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隔型肺癌CT和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对比研究

2023-09-13薛涛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放射科天津30045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2期
关键词:影像学支气管肺癌

薛涛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452)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患者应用CT和MRI检查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进行CT检查,随后进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发病部位的检查结果:肺叶支气管32例,支气管20例,肺部支气管16例。MRI检查除了可见肺部病变外,还能清晰显示肿瘤已入侵到胸椎、胸壁以及胸膜,且MRI和CT诊断灵敏度均为100%,二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方式中,CT和MRI检查均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但是MRI诊断结果比较清晰,可以对患者存在的隐匿性疾病进行诊断。

纵隔型肺癌属于一种特殊肺癌类型,肿瘤经常发生在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与肺部支气管等位置,其中以小细胞肺癌、鳞癌最为常见。纵隔型肺癌肿瘤主要是发生在纵隔部位,是肺部的原发性肿瘤[1,2]。此类疾病的临床表现相对比较复杂,患者发病时间与肿瘤类型及部位有直接的关系,在疾病发生的早期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疾病发生时间也较晚,而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更重一点,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才发现。纵隔型肺癌患者在临床上并没有明显的症状,特别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疾病发生后也经常出现漏诊与误诊情况,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3,4]。目前,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断方式也十分重视,为此本文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分析CT和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中选择的68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医学病理检查确诊为纵隔型肺癌,临床表现出咳痰、咳嗽等症状,无神经系统障碍者、无严重认知功能异常者、无其他肿瘤或恶性终末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对比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龄16~60岁,平均(35.42±3.25)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进行CT检查,随后进行MRI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

CT检查:应用本院64排CT机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叮嘱患者保持仰卧位,检查参数为常规轴为扫描,层厚与层距为8.5mm。从患者的肺尖部到肺底部进行平扫,随后在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

MRI检查: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在检查过程中叮嘱患者保持卧位姿势接受检查,扫描肺尖部到肺底部,最先进行横断面扫描,随后进行扫描冠状面扫描,将其层厚设置为10mm。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表现及结果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结果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 检查诊断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临床病理学检查后均确诊为纵隔型肺癌,其中发病部位在肺叶支气管的有32例,支气管的有20例,肺部支气管的有16例。病理类型显示:鳞癌28例,小细胞癌30例,腺癌10例。

2.2 两种检查方式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MRI检查,MRI检查结果显示,在影像学图像中可见肿瘤边缘不规则,并且边缘呈毛刺状、分叶状;纵隔淋巴结肿大明显,肺门呈结节状改变,通过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已经入侵到胸椎、胸壁以及胸膜。

CT结果显示:可以观察到肺部纵隔明显增宽,并且病灶内部的链接相对比较紧密,有一部分病灶已经发生了胸膜粘连现象,与肺叶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肺门部位呈结节状病变,边缘不规则,并且边缘呈毛状、叶状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

2.3 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比较

统计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可见,MRI检查有68例患者结果为阳性,诊断灵敏度为100%;CT检查有68例患者结果为阳性,诊断灵敏度为100%。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纵隔型肿瘤相对比较特殊,虽然肿瘤发生在患者肺部,但是肿瘤的位置与纵隔更近,纵隔受到压迫,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病变,明显症状表现出咳嗽、胸痛、水肿等[5,6]。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其病理机制有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紧贴纵隔,病灶完全包裹肺门肿块和中大的淋巴结;其次是纵隔胸膜下的肺癌同时向肺内和纵隔发展;再有就是从大气管发生的中央型肺癌向纵隔发展或者是尚在纵隔内行走的大的支气管发生的肺癌[7]。所以,在诊断过程中纵隔的影响也比较特殊,有一部分患者会被误诊为纵隔内肿瘤[8]。由此可见,对纵隔型肿瘤患者进行明确的诊断十分重要,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MRI与CT是临床影像学中最常应用的检查方式,这两种检查方式也是诊断纵隔型肺癌中最常用的[9]。CT属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方式,其优势在于便捷、无创且高效,它通过观察患者肺门肿块来诊断病情,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检查方式,具有全面探查病情的作用,由于人体内的组织对透视率以及吸收率有一定的差异,应用CT检查,可以借助检查机器来检测出被检部位的断面,来获得此部位的立体图像,随后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当中,经过计算机处理之后,在对病变的位置进行明确。

MRI检查属于断层成像技术,主要是借助磁共振的影像在人体内获得电磁信号,来获得人体的信息[10]。MRI检查借助磁共振获得不同方向的断层图像以及三维图像,也可能获得四维图像,其空间呈波谱样分布,同CT检查效果相同,MRI可观察肿瘤的形态、密度及周围组织变化情况,不仅如此,MRI还能观察患者纵隔外缘分叶和毛刺状等症状表现。本文中所有患者经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病部位在肺叶支气管的有32例,支气管的有20例,肺部支气管的有16例。MRI检查出了可以显示肺部病变以外,还能清晰显示肿瘤已经入侵到胸椎、胸壁以及胸膜,虽耗时较长,但优点在于无放射性、诊断准确率高。而CT检查虽有一定的放射性,但优势在于能够清晰地显示支气管的受累情况,了解肿瘤密度、形状及周围组织情况,因此,临床实际操作中可将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11]。本文研究数据显示,MRI诊断灵敏度为100%;CT诊断灵敏度为100%。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近几年,肺癌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升,该疾病居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肺癌中纵隔型肺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当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纵隔旁肿块、产生继发性变化等。纵隔型肺癌作为一种特殊的肺癌疾病,患者发病后明显症状为呼吸道。其类型包括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以及隐匿型肺癌等[12]。从临床影像学分析,发现中央型肺癌和纵隔型肺癌是比较相似的,所以容易误诊。对于隐匿型肺癌,因为对纵隔内的原发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比较困难,所以临床诊断也存在较大错误性。所以,要对肺癌疾病的表现特点详细分析,保证在诊断工作中获得更高效率。对纵隔型肺癌疾病的诊断多采取影像学检查方式。但是,对于纵隔型肺癌疾病,如果单一的使用影像学分析和判断其具体的位置,容易出现一定的误诊现象。纵隔型肺癌疾病的发生多为中老年人,主要受到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自然因素等影响,容易提升纵隔型肺癌的发病率。所以,加强对影像诊断方法的利用,对提升诊断准确性十分重要。

基于我国肿瘤监测数据的分析,肺癌疾病发病率更高,且主要的发病位置为肺内型和肺外型。对于纵隔型肺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疾病,多发于肺内、纵隔位置,该位置的肿瘤来源多啊,诊断期间容易混淆,容易给疾病的治疗和诊断带来影响。从当前临床实际情况看,手术前期的评估工作一般是进行血液、影像学以及病理穿刺。随着近几年影像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使CT和MRI的使用得到广泛推广。

目前,临床上使用CT和MRI方式对纵隔型肺癌诊断。CT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断层扫描,而MRI则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实施扫描,该方式在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CT诊断方式的使用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实现三维重建技术,进行病灶范围的详细分析,也能研究病灶的进展程度。CT的使用是经过X射线深入扫描,当得到信息后对其处理,以获得诊断的结果。CT诊断方式的使用存在无创性特点,不仅操作的时间短,总体安全性更高。CT也能直接观察肺门肿块情况,能为医生分析纵隔肿大淋巴结位置和信息提供帮助,也能详细分析出病灶外边界情况。但是,在一定情况下,CT因为受到周围组织的影响,在诊断期间还具有一定误诊、漏诊现象。为了避免CT诊断中的不足,MRI的使用具有较大优势。MRI的组织分辨率更高,通过成像参数的改变,将实现对比度的有效改善,也能更加详细的对病灶情况分析。MRI的诊断效率也更高,医生根据MRI的诊断信息,能熟悉病灶的具体形态、体积情况等信息,也能结合实际为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仅如此,MRI还具有一定的高准确率和无放射性的特点,能加强对病灶处密度、具体形态以及附近组织的分析,也能对肿瘤的侵袭程度、胸膜等位置影像变化仔细研究。目前临床上对纵隔型肺癌诊断多利用病理学诊断的方式,能够完成对患者病情的分析。但是,整个病理诊断的时间比较长,还无法及时为患者治疗提供充足条件。所以,临床上要提供辅助检查方式,增加对患者的诊断。联合使用CT和MRI诊断方式,将其应用到纵隔型肺癌疾病诊断中,均衡实现疾病的确诊。但是,对患者使用CT诊断的时候,发现患者肺门出现结节状,在肿瘤的边缘表现为明显的不规则变化,同时,外缘为分叶状,且存有毛刺,纵隔淋巴结表现为明显的肿大现象,且肺部有明显的阻塞性炎症。而使用MRI进行诊断,能够更加清晰地对患者肿瘤累、胸椎、胸膜或者胸壁等情况详细观察。将CT和MRI方式进行联合,能够在临床上综合诊断,有效降低诊断错误率,促使诊断效率的提升,能够为患者的身体健康提供重要条件。

在临床上对纵隔型肺癌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既往史、临床症状等详细分析,重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果是纵隔型肺癌患者,使用的影像学检查为CT和MRI。长期发展下,临床上诊断纵隔型肺癌为X射线检查方法,该方法的使用能对患者的周边肺癌纵隔增宽现象详细分析,明确病灶内部和纵隔之间的严重粘连现象,因为一些病灶和纵隔膜之间是有粘连现象的。中央型肺癌患者在诊断中,能分析出纵隔增宽情况,能发现纵隔和肺叶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有相关学者认为[13],使用X射线也能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纵隔增宽情况观察,能够发现肿瘤病灶内缘、纵隔的贴合情况,研究肺组织和肿块分界的不清晰情况等。使用影像学对中央型肺癌疾病诊断,发现单侧纵隔增宽,在肿瘤的内缘能发现脂肪线影。但是,经数据分析发现,X射线的检查分辨率不高,具有的错误率和误诊率比较高[14]。所以,临床上可以将X射线作为纵隔型肺癌疾病诊断的初步手段。后期,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临床开始使用CT诊断,该方法不会给患者带来损伤,其诊断效果十分明显,能分析患者的肺癌症状,也能进行疾病分期。通过对患者的CT扫描,能对患者的支气管情况详细分析,研究肿块的密度和形状,能达到多平面图像的构建。为了达到更高的诊断率,开始实现CT和MRI的结合,在解决各项诊断方式不足的情况下,也将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纵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方式中,CT和MRI检查均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但是MRI诊断结果比较清晰,可以对患者存在的隐匿性疾病进行诊断。

猜你喜欢

影像学支气管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