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抗栓泵对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的研究进展
2023-09-13赵珊天津市永久医院骨科天津300450
赵珊 天津市永久医院骨科 (天津 300450)
LDH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位置多位于腰4~腰5(L4~L5)间隙及腰5~骶1(L5~S1)间隙,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会对脊柱神经造成较大刺激,此类患者通常会伴有难以忍受的下肢或下腰疼痛症状[1]。外科手术为LDH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传统的手术方案均可能对患者的腰椎正常解剖结构造成一定损害,导致其术后存在腰椎不稳或慢性下腰痛等症状,尤其是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给患者邻近节段间盘更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退行性病变,其术后所发生的综合征大多都是较为顽固且无法根治的[2]。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微创手术核心技术,在先进的手术设备下,可实现对LDH患者脊柱解剖结构的清楚观察,通过清晰视野对病灶进行直接切除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腰椎造成损伤的同时保证治疗效果[3]。脊柱在人体解剖结构中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即便UBE可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实现对LDH的微创治疗,但患者仍需长时间卧床休养,以促进脊柱功能恢复,在此期间患者存在一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DVT)风险[4]。目前临床常将压力抗栓泵作为预防DVT的主要措施,该设备基于周期性充气原理,可通过对肢体的表面进行大面积挤压、按摩,从而促进静脉血液流动,在充分改善血液循环的情况下,可实现对血液瘀滞的有效缓解[5]。其对于DVT的防治效果也已得到多方研究证实,本文将对压力抗栓泵防治LDH患者行UBE术后DVT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探讨。
1.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内容阐述
1.1 LDH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LDH顾名思义是指腰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正常的解剖结构,其实质为一种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此病通常好发于30~50岁年龄群体,考虑可能与人们的长期弯腰、坐位等工作状态有关[6]。目前西医认为,从生物力学角度而言,LDH发病主要是由于腰椎神经长期受到机械压迫、牵张等机制引起,从细胞因子角度来说,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机体自身感染后的炎症反应相关,而从免疫学角度看来,当机体腰椎间盘出现损伤后,其机体内的糖蛋白、蛋白质等会成为一种抗原,在炎症因子的长期刺激下会逐步发生免疫应答,此时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因子水平会呈负相关[7]。而传统中医认为,气血亏虚,筋脉、椎骨失养以及脾虚痰湿、气机瘀阻为LDH的主要发病机制。椎间盘是连接相邻椎体软骨盘的重要组织器官,也是保护人体髓核的重要防线,若机体肝血不足,其要将筋脉、筋膜失去滋养,其固性会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导致髓核脱出[8]。椎间盘内血脉结构复杂,随着人年龄增长,髓核水分会逐渐减少,当椎间纤维环被破坏后,髓核也极易被挤出[9]。
1.2 LDH的诊断及症状表现
临床对LDH患者进行诊断通常会在结合患者相关疾病史和临床症状表现的情况,通过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相关肢体功能试验结果进行确诊。临床上绝大部分LDH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症状,在其发病初期以上症状可能仅会在患者呈站立或直立状态下出现,除这两项典型症状外,部分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还会出现下肢乏力或麻木、马尾综合征、间歇性跛行等表现。临床医生在明确患者相关症状后,会对其进行立体检查、直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体格检查,在上述基础上会继续予以腰椎X射线平片、腰椎造影、腰椎CT以及MRI检查,结合其影像学诊断结果,在排除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相关疾病后,才可对LDH进行确诊。
1.3 LDH治疗方案
手术为LDH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经手术摘除、切除脱出髓核后,可有效缓解患者腰痛症状,但由于手术会对腰椎结构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对于病程短且症状较轻的LDH患者临床也会建议采用非手术的药物、物理治疗及生活干预等方式。目前常用于LDH患者的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消炎镇痛药、肌肉松弛药、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除此之外,中医的针灸、牵引、推拿及理疗也是轻度LDH患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常见的LDH手术主要包括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术以及椎间融合术,不用术式的疗效及适应证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会给患者腰椎结构造成一定损害,在以上手术治疗下,患者术后也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对其术后恢复及正常生活工作均有着严重影响。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术是目前较为前沿的一种微创技术,该术式创伤小,操作更为安全,可在有效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2.压力抗栓泵作用原理分析
经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减压术治疗后,为有效实现腰椎功能恢复完全,LDH患者术后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卧床休养,在此期间,患者也会因此面临较高的DVT发生风险,压力抗栓泵是目前临床用于抗DVT的主要设备之一。此设备主要被用于各类上下肢浮肿、偏瘫、瘫痪患者、末梢神经发炎、肢体血液循环异常、静脉功能障碍及其他中老年群体的康复治疗中,其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绿色康复设备,更加适应目前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可在保证患者接受舒适治疗的基础上降低其医疗成本,且该设备操作简单,对多种病症都有着显著功效。
该设备主要包括主机、充气软管、加压气囊等部件,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机体不同部位实施不同的、反复的充气、放气,以外界空气压力促进肢体及组织循环系统规律的改变,亦可通过对肢体近端、远端实施均匀、有序的挤压来加速组织液回流,对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及微循环均有着积极作用。压力抗栓泵规律性的按摩功能可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加速吸收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及炎症、致痛因子,可通过增加组织肌肉的氧含量而实现抗肌肉萎缩、纤维化的效果。凝血因子在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可直接影响到其血液流变学,张洪伟学者[10]表示,经压力抗栓泵进行术后护理后,患者的凝血指标可得到有效改善,其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后,可实现DVT的有效预防。
3.压力抗栓泵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
DVT是一种可对人体产生较大威胁的重要因素,但此病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都较为隐匿,一旦血栓形成且脱落后会进一步引发肺栓塞症状,预防DVT的关键在于促进机体血液循环,目前在DVT的防治中临床常采用的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种,抗凝、抗血小板等降低机体血浆黏度的药物为常规用药。此前护理人员会通过定期协助患者完成翻身、为其按摩、揉捏肢体等方式预防DVT发生,对于部分难以变换体位的重症患者临床也会采用具有压力差的专用弹力袜或一系列气压装置配合护理,而压力抗栓泵是目前用于防治DVT物理治疗的主要设备,通过对该设备设定固定的运行程序,以人体血液流动方向及回流过程为基础,持续对患者机体不同部分进行充气按压,以此达到一定引流效应,实现对DVT的防治效果,此设备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大范围应用[11]。
石静等[12]学者表示,针对老年骨科患者,其术后存在较高的DVT发病风险,该学者通过采用梯度压力抗栓泵对此类患者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后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仅有4例经超声诊断后出现DVT诊断,该学者表示,压力抗栓泵是将压力系统与Kendall的“血管再充盈检测”专利相结合而成的医疗设备,该设备通过对机体的血流系统进行压迫治疗后可通过对静脉血流充盈时间进行检测后,再第二个治疗周期中自动调整相应的压迫治疗强度及时间,可自动实现下肢静脉丛远心端往近心端的挤压,以上过程均无需人工干预,可在有效预防DVT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出错频率。刘亚喃学者[13]在其相关研究中指出,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期间,其也会面临较高的DVT发病风险,故该学者将压力抗栓泵用于此类患者的康复治疗后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压力抗栓泵配合治疗后不同时间下的小腿周围直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其股静脉的血流速低于对照组,且该组患者治疗后DVT的发生率12.5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P<0.05),因此该学者认为,压力抗栓泵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预防DVT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压力抗栓泵在妇科常见患者类型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针对部分妇科、产科手术患者术后,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流循环后,也可起到显著的抗DVT效果。张璇学者[14]曾将压力抗栓泵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的DVT防治中,且结果显示,经以上方法治疗后,患者的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该学者压力抗栓泵的抗DVT效果显著。张向荣等[15]学者表示,临床上的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肢体功能受损后,其发生DVT的风险可高达80%,该学者通过将压力抗栓泵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后结果显示,70例患者治疗后的凝血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其双下肢股静脉血流速也得到一定控制。LDH为一种人体脊髓中腰椎部分受损疾病,其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与其他脊髓损伤患者均具有一定相似性,在压力抗栓泵的作用原理下其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也可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将压力抗栓泵用于LDH患者的术后DVT防治或也可起到显著效果。从上述相关研究可看出,压力抗栓泵可用于各类肢体功能障碍或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患者下肢DVT的防治,尤其是脑卒中后偏瘫、脊髓损伤等患者。
4.结束语
DVT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常见于各类肢体功能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类患者,此前临床会通过按摩、推拿、揉捏等人工干预来对此类患者进行DVT防治,但以上方法均可能受到一些主观因素影响,导致DVT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压力抗栓泵为一种自动化的加压充气医疗设备,通过事先设定好的程度可在对患者实施压迫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治疗频率和时长,治疗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其疗效确切,出错率低,将其用于各类肢体障碍,尤其是LDH患者的DVT防治中对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均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