村民、民族体育传承人等组建“民族体育旅游乡村发展委员会”组织,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阐明各自发展立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共同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延伸之路。重视地方政府对民族体育乡村发展的引导作用、关注旅游开发企业的合理经济诉求、尊重主体育发展组织的文化发展逻辑、重视社区村民和传承人等当地居民的现实需求,以互信为主线,通过商议性合作的方式促进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化发展。多方合作模式保证了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同步性和同频性,减少开发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产生,为其稳健实施与推进提供良好氛围。
3.6、倡导多元模式
立足乡村,借鉴国内外体育旅游发展的先进发展经验,围绕民族体育旅游拓展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成为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之一。旅游视角下的民族节庆模式、实践体验模式、赛事吸引模式等均可在民族体育旅游乡村化发展建设中发挥不小作用。节庆模式着眼“传统民族节庆”的带动作用,以节庆为燃点不断延伸民族体育旅游,如广西的“三月三”和云南的泼水节就是很好的例证;实践体验模式主要发挥民族体育蕴含的“新、异、奇”等特征,通过让游客切身体验民族体育,真正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感观与享受;赛事吸引模式主要以赛事为平台,通过赛事的举办形成旅游吸引,使游客前往观赏和体验,进一步强化文化赛事的文化吸附性。
3.7、借力宣传优势
伴随着多元化旅游形态的不断演进,体育旅游逐渐迎来了自有春天,各地体育旅游如火如荼地开展,滑雪、潜水、攀岩等众多体育项目都收获了不少游客的青睐。中国有众多的民族体育,它伴随不同区域民族群体衍生和发展起来,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而大众对于民族体育文化认识和接触有限,对于相关的旅游形式认识和接纳度并不高。因此,需要通过各类媒体对乡村民族体育旅游不断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提升大众对民族体育旅游的认知,收获更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当然,宣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做到对潜在参与者的精准宣传、文化的常态化宣传、大事件燃点宣传等,通过交错的立体化宣传体系构建使民族体育旅游更好地发展。此外,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增强了媒体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其可作为宣传的重要手段。
4、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与深化,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化发展势必受到更多的关注,潜在发展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激发。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是区域民族文化资源有机整合与利用的现实表征,更是促进产业兴旺的途径之一。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化开发应集合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共同探讨与研究,梳理并摸清发展规律,在科学理论框架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落地实施与推进真正的寻求发展的“真问题”,通过问题的反馈与解决,实实在在地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乡村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