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财会监督的思考

2023-09-13许丽云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15期
关键词:财会国有企业监督

许丽云

(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加强财会监督,有助于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国新经济发展时期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国有企业财会监督新方式,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监督体系,为提高国有企业治理能力提供坚强保障。本文从监督意识、监督机制、监督方式、监督履职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财会监督,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财会监督有效性。

一、加强国有企业财会监督的必要性

(一)财会监督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的关键环节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在党风廉政建设、“三重一大”决策流程及实施、公司治理、内控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隐患,导致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加强财会监督,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和内控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对其合理的、高效率的做法予以肯定;对不合理、低效率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预算管理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对内部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有限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财会监督是规范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有力保障

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业财脱节、资金周转困难、资产管理混乱、债务风险防范不足等,这不仅制约着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加强财会监督,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遵守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通过财会监督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改善财务管理工作;也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资金配置水平,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财会监督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会计信息用货币的形式综合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对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等财会资料的审查和分析,把握重点,发现有关问题及线索。通过财会监督,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大宗物资采购、产权处置、改革重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控制,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不法行为。通过财会监督,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提交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审查,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依法办事,防止和纠正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

二、国有企业财会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财会监督意识薄弱

良好的财会监督意识是财会监督机制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部分国有企业监督意识薄弱,重发展、轻监督,对财会监督不是很了解或仅停留在政策文件上,对财会监督流程和方法不清楚、不熟悉。对于财会监督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不足;或应付式整改,对于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未能深入剖析;未将财会监督落实纳入绩效考核,内部落实问责不到位,监督成果的利用率较低。

(二)国有企业财会监督机制不完善

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对财会监督职责进行规范,国有企业财会监督存在机制不健全、机构不完备等问题。部分国有企业未明确承担财会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内部财会监督因缺乏统筹规划和专业指导出现缺位风险;部分国有企业行使内部财会监督职能的部门归属层级或管理权限较低,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全面、深入、有效开展工作,导致财会监督效果有限;在财会岗位职责设置上一般侧重于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未将监督职能突显出来。

同时,企业各类监督相互孤立,缺乏协同机制。财会监督与绩效评价、审计监督和纪检监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衔接机制。各方对于发现的问题、形成的监督检查结果,出于各种考虑,并未相互通报、共享检查结果。外部监督侧重于专项监督,对已经形成的监督信息“再利用”不够,未能对被监督单位实行全面性、整体性监督,缺乏透明公开的内外监督共享机制。

(三)国有企业财会监督方式滞后

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财会数据信息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不断增长的财务数据对国有企业的财会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电算化阶段,与现阶段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庞大的资产已无法相适应,财会监督效率难以提升。传统的财会监督手段比较单一,检查、调查、绩效评价、督导等工作协调配合不足,面对海量复杂的财务数据,财会监督环节信息化运用不多,利用大数据等创新监督方式有限,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财会监督要求。

(四)国有企业财会监督履职不充分

一是财会监督人员能力不足,未能充分履职。有部分企业财会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一般,对相关财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不足,对新国家政策、新型管理模式不了解,在涉及一些重大决策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深度不够,财会监督不足;部分财会监督人员责任担当有待加强,底气不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比较浓,财会监督工作浮于表面,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敏感性不够,未能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未能充分履职。

二是部分国有企业并未设置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岗位,财务负责人作为中层管理干部,地位偏低,话语权偏弱,无法对重大事项发表意见,或即使提出意见也未能引起决策层重视,财会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三、国有企业财会监督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财会监督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国有企业人员合规意识薄弱。依法合规治企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尽管中央严抓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持续推进反腐斗争,国资委也下发了各类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文件,但仍有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存在侥幸心理、凭个人喜好和经验蛮干乱干,合规意识薄弱、依法治企观念弱化,接受监督积极性自觉性不高。

二是重核算轻监督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甚至财会人员,存在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轻财会监督的错误倾向,以为财务会计工作就是通过“算账”“报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对其风险防范及预警、事前评估与控制等作用认识不足,并未认识到财会监督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反腐斗争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财会监督发现的问题同样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层次原因分析和跟踪解决不够,综合运用和广泛宣传不够,财会监督作用有限。

(二)财会监督环境有待强化

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规范有序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体系,内控管理不规范,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相关业务流程未设置财务审核节点,财务人员被屏蔽在财会监督之外;部分国有企业虽建立了制度,受旧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等方面影响,短时间内仍无法从“工作惯性、路径依赖”的思维定势里走出来,使内部控制制度流程流于形式或执行不到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部分国有企业对预算管理重视度不高,尚未建立预算管理体系,或虽建立了预算管理体系,却未能将预算和管理相结合,预算与财会监督脱节。

(三)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足

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战略规划或规划不合理,财务、生产、销售、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各自为政、孤岛丛生,数据交换和共享成为管理“瓶颈”,大量业务与财务信息未能进行有效综合分析利用,未能深度挖掘大数据背后的价值,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低。

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陆续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但其服务质量还远未达到预期设想,部分仅实现了会计集中核算。信息化系统是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基础及核心,财务共享平台设计不合理、不理想,未能与各所属企业间的业务系统很好地衔接起来,信息传递不畅,未能充分利用财务共享优势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财会监督。

(四)国有企业财会监督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新形势下的财会监督工作需要既懂业务又懂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国有企业财会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一般,对新政策、新业务模式不熟悉,对数据的运用和分析能力、形势的洞察能力、业财的融合能力、风控的合规能力整体较弱,远见性和战略性不足;部分国有企业财会监督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对一些不合理的情形不敢坚持原则,在日常监督审核工作中,遇到问题不敢提出。财会监督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财会监督工作缺乏全局性、整体性的掌控,无法很好地防范相关风险。

四、加强国有企业财会监督的对策

(一)强化财会监督意识

国有企业应当强化企业管理层的主体责任和法律意识,提高对财会监督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财会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廉洁教育,通过各种案例警示教育、交流学习,提升全体人员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使合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纠偏的全过程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并跟踪关注后续整改落实情况,必要时依法依规严惩。同时,要敢于正视财会监督发现问题,深挖细查、抽丝剥茧,充分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善于提炼总结财会监督成果,并将其上升到深化国企改革的高度。

(二)健全财会监督机制

一是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根据国有企业业务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内部监督的主体、范围、程序、权责等。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细化财务监督细则。完善财会监督成果运用机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财会监督成果利用,做好监督成果跟踪落实工作。理顺财会监督整改工作流程,完善财会监督责任追究机制,将财会监督整改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工作,形成财会监督整改闭环,提高成果应用层次和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财会监督效能。实现日常动态监督和专项重点监督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监督效能。

二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建立规范合理、约束有力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合理制定与完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预算考核机制,加强预算执行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

三是建立与其他监督的协同机制。建立不同监督工作的协同模式和共享机制,通过开展业务交流、例会制度等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财会监督水平。

(三)加强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

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计划,确保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积极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加强财务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整合对接和集成融合,实现信息系统平台化、数字化、智能化,促进财会监督职能转型。将企业的内控流程、权限配置和财会监督关键环节和控制要求固化于系统中,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财会监督从审核、审批、检查等传统模式向集中作业、集约化运行、智能化监督转变。对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不断优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控制流程,建立健全相关财会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优势,依托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监控系统、成本费用管控等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实施进行有效的财会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督成效。

(四)强化财会监督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的财会监督职能发挥迫切需要善于管理、精通财务、熟悉业务的复合型财会人才。加强财会监督人才队伍建设,要明晰定位,加快转型及价值提升。新型财会监督人员不仅要具备财会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业务,掌握管理战略思维,具备较强的远见性和全局性。财会人员要努力从“算账型、管家型”向“战略型、管理型”人才转变。因此,要切实增强财会监督意识,严把财会监督人员准入门槛,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人员充实财会监督人才队伍。队伍的领军人物,如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职务的聘用,更应高标准严要求地选取。完善会计委派机制,加强对委派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支持服务,提升其履职能力和监督水平。

五、结束语

加强国有企业财会监督,建立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坚强保障。本文阐述了目前国有企业财会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重要性认识、环境基础、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国有企业财会监督有效性不足产生的原因,从强化意识重塑、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健全财会监督工作机制进行探索,以监督促进治理,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猜你喜欢

财会国有企业监督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