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提升对策分析

2023-09-12王军强周丹何紫云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

商展经济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双创思路比赛

王军强 周丹 何紫云(北京农学院 北京 102206)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这是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双创”的进一步重视。推动大学生创新与创业不仅可以积极有效地提高就业率,更是提高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有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创业准备不足,导致其创业意识薄弱[1]。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业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如在高校方面,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不强[2],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创业专项经费和竞赛类专项经费,但政策普惠性不强,只有极少数人符合政策性奖励的条件,大多数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奖励政策形同虚设[3];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4];大学创新型教育对隐默或隐性层面的创新式教育有所忽视[5],一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在教师方面,有些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不高[6];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但创业知识匮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没有融合创业知识的意识和理念,更没有相应的融合方式和方法[3]。在政府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政府依然是强势主导,而市场几乎不发挥作用[7]。在课程设置方面,创新创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不高[8]。

为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能,本文以北京市属A高校为例,调查了大学生参加学校“双创”教育课程、“双创”比赛动因、方式及对不同“双创”类比赛感知,调查采用综合问卷调查和焦点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样本为142名各年级同学,其中,男生比例为35.21%,女生比例为64.79%;分年级看,大一同学较多,占比为47.18%,大二占比为33.8%,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分别为7.75%、2.82%、7.04%。

1 大学生参加学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动机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获得学分、获得实用性知识、为参加比赛积累经验以及交友等(见表1),接近80%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原因与学分有关,表明积累学分对学生参加“双创”课程的导向作用明显;而为获得实用性知识则说明部分学生参加“双创”课程的动机主要基于扩展知识的实用性;这表明大学生参与“双创”类课程的原因与课程本身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导向还存在一定的张力。研究发现很多学校陆续开设“双创”教育课程,课时大都是16学时,仅1个学分,给予学生“水课”的误解,从而使学生一开始从思想上就不够重视[9]。

表1 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原因

在“双创”教育课程对学生参加比赛的帮助程度方面,调查显示(见表2),目前A校所开设的“双创”教育课程对学生参加比赛的帮助程度在“比较大”以上的比例为52.63%,帮助程度为“一般”及以下的比例为47.37%,表明大学生对学校“双创”教育课程的认可度还有待提升。

表2 学校“双创”类课程对学生参加比赛的帮助程度

2 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原因

调查显示(见表3),大学生参加“双创”类比赛的原因类型中,比例最高的是“同学邀请”,即部分大学生参加“双创”比赛并非出于个体主观意愿,而是在朋辈关系的影响下所做出的被动选择;其次是“为了获得综合测评发展性加分”,这一比例为50.7%;而真正“想进行创业”的比例仅为28.17%,是除“其他”原因外最低的原因类型,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参加“双创”类比赛并非均是从创业的角度考虑,甚至与比赛的创新理念存在一定距离。有研究显示,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学校对参赛学生予以“保研”、奖金等刺激,这是变相的应试教育[10]。

表3 学生参加“双创”类比赛的原因

3 大学生参加“双创”类比赛的方式分析

3.1 参加比赛的组队方式

由于“双创”类比赛对团队成员有一定规定,因此大学生在参加此类比赛的过程中需组建比赛团队。调查显示(见表4),大学生组建团队的主要方式是“本身是同学”,比例达到71.13%。尽管这有利于大学生参加比赛的团队迅速成型,但也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参加比赛的团队成员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这不利于跨学科交叉融合。

表4 大学生组队的方式

3.2 参加“双创”比赛的思路

大学生在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比赛灵感或思路,良好的创新灵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赛的获奖率,因此,学生比赛灵感或思路的来源至关重要。调查显示(见表5),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获得比赛思路的占比最高,其次是“新闻”“图书”“知乎”等,不同的思路来源比例差距不大,反映出大学生获得比赛思路的来源较广。表明学校“双创类”课程对学生比赛的思路激发具有明显作用。此外,外源性比赛思路启发渠道尤其是以“知乎”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也应引起重视。

表5 大学生参加“双创”比赛的思路来源

大学生参加“双创”赛的组队方式不仅关乎比赛项目的创新程度,而且更是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碰撞,组成跨学科的“双创”团队不能仅靠学生自身,学校也应给与支持,强化宣传和引导。此外,大学生“双创”赛的思路除现有来源尤其是创新创业类课程外,还应进一步强化校内指导教师的作用,校内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比赛经验,因此,高校在比赛宣传动员方面应激发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形式,从而提升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项目质量。

4 大学生参加“双创”类比赛感知分析

实践出真知。通过对参加过各类“双创”比赛的学生进行访谈后能够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不同比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分析其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经过对大学生参加三项“双创”类比赛的优缺点感知(见表6)后发现,大学生参加“双创”类比赛需要相关奖金、证书、比赛时间及比赛准备过程的物质支持和创新思维培育支持。同时,影响学生参加相关“双创”比赛的共性因素是缺乏之前学生比赛的文本和经验的共享;个性的因素有通知比赛时间的及时性不够、缺乏团队间的沟通交流机制、课程培训时间过于集中、准备比赛过程中缺乏专家指导等。

表6 大学生对参加不同“双创”类比赛优缺点认知

各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比赛旨在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业意识的活动,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既要做好激励,又要做好服务,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服务平台,让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和指导,相关双创课程的设置要系统化、专业化,并及时总结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比赛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专家与学生“双创”赛需求的适配度,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各类“双创”赛的认知和认同感。

5 提高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效能的建议

5.1 加强“双创”政策宣传,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校期间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在开设“双创”课程的过程中要改进宣传方式和方法,需从“双创”政策的国家战略导向出发,融入科技与人文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其次,必须明确,比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因此,应适度弱化两者的联系,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源寻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5.2 引进优秀“双创”课程和师资,提高学生“双创”意识

优质的“双创”课程和优秀的“双创”师资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因素,针对学生参加不同的“双创”赛,学校应提供差异化的课程和师资。首先应建立全流程的教师指导学生机制,从比赛发布、准备、预赛、正赛等不同环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其次,将授课时间分散化,如可以建立线上短视频课程库以供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避免集中授课致使学生感到疲劳。最后,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如与专业或行业头部创新企业合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实践者为学生授课,并建立以学生获得感为重要标准的创新创业导师评价激励机制。

5.3 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

实践表明,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创新。对学校而言,在教学和参赛的过程中,应打破学科壁垒,搭建不同学校、学院、不同专业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和灵感,针对各类“双创”类比赛,学校应完善院系间联合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建立校内外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激励制度,通过定期举办学生优秀“双创”比赛作品分享会、“双创”经验谈等方式构建“传帮带”的创新“接力棒”机制,从而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猜你喜欢

双创思路比赛
不同思路解答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选美比赛
比赛
双新双创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