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T 的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9-12刘帅
刘帅
晋中信息学院 山西晋中 030800
0 引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最早的佛经翻译到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再到近现代种类行业的各类翻译,翻译这项既古老又年轻的技术历经了工具的不断升级换代。以笔译为例,最初的翻译工具为一纸一笔;计算机的出现使翻译呈现无纸化趋势,机器翻译应运而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又催生了更加精密的桌面、云端翻译工具。不断提升的精确度和效率极大地提高了翻译实践的效率,对翻译项目的实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为顺应语言行业大势,教育部于2020年4月正式发布《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将“翻译技术”纳入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体系之中,指出翻译技术的教学内容涵盖搜索、术语、记忆库、机器翻译等四部分,既涵盖教学重点、难点,又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满足市场需求[1-2]。
基于语言行业对于翻译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指南》关于“翻译技术”的规定,同时考虑晋中信息学院英语专业学情,笔者及其教学团队不断论证开设相关课程的可行性,并于2021 年秋季学期申请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课程。
1 课程设置与开设
1.1 培养目标
本课程为面向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第6 学期开课,开课8 周,总学时32(线下、线上各16 学时),旨在培养具有符合行业需求的具有计算机辅助翻译知识与能力的英语人才。先修课程包括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科技英语翻译等。
1.2 师资与教材
本课程教师共五名,皆为翻译专业出身,翻译实战经验丰富,持续关注、学习并研究翻译技术及翻译技术教学,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课程的开设作充分的准备。
本课程使用自编讲义。自编讲义依据市面翻译技术教材、专著、译著及团队自身实践编撰,虽难以与专业教材匹敌,但其板块章节设置符合学校学生学情,也符合本课程目标。
1.3 板块章节设置
本课程分三大板块,分别为CAT 工具基础、信息搜索、翻译平台。CAT 工具包括外围工具和核心工具。工具指译前译后的文字识别、文字编辑、扫描、打印等工具;核心工具指译中的记忆库、术语库、语料库等[3]。信息搜索是搜寻信息并去伪存真的过程。翻译学者李长栓曾表示,好的翻译不是译出来的,而是查出来的。通过工具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搜商”已经成为与智商、情商并列的三大智力因素之一。翻译平台集成翻译核心工具,分为本地桌面翻译平台和云端平台。本地桌面翻译平台稳定性强,应用广泛,是目前最受语言行业青睐的翻译平台工具,如SDL Trados(塔多思)、Déjà Vu(迪佳悟)等;云端平台是未来翻译平台的发展方向,如YiCAT、SmartCAT 等[4-5]。三大板块分别嵌入八大章节中,如表1 所示。
表1 课程章节设置
1.4 课程特色
根据自编讲义的章节设置,突出三大特色。首先,真实项目驱动。以学校“信院要闻”、大咖翻译及德国认证等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在实战中进步。其次,学生参与主动。在实施翻译项目时,每个项目由不同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大型项目则由一位部门经理带领多位项目经理展开翻译工作。最后,企业平台互动。教师选取企业的云端CAT 平台Tmxmall等,指导学生学习在线语料对齐、协同翻译、质量控制等技术。
1.5 授课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五步式教学法”(图1)为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获奖项目,其强大的活力与可操作性已经在以往的课程实践中得到证明。本课程沿用这种授课方式。“资源双平台”:线上学习通平台课程建设,录制理论与实操视频;线下学习(疫情防控期间直播教学)则以项目式实操为主,教师答疑解惑,辅助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教学五步走”包括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课堂测验、学生课堂展示、教师课堂面授、课后拓展评价。以“教学资源混合—教学活动混合—教学评价混合”三个教学维度作为切入点,这种教学模式涵盖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授课的全流程。
1.6 课程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评价与考核以诊断性、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具体而言,总成绩=卷面成绩×10%+平时成绩×90%(表2)。期末成绩即卷面成绩,考查学生对于CAT 课程的认识,以主观题为主;平时成绩则包括课前线上学习、课内出勤、课堂实操、每周作业、小组项目,重点在于检测学生是否完成学习,是否熟练使用CAT 工具,翻译作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积累自己的语料库、术语库、记忆库并进行合理维护,是否可以进行不同翻译工具、翻译平台之间的转化。平时成绩依据翻译学习评价模式表(表3)给出。
短期治疗改善便秘症状的中药试验,疗程可设计为3 d~2周。长期治疗防止便秘复发的试验,疗程至少需要4~8周(双盲试验必须),甚至更长[10‐11]。
表2 评价考核
表3 翻译学习评价模式
2 经验总结
通过对师生教与学及其反馈进行跟踪记录,笔者总结得出以下经验。
2.1 项目式教学,弥合翻译课堂与市场需求差异
传统翻译教材中的译例呈现选材经典有余、实用不足的特点。多采用文学文本,如诗歌、小说、剧本、通讯、寓言、散文等,而告示、报告、旅游指南、书信、函电、契约、产品说明书、规章、新闻报道、法律文件、广告、技术规范等为代表的实用文体很少。同时,翻译作业评价方式单一,译文水平高低、质量合格与否,基本不与行业接轨。学生翻译技能的提升全靠教师引导、鼓励与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语言服务行业中,一方面垂直领域翻译需求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翻译质控标准不断提高,导致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项目式教学模拟实践真实的翻译场景,学生轮流作为项目经理直接管理译员或下一级项目经理。译品质量欠佳可能导致返工、客户拒绝付费等严重后果。同时,项目材料涉及新闻、工程专业认证、商务大咖等,学生可真实感受到翻译服务过程中客户的多样化。以项目推动翻译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翻译职场,激发学习动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合翻译课堂与市场需求的差异。
2.2 混合式教学,提升学习能力与问题意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解决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更佳,效率更高。学习通平台课程建设解决了基础理论与实操演示环节,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内容丝丝入扣,重复甚少,学生无法在线下课堂获取的知识内容,只能通过线上学习获取。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线下课堂,学习效果良好。
2.3 严格译品质控,提高总结复盘能力
不管是传统翻译课堂,还是翻译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最终都要回归到译品质量。本课程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译后编辑能力直接决定译文质量,而译后编辑的能力取决于双语能力、专业能力(包括翻译专业能力及垂直领域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经验。学生译文出现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长难句翻译、专业性强文字翻译、术语表达不一致。本课程关注课上学生译文展示,集中对理解表达困难的长难句段进行头脑风暴,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的译文质量逐步提升。同时,译前,教师将自有语料库、记忆库、术语库、平行文本共享给学生翻译团队;译中,以YiCAT 为平台,整个项目组实现术语库、记忆库、项目进度实时共享,可以极大地节省译后统稿时间,提高项目效率。在译品质控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各项目组对所负责项目的全流程进行复盘、总结,形成翻译日志,交叉阅读,总结升华。
3 提升计划
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在学校首次开设,鉴于前期设计未能预演所有环节,或是设备软件安装等原因,课程尚需继续打磨。根据课堂记录及师生反馈,笔者认为课程存在以下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项目时间管理能力不足
3.1.2 项目材料待进一步丰富,项目场景不够逼真
本课程选用学校翻译项目作为课程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已经由团队教师完成,教师剖析原文、评价译文的负担大大减轻,但因译品不曾真正意义上交付甲方客户,译品没有市场评价、没有经济收益、没有实用价值,项目场景自然不够逼真。
3.1.3 复盘能力差,经验可复制性有限
本课程关注学生复盘、经验分享,这是鲜明特色,却也是问题暴露较严重的环节。首先,格式散乱。项目成员撰写翻译日志各自为政,格式不统一,令读者眼花缭乱。其次,不成体系。翻译日志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曾进行总结升华,体量很大,对于其他成员而言,阅读难度高。最后,项目小组总结高度不足,细节不系统,不同项目组之间经验复制困难。
3.2 提升对策
3.2.1 完善项目式教学顶层设计,制定项目流程
针对项目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制定契合学生课程的翻译项目标准流程,益处有二:第一,标准化操作流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项目的下一步动作,预判自己的工作量,配合调整时间;第二,标准化操作中环节清晰,学生领取任务后,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定位,有助于同项目组其他成员进行配合。
3.2.2 跨专业合作、产学融合,寻找合作契机
要实践好项目式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翻译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应当开展跨专业合作,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且产学融合,寻找行业资源。目前学校翻译的核心需求来自德国认证、大咖翻译、学生考证培训,本课程或能以此为切入点,寻找“客户”来源,进一步将项目实景化。同时,本课程或可寻求与翻译公司、文化公司、政府部门合作的机会,引进项目,让学生的译品有经济收益、社会效益。
3.2.3 规定翻译日志撰写模块、体例,固化经验分享流程
面对项目成员复盘能力差、项目经验可复制性差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制定翻译日志撰写模块与体例。统一的格式有助于组内总结汇总,模块固定化利于小组汇报、问题总结,结集可复制成经验手册。学生在撰写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项目的所有痛点,反思最佳处理办法,彼此分享智慧经验,提升团队凝聚力。
4 结束语
本文着眼于晋中信息学院计算机辅助翻译入门课程,关注该课程的设置、经验与痛点、提升途径,旨在不断推进学校翻译技术相关课程的进步,同时抛砖引玉,助力国内翻译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