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语文思维训练设计与思考
2023-09-13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黄长法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 黄长法
语文新课标强调,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发展思维能力。这促进了语文学科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事实证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对字、词、句和章节进行分析和感知的基础上,围绕字、词、句、篇精准选取课文训练点,在曲径探微处依托合适的语言训练来丰富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效度。
一、删繁就简,引领提问重质量
文本是语言学习的一个例子。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学习语言的方法和意义,才能从中积累经验,对语言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但是,探究文本语言的使用规律,需要教师这一主体指引学生通过提问,仔细欣赏,然后才能探索出秘密。然而,太多的“你来我走”的问题,让学生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容易偏离课堂讲解重心。教师应在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之下掌握现实的教育发展情况,根据课标内容以及文本内容,提炼文本重心,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本核心。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时,学生会了解到桂花带有独一无二的香气。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三组有关桂花香味描写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哪一种桂花的香味更香: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起初,学生觉得这些花的气味在几个地方很相似。在前两句话中,作者都使用了“浸在”一词来书写桂花的特性,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在练习过程当中应着重赏析品味的句子。第三句话主要是针对杭州桂花进行描写的,但很多学生却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描写桂花的含义。只有仔细研究,我们才能找到其意义。在对其反复阅读之后,通过赏析,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杭州桂花的香气之远、桂花之魅力。可是,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种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家乡的桂花香气更令人难以忘怀,是由于该种香味承载着作者儿时的记忆以及对家乡的独特情感,结合了摇曳桂花香味的过去和家庭的幸福,反映了邻居之间的友谊。最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型,说出在家乡还有什么是难忘的。答案是自然而美妙的。
“桂花香味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桂花香味在家乡更香”和“什么是家乡的难忘”三个问题贯穿一线,引导学生在充满桂花香味的意境中畅游,使学生能够结合个人情感体会语言魅力所在。重点把握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语文练习目标,注重提问质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课文对话,从而实现从语文要素到语文能力的转化,这本质上是一种深度思考探究。
二、聚焦细节,课堂讨论显深度
活动理论强调,活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途径,还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途径。深入学习需要课堂讨论。为了避免表面上的兴奋,教师可以在讨论前先进行演示,包括搜索句子、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单词和句子,然后记录小组交流的重点,进行圈化记录再次沟通交流。如此一来,不管学生独立思考还是小组交流,教师都能看到其中的勾画痕迹,有目的地加以教学质疑。值得关注的是,在小组探讨后,小组成员之间仍保持着原本的纽带联系,不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内容,还完善了观点组织,最终形成共识,把讨论结果以书面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探究,辅以教师点拨评价,最终受益匪浅。如《再塑生命的人》教学片段:
师: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曾经内心充满恐惧、迷茫、无助的盲聋孩子现在变得如此幸福,莎莉文老师究竟在她身上施了什么样的“魔法”,让她有了第二次的生命呢?她是怎样“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的呢?请同学们通过下面的说话练习,从文中找出细节。
(出示: 从______________文字描写当中,我认为莎莉文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老师。)
两个填空当中的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第5段当中“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该句描写结合“紧紧地抱”等一系列动词,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关怀。当海伦·凯勒伸出双手时,莎莉文老师的行为和态度能够凸显出她是一位热心的、亲切的、愿意与孩子交往的人。请同学们进行圈点记录,小组之间进行探讨。
小组1代表: 第9段当中有一处是莎莉文小姐帮“我”打扫娃娃碎片,递帽子给“我”的场景。在我们看来,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有耐心且认真的老师。因为这是莎莉文老师在“我”发脾气时的行为。
师:这个小组的学生很棒!当“我”发脾气时,莎莉文老师没有过分责备,而是帮“我”解开心结,舒缓“我”的负面情绪,解决“我”心中的抑郁难题。这说明莎莉文老师在儿童心理学上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善于解决儿童心理问题。
小组2代表:第10段当中有一处描写,第一次老师在她的手上写“水”,写得慢,第二次写得快。我们也觉得莎莉文老师训练有素,因为当她写的时候,她一步一步地帮助“我”,从慢到快。
师:你用了“一步一步”这个词,非常好!我们可以把这种质量归因于“良好的教学”。
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学习效果:一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感到无聊;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它。基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概念,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思路,转换引导方式,如课堂讨论能够在这种氛围当中发挥极具潜力的引导作用,能够加强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核心的问题是怎样讨论能够更加高效,避免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情况发生。
三、揣摩语气,角色扮演明意图
语文新课标对二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应注重作品当中人物形象的情绪和命运。如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朗读是最好的方式。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真正体会文本中人物当时的情绪。教师要让学生进入文本,熟悉故事中的人物,真正理解人物,带着情感朗读,并学习更深层次的情感含义。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中,教师提出要求:“滚动阅读文本,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对话的情绪和语气。”角色的情绪通常反映在对其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述中,而语气的把握则是根据角色心情和故事过程的变化而变化的。以“旅行开始”板块为教学示例:
1.“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师:当时红头被牛咬了,它拼命地尖叫。你可以看到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什么它说话断断续续呢?
生:因为红头在这个时候非常焦急。
师:是的,在读这两句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提高语气和暂停句子。谁想尝试阅读一下?
2.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师:青头说话时候的情绪是怎样的?从哪里能够看出呢?
生:青头特别焦急,我可以从它的动作“蹦、摔、爬和喊”中看出来。
师:是的,朋友有危险,为了救朋友,即使自己受伤了,也必须站起来帮助朋友。这说明了什么?
生:要勇于直面挑战,敢于面对困难。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角色阅读以及教师评价等。教师从浅表到深层,层层引导学生:微妙地接触和理解角色,最终接近角色。
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单词和短语,找出人物的情绪,并一句句地朗读之后,再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依据人物描写全面分析人物特征。教师可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依据人物的不同特点把握语气以及情绪的推进,发动创新思维。分角色阅读全文不仅是为了掌握文本、认识角色,还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生哲学,在面临困难时向朋友伸出援手,认识到友谊的珍贵。
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从思维到语言、从语言到思维的连续和重复的运动。简言之,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提问和结合学习情境,有意识地为深入学习设计思维支持,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并从语言培训中得出作者的意图,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识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