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案例评析

2023-09-12姜连国

物理教学探讨 2023年8期

摘   要: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基于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理念,以“力的概念的再认识”“课题:通过实验论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课题:实验论证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辨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为思路展开教学,最终实现在对评价行为细致描述基础上的评析。

关键词: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合作生成教学;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3)8-0077-4

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是基于发展性评价观的课堂即时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有目的地观察、测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作出价值判断,调整、引导、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所有即时评价活动的总称[1]。

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以即时性为标志,以生成性为突出特色。其策略包括“用课堂观察引领课堂即时评价”“利用课堂提问促成有效即时评价”“多方互动评价策略”“伴随课堂始终的课堂检测策略”等。在课堂上,基于课堂进程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策略,采用恰当的行为实施即时评价,是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理念走进课堂的关键一环。

在确定课堂学习目标时,笔者关注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概念的内涵,以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利用学生前概念与牛顿第三定律的矛盾加深其对规律的理解,加强基于实验或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培养。

课堂活动中采用目标引领的方式,给定课题目标,并不限制学生使用什么器材,做什么实验来达成目标。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准备了如下器材:一对量程不同的弹簧秤;两根弹簧;两根橡皮筋;一对条形磁铁;一根与条形磁铁形状相近的铁块;一对小车;50 g钩码两个……

基于标准设计评价,将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方式、即时评价紧密结合,进行整体设计,突出评价的即时性与发展性,强调以评价带动课堂的整体节奏,以评价激励学生参与,以评价促成学习内容的拓展与深入。

本节课由六个核心板块构成。结合各板块的知识内容,以及合作生成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对教学进程中的即时评价行为作如下评析。

1    力的概念的再认识

1.1    课前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设计:从学生对力的概念的已有认识开始,通过自由发言,形成对力的概念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引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结论。

合作学习设计:教师主导的团体合作,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轮流发言,无人主动发言时,随机找学生发言,随时补充或纠正。

即时评价设计:课堂进程的开始阶段,学生比较拘谨,教师应鼓励发言,淡化结果。

1.2    即时评价行为剖析

通过评价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起始阶段,学生比较拘谨,为活跃课堂气氛,主要采用了一对多的评价方式。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评价以激励为主,突出发展性,以利于后续课堂活动的开展。

利用评价控制课堂节奏。当学生情绪已经调动起来时,提醒简化问答的转换,加快课堂节奏。在学生思维跟不上节奏时,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促成新的发现。当学生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时,则需要及时甄别和篩选。

利用即时评价促进知识的整合,开发生成性资源,促进思维链的生成。这一环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形成关于力的概念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引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巧妙的串联过渡,形成了“力的概念—力的效果—力的要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观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辨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的思维链。这个思维链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即时生成的,期间的所有评价行为都为思维链的形成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思维链中知识内容的先后顺序可以不同,但所包含的成分是预先设定的,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某项知识,说明他们对这一内容印象不深,要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补齐这一环节的内容。

评价中强调了物理学习中的严谨和规范。例如,在师生互动中,强调关键词“效果”;强调 “使——物体形变”,其直接效果就是随后另一学生准确说出“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强调施力物体是力的主体,同时强化物理学习中的证据意识,强调基于证据提出观点,为后续的推理论证作铺垫。

在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时,可以充分利用暗示行为,传达老师期望。例如,对某一学生二次发言的处理,首先“忽视”,继续对另一学生的发言展开评价,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才回来面对该学生展开评价;其次,通过对该学生二次发言的肯定,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最后,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肯定,同时暗示他后续发言应更加理性,有理有据。

2    课题:通过实验论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1    课前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设计:组织学生运用课前备好的器材,分组自主选择仪器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或运用事实,论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合作学习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每四人一个小组,全班分成九个小组,分别独立组织活动,活动结束时分组展示汇报。活动开始前明确活动规则:活动时间3分钟,每组展示时间2分钟,一个同学主讲,同组其他同学补充,其他组同学提出质疑,或给出评价。按小组整体表现对各小组进行评比。提醒学生明确分工,推举主发言人。

即时评价设计:小组展示阶段以小组间的相互评价为主,多方参与。由于个人的表现代表所在小组成绩,所以评价对象也针对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老师的评价主要起导向作用,引导后进小组积极参与。

2.2    即时评价行为剖析

以小组为单位的多维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分为划分小组、布置任务、明确规则、分头活动、展示成果、交流体会等环节。在上述各环节中,即时评价活动贯穿全程,是决定学习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

除教师评价外,发动其他同学、小组参与评价,把评价表现纳入小组表现中,可促进各小组及成员积极参与,避免了展示小组唱独角戏、其他小组成员各行其是的现象;同时,为没有争得展示机会的小组提供一个表现平台;鼓励各小组的成员针对本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或修正,并且执行自评优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学业自我评价意识,并通过自我评价加深对所涉问题的认识;优先给予自我修正的机会,可以保护各小组及小组成员的参与热情;评价过程中鼓励其他小组同学对展示内容质疑,再由展示小组进行解释,或针对困惑问题展开讨论辨析,可以诱发奇思妙想,产生更多的课堂生成资源[2]。

由于合作学习的任务相同,路径发散,各小组活动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自由发挥,故本教学采用了评价标准前置的方式,提前明确评价标准,遵照标准分组活动、集中展示和评价。

由于在小组展示开始阶段,各小组比较拘谨,为激发各小组课堂表现的积极主动性,在随后的组织展示和质疑评价环节,鼓励各小组积极争取展示机会。营造主动争取机会的氛围,帮助学生提升创造机会的意识和能力。在第八组同学举手示意时,老师立刻中断发言,示意该组同学起来展示,展示结束后,同样发动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言语中体现对主动发言的赞赏,激发了第六组、第九组的灵感迸发。

在第一小组的展示结束后,对第一小组展示活动展开评价,客观上讲,第一组同学的论证是不完美的,主题不突出,表述不简洁。但他们的优势在于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并没有简单局限于“对不对”或“好不好”,而是借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受传达教师的赞许,从而发出提倡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信息。而对第一组同学论证方法的评价,则在所有展示结束后的对比中体现出来,既肯定了他们积极发言的态度,又指出了他们论证中存在的不足。

3    概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1    课前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设计:明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调节课堂节奏,完成两次大型合作学习活动的过渡。

合作学习设计:教师主导的团体合作,集体诵读理解概念。

即时评价设计:以作用力概念为话题,对前面的展示活动作出阶段性评价,提倡在活动中积极表现抢占先机。

3.2    即时评价行为剖析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带领学生通过集体诵读的方式理解概念,转换学生的手脑活动器官,缓解思维紧张,调节课堂节奏,松紧相间,张弛有度。

借助对“谁是作用力”的概念认定方式,对前面小组展示活动作出二次评价,进一步强调积极发言的重要性,为后续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作铺垫。

在明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前面两个半定量小组的论证方式作出二次评价,通过先抑后扬,提醒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问题,同时对不同层次的表现给出合理的评价,提倡分析思考问题时预留深入研究的空间,发挥评价的发展性。

4    课题:实验论证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4.1    课前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设计:在板块“二”课题研究活动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论证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合作学习设计:与板块“二”课题研究活动方式相同,先分组合作,再分组展示汇报。

即时评价设计:同样采用多方参与的共同评价方式,以小組为单元展开评价。不同的是,板块“二”中的评价倡导积极参与,这里的评价更侧重活动质量和论证的效果,倡导实验论证的规范性。

4.2    即时评价行为剖析

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巡回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除给各组提供必要的指导外,还应有意收集来自各组的活动信息,包括典型做法、遇到的困难、特殊的灵感、错误做法等。对于有用的资源,即时进行必要的加工,以在后续的课堂进程中随时投入使用。

运用即时评价,引导课堂活动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从形式向内容转变。在组织第二轮展示汇报时,教师从第二组同学的举手动作中感受到他们因在第一次发言中没能充分展示,意犹未尽,立刻示意该组同学发言,给他们一个充分发挥的机会,也是给全班一个暗示:只要不断追求完美,努力争取,机会会越来越多,成果会越做越好。在第二组同学发言中,通过引导他们实现从“异向”到“反向”,再到“共线”的自我完善,引导关注点向细节、规范和完美聚焦。通过“同学们先不急着补充,首先考虑一下,他们的操作能不能支持这三个结论”的提问,引导实验论证进一步向规范性靠拢。

对思维偏差的辩证评析。在第二轮展示汇报中,教师指定此前未出过场的第七组同学发言。由于该组同学是第一次发言,而且他们的观点基于灵感迸发,具有很强的新奇感和迷惑性,所以教师没有立即展开评价,而是让第七组的两位同学上台操作,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且不断给出提示。在学生犹豫不决时,启动现场调查,通过举手统计了解学生的思维倾向。然后才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分析,指出他们观点中的逻辑错误,提醒学生冷静、客观地对待新事物和新观点。最后,辩证地看待第七组的观点,从运用一根橡皮条论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共线的创意,指出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又因逻辑偏差失之交臂,既有欣慰,又有更多遗憾。评价起到画龙点睛、引发思考的效果后,及时停止,留有余味。

在第二轮展示的后期,指定未参与活动的第三组发言,并帮助他们把不成熟的想法(相互依存,同时存在)逐步明了、规范,形成成熟的意向(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里的评价就好像催产素,适时使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成长。在后续得出结论的依据方面,第三组同学并没有充分的准备,但又不想放弃机会,老师看出来这一点,但并没有揭穿,而是让第六组有建议的同学先说,让第三组同学继续考虑,在第六组同学说完并获得肯定后,第三组的某位同学得到启发,说出类似的方案,老师同样给予肯定,使“边缘化”的个体回归到整体的节奏中来。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学生没说出来,老师意识到是学生没把这一条作为独立的关系,立即从定位上给出了说明,指出单独列出来的目的。

5    牛顿第三定律

5.1    课前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设计:带领学生识记牛顿第三定律,并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合作学习设计:教师主导团体合作,集体诵读识记规律,个别发言找关键词并进行解读。

即时评价设计:通过评价舒缓课堂节奏。

5.2    即时评价行为剖析

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才更利于學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前面实验论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大型合作学习活动之后,适当舒缓课堂节奏,让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得到必要的调节,更有利于后续学习效率的提升。

借带领学生找牛顿第三定律表述中的关键词的过程,教给学生加深概念规律理解的有效方法,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6    辨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6.1    课前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设计:比较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理解。

合作学习设计:分组对比,公开展示,相互评价。自主总结课堂收获,组织认领学习成果。

即时评价设计:充分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不仅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同时对学习过程进行主动评价。

6.2    即时评价行为剖析

利用表格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老师发现全班同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所以立即调整教学手段,放弃教学设计中的分组活动,利用学案中的对比表格,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集中展示和相互评价,统一全班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通过即时评价帮助学生主动纠错。对比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关系,并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对比表格的填写后,指定第四组的某位学生发言,是因为老师在前面的巡视中,发现该生没有注意到老师的提示,延续了错误的认知。让她通过展示使错误认识外显,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完成纠错,效果更突出。

通过认领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师生行为中,引导各小组认领黑板上与自己小组密切相关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形成清晰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增强学习过程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参与物理课堂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姜连国.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案例的视频分析[J]. 物理教师,2015,36(9):17-21,26.

[2]姜连国. 课堂合作与生成的艺术[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7:148-152.(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