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2023-09-12沈万翠
沈万翠
(日照市皮肤病防治所,山东 日照 276800)
荨麻疹属于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约为20%,该疾病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对于急性荨麻疹的患者指的是其病程短在3~4 d发病,其疾病产生原因与药物,食物以及病毒感染有明显关系。慢性荨麻疹会在24 h内消失,且主要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以及渗透性上升导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有关[1]。慢性荨麻疹的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往往较大,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急性荨麻疹则在短期内用药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是一项暂时性的过敏反应。慢性荨麻疹指的是皮损反复超过6周以上的荨麻疹,其发病机制并未明确,多采用药物治疗。荨麻疹的复发次数难以控制与预见,且治疗过程烦琐复杂,单一药物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故需不断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除此之外,在病情进展的过程中,检测抗人C反应蛋白为阳性,这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和炎症活动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2]。在荨麻疹发作时,会出现风团症状,同时伴有皮肤黏膜小动脉、血管非特异性炎症期样改变,不同患者的症状轻重程度不一,病情具有反复性,且有瘙痒、刺痛感,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亟待治疗改善。鉴于此,将 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 21~62岁,平均(43.07±3.0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03±1.03)年。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22~63岁,平均(42.13±3.89)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7±1.0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针对本次调研做出说明,取得患者支持后,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征求同意后,将调研数据纳入分析与讨论中。
纳入标准:患者发病时无明显病因,皮损的面积、形状都不同,但都有水肿性瘀斑,除此之外,皮肤损伤有波动发生,并且有瘙痒感,位置并不固定,在皮损消失之后并未出现瘢痕。皮损反复存在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皮肤划痕试验结果为阳性。排除标准:针对本次调研用药过敏者;患者在1周内接受过相关类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不按医嘱用药或伴有精神病家族史,无法配合用药治疗者。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生活建议,嘱其戒烟戒酒,按照医嘱用药。对照组采用地氯雷他定(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972,规格5 mg)进行单一用药治疗,每日1次,每次5 mg。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9983036,规格每瓶1 mL)治疗,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需隔天用药1次,每次2 mL,连续用药4周。地氯雷他定治疗方案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1.3 评价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合荨麻疹的症状和生命体征进行评估。若症状轻微,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则记1分。如果患者有中度的瘙痒,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但整体能够忍受,记2分;患者的瘙痒症状已经无法忍受,甚至影响睡眠,对生活造成的严重干扰,记3分。皮肤划痕位置如果为轻微隆起记1分;有条状隆起记 2分;若有明显的条状隆起,且速度极快,记3分。风团数量若在7个以下记1分,7~12个记2分,12个以上 记3分。风团直径若在1.5 cm以下记1分,1.5~2.5 cm记2分,>2.5 cm记3分。如果患者的疾病指标下降幅度>90%则为痊愈,如果在60%~90%则为显效,如果在30%~60%则为有效,如<30%则为无效。②结合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0~3级,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差。总分为 30分,主要包括自我感知、个人社交以及皮肤病影响3个方面。分数越高则说明对皮肤影响较大。③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发作次数和发作频率,对比干预前 1周和治疗4周时的表现。④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因子相关指标,包括。⑤对比两组患者对治疗以及相关疾病分析的满意度,包括对疾病讲解、疾病治疗方案、药物使用作用、预后等方面的说明,帮助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做好个人生活习惯调整。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n(%)]表示,行χ2检验;P<0.05视为组间对比结果有较大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1.66%(49/60),对照组为61.66%(37/60),对比差异大(P<0.05)。
表1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对比(±s)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22.36±3.15)分,对照组为(22.41±3.02)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56±1.69)分,低于对照组的(14.16± 2.63)分,对比差异大(P<0.05)。
2.4 两组荨麻疹发作情况对比 对照组干预前1周发作次数(30.12±3.38)次,第4周发作次数(26.65± 3.20)次、发作间隔时间(4.49±3.19)h。观察组干预前1周发作次数(30.14±3.40)次,第4周发作次数(10.20±2.13)次、发作间隔时间(11.38± 4.55)h。两组上述数据对比差异大(P<0.05)。
2.5 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6个月的疾病复发率为5.00%(3/60),低于对照组的18.33%(11/60),对比差异大(P<0.05)。
2.6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9.56±3.54)分,对照组为(8.45±3.04)分,对比差异大(P<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属于常见的皮肤病,临床发病率较高,有20%左右的患者会发作1次及以上的荨麻疹[3]。由于患者皮肤内的小血管以及黏膜中的小血管出现了无规则的扩张,且渗透性处于不断的增加状态,从而使得患者出现水肿性的临床症状。慢性荨麻疹易反复发作,在10 d内可反复发作3次,且病情持续2个月左右。该疾病的病因复杂,由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共同导致,概括归纳如下:①食物原因。食物中的假变应原导致荨麻疹及患者肥大细胞增长之后,在过敏源的刺激下,肥大细胞会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组胺等介质,对组织造成损伤。常见的特殊性食物有鱼、虾、蟹、牛奶等。②药物原因。药物导致的荨麻疹中以青霉素导致的情况更多。③感 染因素。慢性荨麻疹受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有真菌感染等。除此之外,关于幽门螺杆菌是否会导致荨麻疹,在医学研究的界定上仍然存在些许争议[4]。④吸入雾剂。在吸入花粉、动物皮屑等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慢性荨麻疹,且这一类患者多伴有呼吸道症状。⑤物理或化学因素。在环境因素下,有可能造成物理刺激,或者化学物质进入到人体之后,会产生化学刺激。⑥遗传因素。患者为家族遗传性的荨麻疹综合征。⑦内分泌系统疾病因素。同时会由此导致一些常见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⑧精神因素。患者由于生活压力或者疾病因素而出现的过度紧张、抑郁,情绪的波动容易引起慢性荨麻疹的发作[5]。目前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内服及外用 2种,其中内用药多采用抗组织胺药,但该药物具较多不良反应且易引起耐药性。
慢性发作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在发作期间具有交替性的特点,但发作时间并未见规律性。在发作时候有持续性瘙痒,在发病后数小时内症状会逐步消失。急性荨麻疹患者由于发病速度较快,皮肤突然性的出现瘙痒症状,且直径大小和形态具有不固定性,患者的皮肤有鲜红色或者苍白色,表现在发病初期较为单一。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不断加深,扩大成片,并且出现全身泛红的情况。在发病后的数小时,水肿会不断减弱,蜂团会变成红斑后开始消失。通常持续时间不会超过24 h,但是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在有水肿性红斑的时候,还会有血管性水肿。在风团发作的时候,患者的身体并不会留下瘢痕,但其交替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6]。学者也针对荨麻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分析和综合统计。从调研结果上看,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多样,且发病时无确切原因。对于患有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其病因更具有多样性。从表现上看,患者除了有皮肤风团、红斑外,还可能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7]。临床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β肾上腺素能药物。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临床在治疗时需要重点提升机体免疫能力。慢性荨麻疹主要是由受体组胺的活性异常上升导致的,这也是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地氯雷他定属于第二代新型H1受体拮抗剂,其药效比氯雷他定更高,能够有效的结合机体组织内的表面H受体,起到抑制组胺释放的目的,从而缓解患者存在的过敏症状。该药物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反应。但单一用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复杂有关。该药物作为反向激动剂,在治疗的初期阶段,能够抑制信号传导。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受体水平增加,敏感性提升,机体出现耐药性,其对症状的改善效果下降,且易出现复发的情况,使患者备受疾病困扰。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而言,其体内首先有肥大细胞脱粒阻释放阻胺,随着自身免疫反应能力的下降以及炎性递质——白三烯的释放,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级联瀑布效应,这就会导致抗组胺效果对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进行调节,虽然能控制症状,但是无法抑制疾病的发展,故而存在复发的问题。在抗抗组胺药物的治疗上,加强对机体免疫机制的调节,能够更好更彻底的进行疾病治疗。卡介菌多糖核酸从免疫调节制剂,其主要成分为核酸与多糖。在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并提升了吞噬细胞功能,加强了免疫功能的效用,提升了对细胞的杀伤能力。除此之外,该药物还能够维持肥大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还有学者在调研中指出,该药物不仅能够调节患者的外周免疫器官和中枢免疫器官,能够维持细胞亚群的稳定和平衡,同时能够控制组胺炎症物质的释放[8]。
慢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上,主要表现为风团或者伴随红斑,每日发作或者间歇性发作。结合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1.66%,对照组为61.66%,观察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较优,观察组患者的水平中均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者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和频率、疾病复发率上均低于对照组。在满意度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为(9.56±3.54)分,对照组则为(8.45±3.04)分,即观察组的治疗措施更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能够提升患者对治疗整体结果的满意度。这2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卡介菌多糖核酸经注射后能够直接刺激经络线上的穴位,有助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病情,同时会使药物在穴位所停留的时间延长,达到舒筋通络、缓解症状的效果[9]。另外,通过神经作用于机体,能够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和抵抗力,缓解皮肤瘙痒的程度,在治疗上发挥了长远的效果。2种药物联合使用还可以减轻患者的耐受性,提升治疗效果,且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治愈率更高。
慢性荨麻疹的化学介质是组胺,其次包括肌肽、纤维蛋白溶酶等,同时皮肤毛细血管上同时具有H1和H2受体,致敏物质会释放组胺,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此时患者存在平滑收缩肌增强或毛细血管扩张的情况,进一步引起皮肤、黏膜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症状,引起生活上的不便。卡介菌多糖核酸是从卡介菌中所提取来的一种含有核酸多糖的免疫活性物质。体外试验表明,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还能稳定肥大细胞[10],同时减少组胺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释放。卡介菌多糖核酸的主要机制在于调节细胞免疫,使免疫功能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以及抗敏感能力;同时,还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挥抑制补体的作用。地氯雷他定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以及抗胆碱效果,属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线药剂。但有相关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地氯雷他定会促使钾通道发生变化,并产生一系列心血管毒性反应,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10]。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用药剂量,提高用药安全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
此外,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具有较高的外在H1受体亲和力,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低的血脑屏障通过率,并且已经取代了第一代受体拮抗剂,作为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的主要药物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药物还包括咪唑斯汀缓释片、依巴斯汀片、枸地氯雷他定胶囊等,均对该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效果。此外,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也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为其实施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状态,还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可减少发作次数,延长发作间隔时间,积极控制复发率,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继而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