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四史”学习教育实践研究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的教学为例
2023-09-13江苏省南京小西湖小学
江苏省南京小西湖小学 王 蕾
小学教育承担着对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启蒙、初步引导与塑造等任务。本文充分运用好这一特定教育场域,从小学生这一特殊年龄群体的认知规律入手,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为载体,探寻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一、审问:落实政策的必然之举
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学好“四史”。2021年2月,党中央要求在全社会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4月,教育部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022年4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实施,在“总目标”中的第一条: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汲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新课标的解读让“四史”教育进课堂,方向更为明确,目标更加明晰。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开展“四史”教育可以让学生厘清历史脉络,把握时代脉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引导他们鉴往知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之举,也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二、慎思:坐而论道的“离身”困境
纵观现今小学阶段的“四史”学习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面临着重重困难。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呈现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教什么,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崛起,再到新时代发展,覆盖面广,内容庞杂。教师究竟选取哪些内容重点教,教到什么程度,又该如何去教,成了最大困惑。不少教师只关注历史事件的介绍,难以帮助学生从重要事件所蕴含的精神品格中汲取力量;或者只是单纯讲述课本中的知识点,难以引导学生以知识做支撑,去理解历史承载的价值内涵;再或者停留于说理念、喊口号,一味渲染精神和价值,却难以将精神落到实处,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四史”教育未能入脑入心,未能实现学生情感上的历史认同和精神谱系的思想转化。
究其原因,有的教师是把“四史”作为成人经验的科学概况和总结,把“四史”教育单纯当作知识的教育。学生的身体仅是将心智带进课堂的“载体”、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执行行为的“工具”。学习任务就是对“四史”知识进行识记、推理和论证。缺乏了身心参与的实践性认知,“四史”学习教育沦为一种科学化的心智教化。
三、明辨:身心俱在的具身转向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身体的结构、感觉经验及运动系统等特殊通道而形成的,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知识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等待我们去捕捉和认识的“客观镜像”,而是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具身认知,可以理解为通过身体经验、体验、实践而展开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应该是身体力行的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它更强调让学生通过亲历感触到、听到、看到、闻到,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入脑”与“入心”。
具身认知理论符合小学生这一特殊年龄群体的认知规律,也契合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章节中提出的“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领会;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中对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以规范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一系列教学建议。因此,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优化“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在小学阶段的实践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四、笃行:“入脑”“入心”的实践路径
基于具身认知去设计“四史”学习教育课,在营造的具身氛围下,学生积极体验,触发情感共鸣,在互动中生成,在情境中体认,了解内容,领会精神,使“四史”学习教育更为鲜活灵动,知意兼得,“入脑”“入心”。
(一)构建人物与事件的可感场域,让历史对话真实发生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可以直接感知到认知内容,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熟识的内容入手,调动身体感官全程参与,亲历学习过程,教育才会发生。
在学习“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一课时,教师抓住秋游中山陵的契机,调动学生对孙中山先生已有的认知,创设情境,带领他们回到孙中山的幼年时代。因那个时代离学生太过遥远,想让他们与历史真实对话,教师就需要积极构建可感场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示感受割地后的中国版图变化;通过表格显示赔款数额的不断增加;通过交流对话,营造学生可感的真实场景,将他们带入历史中,去感受当时的历史情景,再借助精选的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走进孙中山的内心世界。
与孙中山生平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的素材资源非常多,如果仅将它们简单堆砌,无疑耗时低效。根据学习教育需要,教师可精心选择具有“三用”的有效资源:一是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史实,提取已有经验,知晓孙中山的生平经历;二是基于年龄特点,便于分享阅读,从实证资料中,获取未知经验,探究孙中山的救国途径;三是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体验,思考孙中山领导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原因,感悟革命之伟大创举。教师选取有助于构建人物和事件可感场域的有效资源,将目标直接指向孙中山革命之路的探究。学生在积极分享学习感受的同时,再现历史情景,让历史对话真实丰满起来。
(二)追求情感与价值的融合体验,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具身认知强调人的身心合一。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各种信息符号的形式和内容都会激发学生的身体体验,引发其情绪变化,不断增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思维创造,提高学习实效。
历史史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说教或者喊口号的方式,不可能触动学生心灵。如何让学生身心参与体验,获得情感共鸣,将革命精神根植心中,就需要教师找到价值引领的落脚点。如“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教师带领学生以多种方式研读“红军长征线路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认识长征是一场历经艰难险阻的远征跋涉,从“难”是什么到“为什么不怕”,建立对长征历史意义的架构,通过系统性的理解和整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长征精神的内核,领悟革命先辈为了探索革命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感悟革命精神。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把握重要事件,选择恰当的文字,配以声效、画面,运用体态、手势,使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追求情感与价值的融合体验,引领他们思维深度参与,引发换位思考,在细节中感悟思想的内在精神,促使他们探寻革命人物的足迹和思想,凝聚革命的精神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领他们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感悟精神,在情感交融和思维发展中,加深历史认同,提升价值体认。
(三)开启历史与当下的联结视界,让爱国情怀厚植深种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体自身能嵌入环境,与之产生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自身认知。具身化学习就需顺应学生发展所需,关注他们生长和发展的现实境遇,回归学生现实的、真实的、丰富鲜活的生活世界。
历史具有客观性和历时性的特点,教师通过构建人物与事件的可感场域,即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把学生引入过去的历史场景,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丰富体验,感悟伟大的革命精神;最后还需回归当下,在跨越百年的历史典型事件对比中,帮助学生开启历史与当下的联结,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学习“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教师通过用一双草鞋、军用布鞋和学生现在脚上的鞋做纵向比较,让他们直观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生活的状况,感受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全面脱贫……中国创造的辉煌成就,一幕幕场景叩击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鼓励他们在实践行动中“亲知”“共情”。疫情背景下,学生宣传防疫知识、为志愿者点赞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就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学生在具身课堂氛围中倾听中国声音、感受中国故事,今后也会带着这份真实的情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红色精神传承赓续。
(四)拓展课内与课外的实践路径,让“四史”教育“入脑”“入心”
“四史”学习教育呼唤着积极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实践体验。学生只有在亲身参与、实地考察和自觉行动中,才能不断丰富认知,提升情感,促进爱党爱国情感的内化升华。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主题单元引导学生学习,每节课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特色学习任务,如学习“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搜集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事迹,通过手抄报展示、娃娃党课讲演等形式进行分享,身体力行,激发学生对先辈的缅怀之情;在学习“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教师以“梦”为主题,从中国梦到我的梦,制作绘本、立体画册进行展示评比。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梳理党史,动情展示,深情讲述,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爱党爱国的情感得到内化和提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与学校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如我们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歌唱祖国”红歌会、红色主题绘画展、红色影片进校园、寻访红色老人等一系列活动。年级组还邀请退休老党员到校宣讲党史,银发苍苍的老同志们慷慨激昂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学生,现场的积极互动和阵阵掌声,伴着挥洒的泪水,见证着爱国情感的升华。走出校园,走进红色场馆,中山陵、雨花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红色基地是鲜活的红色资源。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开展研学体验活动,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生动、深入。
教师通过一系列身心合一的体验,开展符合当代学生思维的、观点鲜明的、有价值引领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四史”学习教育的相关内容建立稳定的意义联结,更好地内化学习所知,明晰学史意义,让爱国情怀得以厚植深种,使“四史”学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