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分析

2019-06-28李蓉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教育

李蓉

【摘 要】 本文以四川省深度贫困县昭觉县为例,分析了昭觉县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深度贫困县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包括自致性因素、先赋性因素及社会性因素三方面。提出了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現路径与策略:要提升教育水平,进一步保障家庭脱贫,助力贫困家庭以多种方式走出贫困;同时,在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均要做出教育层面的努力,确保教育扶贫能够顺利实施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对策;昭觉县

有关贫困的研究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议题,由贫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全球性讨论的焦点。在中国,随着方法与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带领以及多方民间力量的介入,精准扶贫的工作已不再是经济单向扶贫,如今已是参与式扶贫。而教育对于改变贫困地区贫困现状的作用已经达成基本共识,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从长远来看,对进一步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有深远意义。

一、昭觉县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地区,曾是凉山州的州府,距离西昌市一百多公里。昭觉县总人口大约为21万人,其中彝族人口接近20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之一。昭觉县作为四川省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基数大,同时少数民族传统的观念和封闭发展很难接受现代的先进价值观,在精准扶贫中返贫的概率很大,因此值得本课题进一步去研究发现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教育扶贫带来更多的可行性措施。

本研究调研组成员分别对昭觉县四个村169户贫困及非贫困户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其人口学基本信息,以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教育期望,对待受教育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调研方式以入户调查为主,选用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为主。

根据问卷的分析表明,本研究的三代中,第一代受教育程度基本为文盲;第二代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其中占比84%,大学占比为0;而从第三代开始,文化程度呈现很大的差异,其中初中文凭为最多。受教育程度出现差异,初中毕业人数占比43%,大学毕业占比为3%。由此可以发现,受教育水平在逐渐提高。

通过对父辈家庭年均收入与子辈文化程度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父辈年收入在10000以内的,子代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占比例较大;而父辈年收入在2万-3万,子辈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占比47%;而父辈年收入在3万以上的,子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占比60%,而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比3.7%。因此,可以看到贫困家庭的子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父辈的收入影响子辈的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呈正相关。

学界有关彝族地区的长期性贫困问题研究,基本已形成一致,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发展,能真正摆脱贫困,因此要提倡“造血式”扶贫,首先把教育扶贫对彝区扶贫作为重点工程。(谢冰鑫,2016)2016从提出教育扶贫至今,彝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有明显的成效,凉山彝族地区的小学辍学率每年实现递减趋势,小学辍学率持续降低,基础教育方面,全州入学率为99.24%,实现了稳步的增长,与全国基础教育入学率水平基本相同。

然而,受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县地区,教育过程仍然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经济发展是物质脱贫,那么教育文化就是精神脱贫,通过教育使家庭整体摆脱贫困,从而推进彝族的发展,但这一过程相当缓慢,甚至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

贫困代际传递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长期性贫困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是指贫困与由贫困附带的因素,由父辈传递给子辈,使子女长大后复制父辈的贫困状态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

二、深度贫困县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分析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较有影响的观点包括:要素短缺论、智力低下论、贫困文化论、环境成因论以及贫困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其中本人认为比较有借鉴的是学者陈文江提出的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是自致性因素、先赋性因素及社会性因素。

根据在昭觉县的调研考察,总结归纳家庭贫困代际传递有以下一些原因。

1、先赋性因素:教育程度高促进子代向上流动

在个案访谈中,父辈的职业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很大,同时30%的访谈对象认为父辈的社会关系网络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影响很大。

父亲是村里的村支书,从小就嘱咐自己要多读书,父亲上过小学,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在村里很有威望,人人都敬重他,村上的老师小学时也对我倍加照顾,然后成绩一直在班上前几名,高中考大学也是父亲拜托朋友找的房子,当时高三住在学校外面,母亲来照顾我的饮食起居。最后考上大专,毕业后回来考了公务员分配到现在乡上工作。(ID QA:乡干部)

还有一个访谈对象说:“招工的时候干部的子女先上,接着是老师的孩子,再接下来是跟干部有关系的,都要看父母的职业,最后轮到我们,工作也招完了”(ID YU 农民)

因此可以看到,父亲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意味着家庭收入相对较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会增多,同时也会鼓励子代教育,关注子代的成长和发展。

2、社会性因素:教育程度低导致人力资本缺乏竞争力

26%的访谈者认为父亲给予的经济援助和经济收益对自己的经济地位影响很大。来自父亲及其他亲戚的支持,可以影响子代的经济境遇,可以说是外部性的社会支持。同时有34%的个案认为社会流动对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相当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打工改变现在的生活现状,以前虽然穷,但是现在在外面打工的钱可以拿回来用了嘛,可以改变家里的情况。(ID WR 在广州电子厂打工)

儿子通过当义务兵,最后当了警察,然后他又供他弟弟读专科,现在我们两个老的都不用操心他们了,每年还给我们很多生活费。(ID FY 务农)

通过对昭觉县几个乡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当地农民流动的方式主要靠在外打工,但是由于知识水平,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只能到新疆等地去打工,多为季节性输出,没有长期的保障。有的靠做生意从高山上搬到了河坝,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是搬迁后生产资料还在原地,生活成本也相应提高。

3、自致性因素:教育程度低制约个人的发展

53%的个案认为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大原因在于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足以使自己摆脱贫困状态。

以前不知道读书的好处啊,我们现在没有文化,出去打工很多活都做不了,只能在工地上靠做体力活挣钱,工资少,还很辛苦,我的汉语还是在外面打工学会的(ID HJ 未读过书,在外务工)

在昭觉县读的初中,高中是在西昌读的,考上了本科,现在在县里当老师,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生活有保障,家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ID LF 大学本科,中学老师)

总结上述访谈对象的例子,先赋性、社会性以及自致性因素都是影响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而教育在每一个因素中无论是作为中介变量还是直接变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原理与实现路径

米歇尔(Michael,200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层面,教育是创造财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如果一个家庭中,某个孩子能够得到更高的教育而使生活状况改善,那么也会进一步带动家庭内其他成员脱离贫穷,这样能形成一个家庭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提升教育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获得更高学历的教育能拥有更多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其他研究还表明,往往那些接受过教育的父辈更倾向于为其子女规划更好的受教育空间。全球化发展至今,国家与地区之间关于综合实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上,同时是人才在数量和质量的发展上的竞争,因此民族崛起,国家的发展都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2、进一步保障家庭脱贫

根据个案访谈发现,对于通过教育脱贫的一些被访家庭,生活可靠有保障,工作稳定,返贫的几率很小。

个案7:“大学毕业,我找到工作后,每个月有5000左右的工资,家里的经济负担减轻了很多,父母也很高兴,偶尔还会来成都和我一起生活。”

3、以多种方式走出贫困

问卷和个案访谈两方面都表明,对子代教育的付出越多,其子女的发展收益就更好,同时可以使得家庭走出贫困状态,顺利脱贫。

个案5:“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上班,对于父母在农村养殖的农场以及果园,我会提一些意见,同时我也通过网络平台,让自家的果园在互联网这个平台有更大的销量”。

综上可见,对于深度贫困县的家庭来说,教育既是一条能脱离贫困的重要道路,也是阻止深度贫困县家庭里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一环。

四、以教育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

有学者指出,教育质量对于贫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受教育数量的多少与贫困状态的恶化有密切关系,教育与贫困之间具有联立内生性,因此解决贫困问题要优先发展教育,使教育不受贫困的束缚,将教育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源,改善人的能力贫困,从根本上予以改善家庭贫困状态(石一阿支,2015)。

通过对深度贫困县的教育状况了解,以及家庭中两代及以上的人生活状态的调查访谈,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得贫困家庭脱贫,但根据访谈结果表明,在教育扶贫上仍然存在许多阻力。比如一位大学生读书要读15-16年才能参加工作,而如果初中毕业就能直接出去打工挣钱,是更能减少受教育成本,家庭贫困的状态无法接受教育的收益周期如此之长,在深度贫困县,早已形成一种“读书不如打工”的观念。同时还存在子女受教育的不公平对待,本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而如果要将子女送到更好的地方去读书,要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因此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上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正面功能。要阻断贫困代际的传递,国家在对教育的投资上相当重要,通过教育脱贫也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撑,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脱贫的功能,使得深度贫困县能早日摘帽,本人进行了如下思考:

1、国家层面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某种程度上能打破阶层固化,需要从宏观的社会制度上改革,国家层面能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差异,尤其是保障贫困人群的生活待遇差别缩小。提供资金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人才培训,使得观念转变的同时提供就业咨询,农业技术指导,首先解决生活贫困,才能进一步以教育改善地区的发展。

2、学校层面

加强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建设,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接受教育使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就会带动整个家庭,对脱贫极为有利。鼓励学生参考高考并积极考取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校开展就业培训课,与企业人才合作机制,建立就业扶持基金,使得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得到更多就业机会与资金支持。

3、社会层面

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教育的回报周期长也颇受议论,许多生活贫困的家庭很容易放弃子女接受教育。社会组织能在深度贫困县开展相关培训,使得家庭重视教育,帮助建立子女的教育计划,使得农村贫困家庭进一步接受合理的教育观念,这方面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做更多的帮助与个案梳理,使贫困家庭在起点上建立对教育的认知。

4、个体层面

在深度贫困县,要大力宣传呼吁教育的重要性,使每个个体终身學习的意识能贯彻执行。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体现教育的意义,让贫困家庭对教育的认知发生改变。树立教育榜样,让适龄上学人员能有接受教育的热情,主动学习,形成教育阻止贫困在家庭代际传递的良好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谢冰鑫.教育扶贫背景下彝区支教项目中的文化互动研究——以昭觉县日哈乡为例[D].四川省委党校.2015.

[3] 石一阿支.浅谈教育与贫困的关系和启示[J].新西部,2015.

[4] 陈文江.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学研究——以甘肃M县四个村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

【作者简介】

李 蓉(1994—)女,汉族,四川内江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老年社会学.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教育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