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人设
2023-09-12闫晗
● 闫晗
但凡影视剧里出现一个写诗的人,似乎结局都不太妙。
《漫长的季节》里王阳写诗,“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朦胧晦涩,欲说还休——他的结局是死在冰冷的河水里。这首诗后劲绵长,刻在王阳父亲的记忆里,也让观众念念不忘,戳心戳肺。无论是家庭的变故,还是时代巨轮的碾压,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确毫不知情,自然带着命运的伤感。
《人世间》里的冯化成,一出场就是有名气的诗人,吸引少女周蓉千里迢迢去找他。才华是有的,他曾写出过《北陀寺的风》这样动人的诗:“风,钻入一截残垣/刺透着凋零/云低鸦鸣/风,送来阵阵炊烟/融没着香火/碎了钟声/风,怀着丝丝寒意/窜入毛孔/灭了心热/唤醒无上清凉。”一首诗写出人世间的沧桑忧伤,让一座原本少人问津的庙宇成了网红之地,香火旺盛。然而,冯化成的人生却是一路向下,他在才华衰竭之后中年出轨,被打上“渣男”标签,最终在北陀寺出家,与他写过的诗歌呼应,融为一体。
在很多人看来,诗人似乎就应该命途多舛,给自己的诗增添些传奇的注脚。文艺作品也常用他们写的诗来点题,浪漫又忧伤。读古诗也是如此,小时候读柳宗元写的《江雪》,总以为它只是描绘诗人雪天垂钓的情景,就像一幅宁静的古画,知晓了诗人被贬的经历以及当时那种孤立无援的处境,再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有了一种苍凉的感觉。
现实中,我倒是比较害怕遇见写诗的人。有时候,有些人会对我说:“我最近写了一首诗,跟你分享一下。”我便忍不住心里发毛,因为好诗是少有的,无聊的文字倒是常见。一些人日常喜欢用诗歌这种文体表达自己,常为儿子升学、晚辈新婚、同学聚会赋诗,甚至一天数首,深得乾隆爷高产的精髓,却让人欣赏不来。
我喜欢看小孩子写的诗,因为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不同,有可能带来一些惊人的新鲜感。一个人一旦过了“诗歌年龄”,没了赤诚的心和清亮的眼光,又缺乏天赋,写古典诗顶多像打油诗,写现代诗也大多油腻不堪。
能把诗写好的人常常带着一种天真的气息。我大学的一位老师,眼神清澈,那张脸明摆着写着“诗人”二字。当他一脸恬静地念到一句“we sit on the moon(我们坐在月亮上)”时,坐在我旁边的姑娘已经爱上了他——文艺青年在特定的氛围中还是有一定魅力的。但有一次,该老师在一场辩论赛中做评委,他十分不满有些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认为大家评出的那个最佳辩手过于咄咄逼人甚至有点人身攻击的倾向。可大家对他的意见并不理睬,有人还随口说:“我们跟你不一样,你是诗人嘛!”
老师缅怀他念书时的20世纪80年代,连学校的门卫都懂得诗歌,颇有文采。某次,他的同学晚归,被门卫拦在了门外。门卫要求他出示证件,他翻遍口袋,却连张水票也找不到,最后,哀怨地来了一句:“除了这颗心,还有什么更能证明我自己的呢?”结果,他被放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