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2023-09-13马金虎徐椿梁
马金虎,徐椿梁
(1.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805; 2.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里所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正是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明确要求。如果高职院校不遵循这一要求,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推进,也无法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甚至会重新回到以往课堂教学的老路上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弄清课程思政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益的意指,清楚当前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实际面临的问题,才能采取科学、具体、有效的措施,从而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目标,真正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意指
通常认为,课堂教学效益意指课堂教学的外显效果和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有时也被称为课堂教学效能。鉴于我国的各类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用“效益”比“效能”更容易说明问题。有学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效益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收益。在产生教学效益的教学投入的各个相关因子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容易量化、最值得关注的指标就是课堂教学时间。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有课堂教学时间这个约定俗成的前提条件[2]。然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效益是指综合效益,必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并融入思政内容,必须体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必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依上文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具体指向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层面需要实现的效益。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思政内容的实现与融入程度,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形成与推广程度,以及课程思政背景下每一位教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还包括课堂教学在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方面的具体表征等。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背景、国内外形势及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3]。二是高职院校学生层面需要实现的效益。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学生的“立德”和“成人”情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情况,特别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领的前提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学得怎样,职业素养的提升程度如何,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创业精神,是否初步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职业信仰,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和效益的“主渠道”,更是“主阵地”。三是国家和社会层面应该实现的效益。是指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否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德才兼备的人才需求,是否体现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理念,是否体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战略,是否实现了高职院校育人价值的协同发力、同向引领,是否成功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职业人才终身学习的目标等。这也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效益。
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意指是十分丰富的,也是非常集中的,其积极影响是多方面且综合的。高职院校课堂效益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价值要求,也符合高职院校职业人才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提升综合课堂教学效益,以实现高职教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是综合效益,实际围绕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主体集中呈现。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需要处理好三者关系,发挥好不同的角色作用。在实际的效益提升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或者说是核心的。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面临的相关问题,本质上与教师息息相关,或者说教师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较多表现为纯理论的内容,造成部分课堂整体上缺乏亲和力,有些时候甚至缺乏针对性,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的过程也变成靠记忆和背诵的枯燥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效益自然不高。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背景下,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或者依然缺乏思政引领的教学理念,或者缺乏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的有效方法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标准意识需要强化,避免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不仅专业门类齐全,而且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不一。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围绕社会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强化教学内容的标准意识。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实际教学特点不同,课程设置的目标、学期划分不同,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区别等等,使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难以统一。也就是说,在缺乏国家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不同高职院校趋同性的思政教学很少,每个专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需要,进行不同的思政元素选择和课堂教学。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监督,一些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内容教学容易流于形式。例如,为了迎合“课程思政”的热点词汇,在进行相关项目申报时,仅冠以“思政”名称,实际课堂教学并不能完整体现思政,自然也不可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单纯靠高职院校和教师是不够的。首先,需要国家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两个标准”中直接融入思政内容(或元素)。这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会有直接依据和教学参照。之后才是创新的问题,才是更高的效益问题。其次,在“两个标准”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该根据高职学生心智成熟情况,根据高职院校的具体学期划分,统一安排不同的课堂思政教学内容(或元素),以体现思政内容的前后衔接,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顺位,强化课堂教学内容的标准意识,以免流于形式。
(二)课堂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确保统一规范
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因为每位教师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所以课堂教学方法也难免参差不齐。多数年轻教师更热衷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较好。而不少年长的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或说教式)教学方法,这样自然不利于课堂效益的提升,甚至会影响专业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的一些课堂教学方法较落后,一些教师的思政底蕴和相关知识储备缺乏,已经明显影响到课程思政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这与新时代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全方位育人理念并不符合。为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深化相关课程标准,探寻不同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融入的基本教学方法,确保最基本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寻求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也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培训,统一指导和规范,让全部教师选用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专业教学实现完美结合,从而确保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思政元素融入后整体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近年来,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后,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效益已然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相关问题解决之后教学效益提升还具有巨大空间。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主动作为,从思想和灵魂深处进行一次思想洗礼。”[5]可见,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彻底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效益提升面临的问题,必须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利用好教师这一主要和关键因素。在高职院校全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还是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即先确定教学内容,特别是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之后在这一前提下遵循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引领性,调动高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让课堂教学的思政内容在学生心中实现内化与积淀,从而实现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目标。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措施
近年来,关于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思考,“方法”“手段”“模式”等词语不断出现,但多数只是昙花一现,甚至教师还没有领会就已经过时。例如,从国外引入的所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存在被泛化运用的问题,甚至出现为了“翻转”而流于形式的做法。有文章指出,就课前预习而言,各种微课视频虽然拍了不少,但多数资源本质上不过是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的前置,这种披着互联网外衣的填鸭教学不仅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极易扼杀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6]。因此,任何课堂教学都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既定目标为前提,不能舍本逐末。任何实际可见的教学效益,最终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具体完成。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任何措施都要在课堂上实行。
一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始终致力于解决一系列常态化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素质教育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比如培训机构的规范问题等。但一切问题的彻底解决,最终还需要回归到教育的初心。简言之,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措施,应该回归本初,回归到最传统、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以下“五项措施”可作为优先选择,成为课程思政背景下最基本和最实用的教学方法。这些措施在所有课堂教学都可以实行,能够结合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政引领,融入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一)思政导入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知识储备相对薄弱,这是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学情,也是教师准备实际课堂教学的独特思政优势。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思政导入,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相关任课教师有针对性的思政导入。例如,规定阅读思政片段材料,观看思政小视频,或者准备相关思政主题材料,等等。二是高职院校本身的大背景思政导入。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校园电台、网络、板报、短消息等渠道,经常发布关于国家大政方针、重点时事新闻、阶段性专题新闻,主流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件、社会热点,或者举办相对固定的课程思政专题讲座等,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前学习,在有意或无意的过程中学习思政,以实现“双向合力”的思政导入,为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引领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引领,主要是指授课教师及时向学生发布本次课堂需要学习或结合的思政内容,或本堂课应该达到的思政目标,要求学生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起来。例如,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奋斗精神”“为国争光”“女排精神”“奥运精神”“团结协作”等思政内容,作为课堂的基本思政引领;合同法教师可以将“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公序良俗” 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等等。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导入,需要高职院校和教师共同努力。但具体课堂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授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能够实行思政引领的教学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把握好思政内容融入的最佳时机。当然,授课教师在实现思政引领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即将某一内含思政内容的事件、案例或资料等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从而自行推导出相关思政内容。课堂教学的思政引领可以是思政导入的继续,也可以成为课堂思政教学的手段。这对相关教师的思政素养要求较高,既需要相关教师具备基本的思政底蕴,更需要教师能在思政引领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真正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
(三)思政融入
高职院校多数课堂教学是专业知识教学的重要时间点,必须保证能够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融入既要集中体现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完整性,更要体现思政元素融入的自然性和恰当性。“课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前准备与课后调节都是为课中教学所服务,直接决定教学效能高低和有无。”[7]或者说,课堂教学效益的产生主要在课堂教学,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不能牵强,而应该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这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确保选取的思政内容既符合专业课堂教学的情景,又不显得过分生硬,更不会影响专业课程教学,要确保最终获得的效益是趋正向的。同时,这对相关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也很高,具体教学设计要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分配,考虑全部教学内容的实际效果。“通过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有效引导,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8]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根本上是要促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益,或者说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入,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要通过思政融入这一教学手段,实现两个方面的效益: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效益;一是体现思政课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引领价值,要借助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职业人才,实现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效益。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入不仅仅依靠教师,还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需要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更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积累的良好思政基础。
(四)思政总结
通过思政导入、思政引领、思政融入等措施,多数教师可以完成大部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学生也能够掌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教学本身又是一个综合教育的具体过程,需要学生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总结就显得非常必要且重要。思政总结要求任课教师对整个课堂涉及的思政内容进行再提出或再深化,是属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性总结环节。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总结,学生听取;学生总结,教师评析;学生总结,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教师布置开放性的课堂作业和思考题,给学生留有思考想象空间,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提交结果。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总结不是单纯的思政总结,是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全面总结,是对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集中审视,既是反思和总结提高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思政总结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对于高职院校职业人才的培养,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也是课堂教学效益的巩固环节。
(五)思政拓展
一般认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结束于课堂。当教师离开课堂,或者是学生走出教室,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也就完成了。显然,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政拓展同样重要。思政拓展是他们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从高职院校的三年延伸到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甚至是终身,是属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效益,也是最应该实现的教学效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用艺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9]这些艺术的方法围绕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延续。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通过思政拓展实现新的效益,此前的任何效益都会大打折扣,或者不能说是真正的效益。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通过就业过程体现出来,即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综合效益是要通过学生服务社会,满足新时代就业市场需求等方面才能体现出来的。思政拓展是课堂教学效益的真正体现,这一措施需要高职院校全体教师的后续跟进,学生及其家长的积极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以及社会多元主体的融入等。
四、结语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实现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理应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在于回归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初心,牢记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高职院校的全体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过程中,能够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每一位教师稳扎稳打,遵循课堂教学的本来面目,坚守课程思政背景下“五项措施”协同推进的基本教学模式,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跟风创新,不敷衍或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活生生的思政引领,体现实实在在的课程思政教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期待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