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邻为善
2023-09-12王充闾
王充闾
批子弟理旧居状
杨玢
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
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杨玢旧居被邻居侵占,子弟们欲诉诸官府,拟好状纸送给他,请他出面干预,他却写诗加以阻止,教育子弟放开视野,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待现实中的得失、弃取问题,处理好同鄰里的关系。
诗中说,四邻侵占我们的房产,那就让他们去侵占好了,毕竟要想想当初未曾置办这些房产之时。如果你们还想不通,不妨到唐代大明宫正殿含元殿的殿基上望一望,当年作为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是何等繁华富丽,而今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秋风萧瑟,荒草离离。所以,立身行事,还是能让则让,不必过分计较得失。世事无常,繁华易逝,拥有再多又能怎样?子弟读诗后,遂打消了上告官府的念头。
与杨玢相对应的是明代的杨翥。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杨尚书翥住宅旁地,为人所占一二尺。或以告公,公作诗云:‘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占地者读诗愧服。明人王锜在《寓圃杂记》中说,杨翥“笃行不欺,仁厚绝俗,善处人所不堪”。他做修撰时住在京城,邻家丢了一只鸡,便骂是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诉杨翥,杨翥说:又不是我们一家姓杨,管那做啥。又一邻居,每逢雨天,便将自家院子里的积水排放到杨翥院中。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日多,落雨日少。
清代也有一位尚书,同样深明大义,气度宽宏。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老家的家人,与比邻吴家因宅基问题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就这样,争执起来,相持不下,谁也不肯退让,张家人便把这件事禀告了张英,让他出面说话。张英见信,当即挥毫写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不敢违拗,只好遵命将垣墙拆除,向后退让三尺。这一宽容忍让的行为,使邻居一家深受感动,便也照样把围墙向后退出三尺。从此,两家之间留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名为“六尺巷”,遐迩驰名,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