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域下长春电影节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3-09-12向芮欣徐鹏
向芮欣 徐鹏
摘要:电影节是电影文化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电影艺术发展、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和中介。长春电影节是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电影节,在世界主要华语电影制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对促进东北文化振兴和地域文化基因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长春电影节为研究对象,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其包括行动者、资本和惯习在内的场域结构特征,同时探究长春电影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长春电影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之策。
关键词:电影节;长春电影节;场域理论
电影节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桥梁和中介,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1]自1932年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诞生以来,电影节就逐渐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促进电影工作者交流合作的平台。长春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长春电影节应运而生。作为中国四大电影节之一,长春电影节现已成为华语电影的盛会,是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繁荣、推动东北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北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等国内电影节相比,长春电影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春电影节在沉淀地域文化基因和振兴东北文化方面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长春电影节发展现状
(一)奖项设置与评选
长春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由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电影节,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17届。第一届长春电影节设置3个奖项,有17部作品入围,第三届长春电影节明确定位,把金鹿杯奖项设置为最佳华语故事片奖、最佳外国语故事片奖;银鹿杯奖项设置为优秀华语故事片奖、优秀外国语故事片奖,同时增设了最佳导演奖,自此长春电影节正式走向国际舞台。从奖项设置来看,从单一的电影到涵盖摄影、音乐、视觉效果等影片制作的各个专业层面,可见影片评审也与时俱进,寻求突破。从历届长春电影节的获奖情况来看,各个奖项的获奖影片风格各异,有主旋律电影、农村题材电影、喜剧电影等,体现了 “金鹿奖”兼容并包、追求多样电影文化的价值意义。另外,“金鹿奖”的奖项评选有着浓郁的中国色彩,比如 《建国大业》 《我和我的祖国》等都是定位于中国观众的影片。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春电影节主要面向华语电影市场,在两岸三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世界主要华语电影制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也体现了长春电影节秉承新中国电影红色基因,对于传递中国声音具有重要作用。
(二)专业化发展
多年来,长春电影节电影摇篮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世界主要华语电影制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长春电影节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在专业论坛、学术研讨和评委会权威性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从历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名单来看,不乏谢晋、谢铁骊等知名导演,还有王学圻、斯琴高娃等知名演员。长春电影节的评委会成员在电影领域是具有一定专业权威性的,这也是电影节奖项评选公正性和电影节权威性的重要衡量尺度。随着长春电影节的成长进步,各种专业论坛、研讨会、特别影展单元也越来越丰富,共同见证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第一届长春电影节就举办了部分国家、地区和国内的优秀影片展映活动,此后几乎每届电影节都开展了国内外优秀影片展或电影周活动,且涉及的国家更广泛,参选的影片质量更高。经过30年的办节历程,长春电影节拥有了自己的特色,论坛举办得更加专业,影片展映活动也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人在长春电影节上碰撞思想的火花,贡献精妙绝伦的演讲与对话。
(三)产业化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之下,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长春电影节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始终秉承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招商、经贸活动及人才扶持计划等活动汇聚整合全国电影产业资源,坚持产业化发展之路。从第一届电影节开始,就开展了诸多与电影相关的经贸活动,如展销会、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产品订购会等。1996年第三届长春电影节初次尝试制作电影节衍生品,并在电影节现场展示;2002年第六届长春电影节第一次获得企业冠名,为电影节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长春电影节的发展涂上了一抹亮色;2020年第十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对电影产业更为关注,除了举办论坛聚焦影视产业融合外,还举行了长春国际影都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多个项目正式签约,总金额达1 484亿元,体现了长春电影节多年来一直以打造良性循环的电影产业格局为重点的方针。
二、长春电影节的场域架构分析
场域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三个核心概念:场域、资本与惯习中的基石。布尔迪厄认为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2]从场域理论看,电影节的举办与传播就是主办方在社会空间中为了最大限度获得关键资源而进行的一系列竞争活动,其中包含行动者、资本、惯习三个重要的场域要素。
(一)行动者
场域中的基本法则是在不断变动的,其基本的动力就来自于场域中行动者的争夺。按照布尔迪厄的观点,任何场域的存在都离不开行动者在其行动过程中构建的各种关系网络。长春电影节的行动者在不断扩容,起初阶段行动者只涉及评委、承办者、参选者等。但长春电影节的一大办节特色就是 “电影的盛宴、百姓的节日”,长春电影节多次增加观众评选的环节,并招募一些具有鉴赏能力的 “观众评委”,践行了 “专业性”与 “群众性”并重的办节理念。因此群众逐渐成为行动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场域内的行动者建构从单向度转为双向度。对于青年电影人,长春电影节予以培养和扶持,行动者的主体建构试图 “精英化”。2018年长春电影节设立了 “银鹿计划”,以 “选拔+培训”的方式,面向全国选拔有重点培养价值的青年编剧和导演。紧接着在2020年又设立了 “金鹿计划”,挖掘中国电影新生力量,使得大量原本不属于该场域的 “他者”得以进场,成为发展长春电影节的重要力量。不可否认,随着场域内行动者的扩容,行动者的权力也在被泛化,专业场域的纯洁性和专业性受到一定影响。
(二)资本
资本是场域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行动者在场域中追求的终极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都是对资本的争夺。这里所说的 “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长春电影节场域所争夺的资本也包括这三者。长春电影节的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积极参与,在电影节场域中,政治资本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对电影节关系网的形成和稳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文化资本方面,長春电影节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依托,得益于长影制片厂的电影资源和地域文化积淀,长春电影节也有了更多的办节底气,同时品牌形象更加多元立体。由于地域原因,长春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支柱产业少,经济资本并不突出。从2002年开始长春电影节才得到企业冠名,在这之前几乎没有得到过赞助商的投资,在2017年之前,长春电影节都没有举办招商、经贸活动,更没有拓展电影周边产业。虽然长春电影节场域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本,但其影响力与拥有的经济资本不成正比。从资本关系来看,长春电影节的内部资本并未得到很好的流通,因此电影行业不能进行能量流动,同时经济资本的匮乏也造成了长春电影节经济效益的转化率低。
(三)惯习
在长春电影节中,惯习具体指向电影节在举办和传播中形成的特色,也就是结构化的产物和机制。从1996年开始,长春电影节开始明确定位,即打造具有国际性质的国家级电影节,并将金鹿奖设置为长春电影节竞赛单元的最高奖项,这也是长春电影节的核心所在,经过近30年的打磨和遴选,“金鹿奖”在世界主要华语电影制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这些惯习的形成为场域的构建提供了动力,促进了电影节场域的形成。在电影节场域中,公众和社会的惯习有助于把电影节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长春电影节为受众带来的资本是否充盈也会在艺术场和社会场域内部影响受众的惯习。30年来,长春电影节非常重视群众的参与和体验感,并为群众举办了许多特色活动以普及电影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电影节文化品牌。“群众性”也是长春电影节的特色办节理念,群众的体验和反馈塑造群众的惯习,同时也影响着电影节的建构和发展。简而言之,场域内行动者对文化资本的追求形成了惯习,然而文化资本的来源大多是长影制片厂,跨文化的局限也造成了多样性的缺失。
三、长春电影节的创新发展对策
从长春电影节场域分析的结果来看,行动者正面临从单向到双向互动的重构,存在行动者 “泛权力化”的问题;资本层面由于政治资本的丰厚导致经济资本的萎缩,因此存在比例失衡的问题;在惯习上,长春电影节依托长影制片厂多年的积淀构建起了特定的惯习,但还存在惯习更新缓慢、难以满足自身再生产的问题。因此,长春电影节在后续发展中,应根据自身的场域特征与定位,采取有效措施维持场域平衡,以达到最佳的场域效果。
(一)优化行动者,保持场域纯洁
长春电影节基于 “群众性”和 “专业性”的理念,把原本 “单向度”的传播转为了 “双向度”的互动,因此场域中的权力关系被消解,行动者的主体建构受到受众的影响,即场域内行动者权力被泛化。[3]互联网构建了一个相对不设防的交往空间,它降低了各个阶层的人们进入不同场域的门槛。[4]行动者的扩容导致大量原本不属于该场域的精英以外的 “他者”进入场域。长春电影节所属的媒介场域内,行动者需要扩容以扩大视野和传播渠道,但也需要优化行动者,不能一味扩容而降低专业场域的门槛。行动者的优化仍然需要以长春电影节为契机,借着东北振兴的东风,探索电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专业化电影人才,维持场域专业性。
(二)重视文化资本,争夺经济资本
在电影节场域中,资本关系问题的实质是经济资本、政治资本与文化资本的流通关系问题。平衡场域内资本的关系,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和文化积累。经济资本是电影节能够长期稳定举办的基础,在经济方面,电影节既需要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加大资金赞助的力度,也不能过于依赖政府的 “保护”,应该依靠自身 “造血”。长春电影节需要加快市场化脚步,将电影节场域的象征性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为电影产业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电影节应注重经济与文化的比例,在良性的场域中进行传播,不能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而导致文化价值的萎缩,更不能为了追求经济资本而陷入功利的旋涡。长春电影节需调节场域内的权力关系,使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得到流通,以保证电影市场可持续性发展。
(三)把握惯习,求同存异
长春电影节秉持电影摇篮特质,依托长影的惯习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电影在长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积淀,也有着完备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因此,长春电影节在依靠惯习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反哺地域文化,对地域文化进行输出和推广。现阶段中国电影以国内市场为主,跨文化成为电影传播的局限。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长春电影节应依托民族与地域的文化特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条件,提升自身个性化表达。把握惯习,求同存异,注重文化的通用性,运用各种手段转化或改进地域文化元素,打破文化隔阂,融合价值观,将中国故事纳入全球共同体之中。这是长春电影节的创新发展之路。
四、结束语
电影节作为电影艺术交流的平台,是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影响着电影市场的发展格局。长春电影节虽然创办较早,但经济效益、市场、专业性等因素制约着电影节的发展,依循场域特征、完善场域架构是电影节的创新发展之道。这也是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话语权、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播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汉文,陆佳佳.电影节:意义、现状与创新对策[J].当代电影,2016(05):20-25.
[2]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4.
[3] 尤达.场域理论视域下的体育题材网络剧[J].体育与科学,2020,41(04):71-79+94.
[4] 田承龙.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观照下的我国互联网艺术批评场域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向芮欣,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影视技术与艺术;
徐鹏,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