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2023-09-13刘真真
刘真真
(唐山华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0)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与财务收支、成本预算、经济利润等各项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后,许多企业在推行内部审计工作时,普遍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阻碍了内审脚步的有序进行,不利于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如何采取有效手段,高效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并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创造更多价值空间。
一、内部审计相关概述及其重要性
从企业角度来看,审计工作涉及经济建设、财务管理、策划预算、项目成本、核算活动等内容,贯穿在企业各项活动项目中,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更好开展。内部审计开展应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做好企业资金流转、财务分析、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等审核监管,确保审计工作能够落于实处,严格执行审计条例,更好接受监督管理,使企业各项利益得到保护。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财务方面,而是跟随时代发展,拓展审计深度与广度,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使审计工作内在意义得到全面凸显。
一方面,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管理环节实行监督与考核,准确掌握审计关键点,有效遏制企业内部不作为、徇私舞弊等不良现象,保证企业运营的合理与透明性。审计工作贯穿在企业每个环节,具有监督与约束职能,有助于内部管理的规范与完善,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审查企业业务活动,制定内部审计政策、审计活动战略方针等,对各部门及岗位员工进行监督与指导,严格审查企业资金投放,审计投资风险,将企业的经济利益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企业要深刻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结合审计工作要求,有序落实审计举措,自觉履行岗位职责。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一)审计意识薄弱
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企业的管理重心倾向于生产经营,对内部审计的关注不够,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员工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不够充分,审计意识淡薄,审计工作开展无从下手,极大程度增加审计执行难度。个别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时,更多注重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管,忽视审计工作本身服务与评价职能的发挥,使得审计形式单一,无法深刻贯穿到各项业务活动中,审计执行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独立审计部门
许多企业的审计工作多数由财务部代替执行,审计机构独立性缺乏,不利于内部审计的有序开展。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较强,若不能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而是由财务部或其他部门代为掌管,将会对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内容准确性带来影响,降低审计结果信服力,审计工作质量无从保障。虽然许多企业已经设置审计部门,但对其关注度并不高,极易受到其他部门或人员干扰,阻碍审计工作顺利执行,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审计体系不够完善
内部审计关系到企业的业务活动及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指明审计方向,促进内审工作有序开展。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我国800余家企业调查结果得知,有350家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总占比率高达43.75%。在长期审计体系缺位、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审计工作通常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预算、内部审计等统一归纳至财务部范畴内,审计工作流程尚未得到明确规范,岗位职责定位不清晰,或多或少影响着审计工作执行。从财务部提拔或培养出的审计人员,多数以财务管控模式为主,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导致其地位尴尬,很难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工作成果呈碎片化,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审计人员综合水平问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审计人员面临着全新的发展需求,个别企业在审计人员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与新时代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其一,基本定位不明确,对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够全面。审计工作要求严格,尤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范围愈加广泛,工作内容详细深入,使审计人员面临新的发展难题。
其二,知识储备问题。基本上,基层审计人员的知识领域更加倾向财会与业务领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并不深入,尚未具备成熟的技术操作水平与经验,针对重大项目问题时,缺乏足够的敏锐度,不但限制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还会严重阻碍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需要积极做出改变,不断提升自己。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优化对策
为解决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规范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行为,实现稳健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审计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在推行内部审计时,要从思想认知方面下足功夫,突出内审工作重要地位,注重其评价与服务职能的运用,深刻贯穿在各项业务环节,充分体现内审工作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企业领导应以身作则,提高内部审计重视程度,注重企业全员内审意识培养,定期组织开展审计知识内容学习教育,加强内审工作宣传,逐步加深员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杜绝认知空白,健全审计工作体系,逐步营造良好的内审环境。同时,企业还需注重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控制强化,在做好经济活动、财务活动监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评价与服务职能,真实反映各部门业务情况,以此强化内部管理,优化企业整体管理效果。
(二)优化审计机构,保证内审部门独立性
企业应结合内审工作要求,加强组织结构建设,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充足的独立自主性,强调与其他部门的密切交流,明确岗位职责,直接接受企业领导调遣,避免受到其他部门或人员干扰而影响审计执行效果。审计工作关系重大,要对其职责定位清晰界定,赋予其相应的职责权限,明确审计方向,高效履行审计职能。
审计工作开展期间,审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必要情况下可推行回避制度,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平合理性。全面优化内部审计结构,严格规范审计执行程序,由董事会负责审计管辖,按照我国现行内部审计法规体系,有序开展审计工作,做好审计监管,定期开展审计考核,这样在保证内审工作独立性的同时,保障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有效内部审计体系
内部审计重点在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经营管理规范、资产安全保护,以达到系统化内部控制,加快经营目标顺利实现。这与外部审计职能、财务监督职能具有差异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此,企业要给予内部审计高度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内部审计章程》等书面文件,重点强调审计工作在企业的重要地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审计工作职责权限。在内部审计部门组建后,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政策文件,清晰界定自身职责及业务范围,编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等,对于审计项目、主要流程、审计形式、工作要求、各级人员管理职责,均在以上制度中做出详细规定。在审计项目具体开展前期,要合理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督促审计人员根据方案内容,尽职审计,做好审计风险防范。结合审计问题、责任人、影响程度等,制定《审计问责条例》,强调审计职责及责任追究狠抓狠落实,保证处罚有理有据,内审体系人人敬畏。
(四)重视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的重要执行者,决定着最终工作效果。为更好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新时期提出的审计工作要求,企业应着重加大审计人员培养力度,增强审计队伍专业能力,高效履行审计职责。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审计工作要求、基础职能定位等,明确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将先进且专业的审计知识传递至基层审计队伍,夯实审计人才储备。在做好专业知识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适当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促使审计人员得到理论与技能上的共同提升,在熟练操作审计信息软件的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与部门的信息系统接口程序进行调整,扩大审计信息传递渠道,实现系统化的电子数据的导入、转换以及处理,最终制定为供审计工作需要的数据电子形式。
在此期间,应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对审计工作及岗位需求进行明确划分,合理选择培训内容,打造一支高专业、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突出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应落实配套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对不同员工的个人表现做出客观评价,端正其工作态度,让他们对于审计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五)规范审计流程,建立审计保障机制
严格遵循“依法审计”原则,实行审计回避,避开嫌疑,防止偏见或徇私,以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将审计工作与记录处分相互结合,将审计结果作为处分或澄清问题的依托,对内部审计问题进行总结,以此形成指导下的意见,在处理案例中挑选出典型案例进行具体汇编,督促各职能部门以此为戒,防止问题二次出现。按照审计工作要求,制定年度内部审计计划,职能部门负责年度工作计划制定、计划执行与验收、工作结束后的经验总结;监审部负责年度审计计划审批、计划草稿及计划成文的审计与归档,统一交由执行董事办理最终审批。
建立审计监管机制,加强审计项目跟踪管理。为保证企业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应通过审计监管机制的建立,对审计项目及被审计部门人员进行严格管控,强化重点项目的监管,严厉杜绝“重管理、轻执行”现象的出现。将审计工作贯穿在企业业务流程的全生命周期,详细了解业务活动进展,获取第一手资料信息,精准捕捉各类风险隐患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解决处理,更好发挥审计职能。同时,设立不相容分离制度。审计工作关系到企业业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整体运营管理息息相关,为避免出现徇私舞弊、违法操作等不良行为,应根据工作需求合理配置审计人员,保证各岗位至少配备2名或2名以上的审计人员,使审计工作严谨性、权威性得到凸显。
(六)掌握审计重点,强化现场审计质量控制
准确掌握内审工作重点,加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审计风险防范,规范审计现场作业流程,提升内审业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找准内审业务侧重点。根据被审计企业经营情况与业务类型,制定针对性的审计侧重点,根据财务审计、年度审计、专项审计、清算审计等,明确不同审计目标。审计工作完成后,准确找出审计缺陷与差异,从整体高度去了解组织目标,分析审计评估对企业运营发展的影响。审计人员认真填写审计报告,及时上交至领导部门,保证重大审计问题及时通报,避免汇报不及时出现审计风险。
第二,取得充分可靠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开展期间,综合运用审计、询问、观察、计算、复盘等复合手段,认真做好审计项目抽查,按照审计通知书内标准要求,对企业经营环境、战略规划、内部控制、经营绩效指标、生产进度等实行全面审核,从质量与数量角度出发进行审计证据汇总、分析与筛选,获取真实准确的审计结果,建立起相应的分级复核制度,保障审计工作规范性。
第三,审计风险控制。加大审计风险管控力度,结合企业内部经营情况,定期开展风险隐患识别、评估与应对,准确找出审计工作潜在风险,及时排除。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设定审计风险指标,一旦形成风险隐患,将及时发送风险预警信号。定期召开审计风险分析会议,全面搜集审计数据,了解审计工作执行情况,重点考虑企业成本效益情况,及时找出审计薄弱环节。审查内审机构取得审计证据的时间、内容、来源等,详细记录在审计报告中,标注审计结论、意见、建议。
第四,审计结果运用。将审计工作与各部门员工利益相互挂钩,根据部门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对象做出相应奖励或惩罚。若其他部门对审计结果存在质疑,审计人员要做好深入核实,帮助其解决疑问,签字确认。要求各部门保持密切交流,为审计工作执行、结果运用等提供可靠参考,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全面性、可靠性。
(七)坚持风险导向,优化内部控制效果
风险是企业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切实做好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防范,深度挖掘企业增值潜能。根据基础审计要求、账项基础审计,准确掌握企业内外部环境及运营风险,调查企业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全面分析各类风险因素。要求审计人员形成良好的风险导向审计意识,各职能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将风险导向审计全面渗透在物资采购、生产经营、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多个层面,全面增强内审机构协调能力,与各管理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做到上传下达,全面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内部审计举措的准确落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取得理想管控效果。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与财务活动、经营管理等具有密切关联,关系到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本文结合内部审计基本内容,对其重要性做出具体阐述,根据企业内部审计常见问题,从审计意识、审计机构、审计体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流程、风险导向审计等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关于做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举措,如有不足之处,还望相关同行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