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飞机轰炸延安纪实
2023-09-13邵建忠
※ 邵建忠
1938年2月18日,日军首次对重庆进行了“无差别”轰炸,开启了有计划、有预谋对一个不设防城市和无辜平民进行长期、大规模轰炸的先河。当年11月20日,日军以7架飞机的梯次队形,第一次出现在了陕北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的上空。
日军先以一架侦察机在前面侦察导向,在找到目标之后,随之由后面跟进的两排轰炸机,实施对延安城的轰炸。日军在投下大量炸弹的同时,又用机枪对地面目标进行扫射。由于延安是第一次遭受日军的轰炸,加之守城的八路军留守部队当时没有防空武器,因而无法抵御敌机的轰炸。而城内军民也缺乏防空意识,遇到飞机不知如何躲避,只得到处乱跑和躲藏,因而造成了很大的人员物资的损失。日军对延安的轰炸,也使党中央始料未及。
鉴于严峻紧迫的形势,考虑到日军极有可能还会对延安再次进行轰炸,中共中央机关已经不能继续在城内办公了,随之作出了让所有机关单位立即搬家的决定。就在敌机轰炸之后的当天夜里,中央机关各部门就由凤凰山麓迁到了城北五华里之外的杨家岭。毛泽东及在延安的所有中央领导也全部搬进了杨家岭。城内的其他单位、学校及市民等也相继向城郊其他山沟进行了紧急疏散。不出所料,第二天,日军又以同样架次的飞机再次对延安城进行了轰炸。这次轰炸,幸亏由于人员物资的连夜疏散,才未造成更大的损失。
杨家岭山高沟深,地形险要,比较隐蔽,中央各机关搬到此地后相对有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即使之后日军又对延安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轰炸,但基本上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直到1947年3月胡宗南准备进攻延安,中央机关才从此地撤离。
日军第一次轰炸延安之后,造成了很大的人员及物资损失。中共中央及时通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了国民政府。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经济财政紧张,有限的财力仅能用于恢复轰炸后创伤的“医治”,而对死难同胞家属则难以给予一定的救助,于是边区政府主席林祖涵,便紧急请求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给予死难者家属以救助。电文是:行政院孔院长钧鉴:延安于本月号(20日)马(21日)两日连续遭受敌机轰炸,共投弹一百五十九枚,死伤军民一百五十二人,毁房屋三百八十间,边区人员在此残暴轰炸之下,益加激愤,誓死灭此仇敌。属府本中央政府与蒋委员长之抗战方针,紧张一切工作,领导全边区人民为动员民众,驱逐日寇,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华民国而奋斗到底,现对伤亡军民已给予抚恤救济,市面恢复常态,一切工作照常进行,刻正加强防空设备,以防敌机再次轰炸,惟边区向属疾苦,属府力有未逮,敢祁俯府予赞助,俾有所遵循,职林祖涵有叩(即25日)。国民政府相关部门也对日军的轰炸情况实地进行了了解和调查,并给了死难者同胞家属一定的抚恤救助。
继前两次轰炸之后,1938年12月12日,日军又开始了对延安城的第三次轰炸。到1939年3月止,日军共出动飞机68架次,投弹200多枚,对延安城进行了八次轰炸;9月8日,日军加大了轰炸的力度,又以46架次,投弹200枚,对延安进行了第11次轰炸;10月5日,更是达到了顶峰,分两次进行:先以36架后以35架,共71架次的密集飞行,投弹225枚,实施了第12次,也是最大的一次轰炸。此次轰炸之后,日军以为对没有设防的延安城的轰炸已达到了使之夷为平地的目的,随之便暂停了对延安的轰炸。直到1940年4月2日,日军才又以12架次,投弹52枚对延安城进行了最后一次轰炸。
日军妄图通过对延安的轰炸,达到打击我八路军抗日的信心,使得在敌后抗日的八路军部队回防延安,以减轻它在军事上的压力之目的。恰好相反,日军的残暴不仅没能扼阻住八路军进攻的势头,反而更促使了八路军对日军发动更大规模的反攻。1940年8月至10月,八路军总部调集105个团,发动了“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得日军再也不敢、也无力再轻易从山西起飞去轰炸延安。日军清楚轰炸延安的结果,如若继续轰炸下去不仅完全是徒劳的,更不会达到任何的目的,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因此便停止了对延安的轰炸。
从1938年11月20日始,至1940年4月2日止,日军对中共首府延安进行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轰炸,对延安城共轰炸了13次,出动飞机211架次,投弹830多枚,造成军民死伤达二百多人,使大量的民房及窑洞被毁坏。由于延安毕竟不像重庆那样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因而在遭到日机的轰炸之后,造成的人员物资损失与重庆相比也就小了许多。
1941年底,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由于战线过长,加之八路军在敌后力量的不断增强,使得日军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直到抗战胜利,日军的飞机再也没有“光顾”过延安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