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巴沙格:活跃在大凉山的人民调解员
2023-09-12陈焱曾妮
陈焱 曾妮
70岁的贾巴沙格已投身公益事业10余年,自发组织了凉山州昭觉县人民调解员协会——昭觉县“德古”协会,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纠纷化解提供经验。
化解民间各类纠纷
“德古”来自彝语的音译,“德古”是指彝族中有文化、通晓彝族习惯法、知识丰富又有智慧、品德高尚、阅历丰富、能言善辩且办事公正的人。他们主动为人排忧解难、依照习惯法调解重大纠纷,将纠纷圆满地解决,且不向纠纷双方收费,在地方百姓心中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正因“德古”是一种社会威望和话语权威的象征,也具有化解彝族民间纠纷的特殊功能,所以,“德古”从一种民间理想型形象变成了化解社会纠纷、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公益性职业群体。“德古”这一公益群体,与公安、司法及相关执法部门一起同步宣讲反诈骗、反邪教、禁毒防艾等相关法律知识,助力基层治理。
更重要的是,“德古”民间调解员通过调解纠纷,进一步调顺民心民意、稳定发展环境、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根基。他们从未向当事人索取办事经费,且在时间上、精力上全方位地投入,为化解各类纠纷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近年来,“德古”们在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也在贾巴沙格的带领下参与治理,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德古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仅从贾巴沙格2022年以来的办案情况可知,“德古”在彝族地区纠纷化解与基层治理中的作用。2022年1月至12月,贾巴沙格一共受理、调解了106起纠纷,其中调解成功的纠纷有77件,调解成功率达72.4%。在法院委派过来的8件案件,经过“德古”调解后,全部得到成功处理。对于德古未调解成功的案件,在转交法院、开庭判决后,也成功地化解了纠纷。
昭觉县碗厂乡吉斯村村民吉斯木铁(男)與昭觉县塘且乡干劲村村民孙子有作(女)经人介绍相识,2016年8月份结婚,按照当地风俗男方支付了彩礼25万元。婚后双方发现彼此性格不合、了解不深、经常吵闹打架。2017年4月14日夜里,女方家母亲包车到男方家附近,准备将女儿悄悄地接回家。但在此过程中被男方发现,由于人员混杂,发生了一些肢体碰撞甚至厮打。该事件后女方提出:“不和男人过了,且不返还男方之前给的彩礼钱。”。就此,双方矛盾进一步恶化,男方家于2017年5月7日聚集200余人、女方家也聚集300余人,在昭觉县洒拉地坡准备械斗!被人发现后上报到有关部门,进行了事态控制。有关部门将调解该案件的任务委派到调解中心,并委派人民德古调解员进行调解。
德古调解员对该案件进行调查摸底,经过反复分析案件,发现该案复杂且较难,于是组建当地德高望重的6人一起调解,建立2个调查组,分别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予以调解。但双方态度坚决,没有一点松懈,调解还是存在难度。德古们在重新对案情进行讨论、分析、研究、调查、协商后,通过来回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在历时12天不分昼夜的5次努力调解下,男女双方于2017年8月底最终达成协议。
贾巴沙格说:“我们常年奔忙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田地头。不分白天黑夜,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有群众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
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法律法规与政策
根据彝族风俗,在订婚、结婚中有高额礼金,丧事中大操大办等现象。昭觉县政府对当地红白喜事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整治,但各级政府在彝族传统风俗面前深感不力。而“德古”在彝族中的高声望,使得彝族群众对“德古”的解释、宣传高度认同。因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整治高额彩礼深化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及下设专班,下发了《关于民间婚丧事宜等民俗操办标准的公约的通知》等文件,在“德古”的带领和宣传下,既尊重传统,又将不利于现代生产、生活的风俗改变,推动了新时代的良好风尚。
据德古介绍,原本出嫁礼金高达上百万,现在最多10万内。原来老人去世要打几十、上百头牛,但现在只打1头,浪费现象大大减少。自2017年至今,贾巴沙格带领的德古协会为当地节约数亿元人民币。2018-2022年以来,贾巴沙格德古先后被四川省司法厅评为“四川省人民调解能手”、“五星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四川省首席人民调解员”,被昭觉县司法局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被昭觉县人民法院评为“依凯洛”特邀人民调解员等。
“德古”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积极引导移风易俗等工作,得到州司法局的充分肯定。“德古”文化研究组也成为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讲解人、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带头人、推进全面依法治理的实践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作者:陈焱,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曾妮,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