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建构史实成就严谨治史风格
——基于对《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张玉法自选集》的分析
2023-09-12曾春红
曾春红
(中山开放大学,广东中山 528403)
《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张玉法自选 集》是中山市社科联组织出版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丛书”之一。该丛书汇集了章开沅、金冲及、张磊和张玉法等海峡两岸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等近代史的权威专家的力作,是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的宝贵财富。张玉法是台湾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权威专家,他所撰写的《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张玉法自选集》资料性、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兼具,是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不得不关注的作品。
1 张玉法及其著作概况
张玉法(1935,2-),山东省峄县人,中国台湾著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1959年获学士学位;1961年考入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4年获硕士学位;1968年10月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研究所进修,1970年6月获硕士学位。1964年7月进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8月—1991年8月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1992年7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十九届院士[1]。
张玉法专研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成果颇丰,其主要著作有《先秦时代的传播活动及其对文化与政治的影响》《清季的立宪团体》《清季的革命团体》《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民国初年的政党》《辛亥革命史论》等十余部。他的《中国现代史》曾经是台湾各大学现代史课程常用教科书[2]。
《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张玉法自选集》出版于2011年,全书以孙中山为中心,结集了张玉法1970年以来与孙中山革命有关的论文9篇:一是学术期刊论文,包括《国民党与进步党的比较研究》(1981年)、《二次革命:国民党与袁世凯的军事对抗(1912—1914)》(1986 年)2 篇;二是学术会议论文,包括 《孙中山在夏威夷》(1991年)、《革反与革进并行:论孙中山早年改造思想之形成(1885—1895)》(2001年)、《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制度的建立》(1993年)、《知识青年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反应》(1994年)和 《台湾地区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1950—2000)》(2002 年)5 篇;三是新论文,包括《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孙中山与1924年的北伐》2篇;是张玉法关于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全书用史料建构史实,文字精练,论点精准,论述公正透彻,风格严谨,学术性、资料性、权威性与可读性并重。
张玉法的史学研究工作由研究辛亥革命开始,他对辛亥革命的议题、资料及研究情况都非常了解,为此在学术期刊或者学术会议论文写作中,他常在辛亥革命范围内选题,可以说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贯穿了他整个治史生涯。该书选取了他不同年代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说是他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毕生精华力作,也是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一笔宝贵财富。
2 创作内容重史料
张玉法研究近代史最早确立的主题是“民国初年的政党”,并从政党史的角度切入,首先研究“清季的立宪团体”,再研究“清季的革命团体”,之后才研究“民国初年的政党”,在研究政党发展因缘中进入辛亥革命的研究范围。他的研究以从报刊文献或档案材料里调查积累的材料为起点,注重史实的重新构建,不尚空谈,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不做超过史料的归纳和演绎,也不以某种理论为研究指南开展历史研究,更不创造出某种理论,为此他的研究基础非常扎实,史料支撑十分充分,资料性、权威性、可读性、学术性特别强。
张玉法研究风格的形成与其求学和工作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上学期间,曾协助一位教授,依据新旧唐书、明史、通鉴等书的资料写作过十几万字的唐朝对外战史和郑成功复国战史,培养出了浓厚的治史兴趣。进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后,他参与近代史资料的调查,做了大量的档案编辑整理工作,并借前往台湾党史会资料库抄录史料目录、撰写史料摘要的机会,调阅、抄录了大量辛亥革命时期的资料。1968年在获得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研究所进修的机会后,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芝加哥、斯坦福、加州等大学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将几年也享用不尽的史料抄件和复印件带回台湾[3]。对治史的爱好和对史料搜集的不遗余力,使张玉法掌握了大量的近代史史料,为其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材料基础。张玉法也深受恩师、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庭以的影响,他的研究注重平实发掘史实,凭借充实的史料还原历史真实,不流于空谈与空想,不套用任何理论,“把能找到的史料统统找出来,把事情说清楚”,因此形成了其用史料多,对史料解释少的严谨治史风格。
《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张玉法自选集》亦然,无论是对孙中山还是辛亥革命的研究都注重用史料作支撑,能够从复杂多面的历史现象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见解精辟简练,令人折服[4]。如在《国民党与进步党的比较研究》中,他从政党领袖、政党组织、地方势力等方面,用了超过整篇文章96%篇幅的大量史料全面比较了两个政党的情况,并借此分析了两大政党之间的历史沿革,从而得出了国民党与袁政府对抗无法获得成功的原因:“国民党谋求诉于选民,希望能透过国会选举的胜利,在政治上取得优势。但袁政府及进步党都不相信选民,持官僚和军人集团为靠山”,“国民党虽亦拉拢官僚,且自树些许武力,但与袁政府和进步党相较,自然相形见绌”[5],史实的充分构建使观点精到、深刻而令人信服。
也正是因为张玉法注重以史料平实地建构史实,该书虽然是其不同时期关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论文的结集,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历史人物事件论著,却可以从丰厚的史料中了解当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概貌。如从《孙中山在夏威夷》《革反与革进并行:论孙中山早年改造思想之形成(1885—1895)》《知识青年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反应》及《孙中山与1924年的北伐》4篇文章中可以了解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始末、影响及革命群众基础和革命实践情况,也可以从中了解孙中山革命人生概况。从《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国民党与进步党的比较研究》及 《二次革命:国民党与袁世凯的军事对抗(1912—1914)》4篇文章也可以了解到辛亥革命前后各方力量的消长对抗及其影响。拜读完全书,则对孙中山和孙中山穷其毕生精力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有了较为综合全面的了解。
以史料为基础,就事论事,不受事变的影响太多[6],张玉法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可信度,也使之成为该专业领域的权威。
3 创作形式呈“橄榄式”结构
张玉法在评价森下修一写的《国共内战史》中提到该书“没有前言、结论,亦无注释,文字通俗,学术性不高”“而是普通读物”[7],由此评价可管窥他的治史要求就是不仅要用详实的史料作为支撑,忠于历史的本来面目,还要求史学家要从纷繁复杂的史料当中,准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建历史真实,体现在学术论文结构上就是要求要有前言,要有结论,同时还要有注释。
在此选集中,所有选录的论文均严格按照前言、正文、结论及注释的结构进行架构。前言交代论题的基本情况、背景、目的或讨论内容,正文以充分的史实材料全面展示论题所涉及的内容,结论则以史学家洞察历史的眼光和铁笔,提出个人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孙中山在夏威夷》,张玉法在前言中简要介绍了孙中山6次前往夏威夷的频密情况,并提出了文章欲讨论的目标——孙中山与夏威夷的诸多关联对其求学和革命的帮助,此外还说明从夏威夷的历史与社会、在夏威夷的求学历程及在夏威夷的革命活动3个方面进行论述,600字左右篇幅的前言简要交代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框架,言简意赅,起到了提纲挈领、统领全文的作用。随即全面介绍了夏威夷的社会历史情况,以及孙中山待在夏威夷总计将近6年时间里的求学和革命活动情况,1万多字的篇幅扎扎实实地为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活动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到600字的篇幅得出了精辟的结论,即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活动对他的革命事业起到了4个方面的帮助:一是受到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感染,产生了追求新知的意愿;二是得到了广东侨民,特别是香山侨民和其长兄孙眉提供的基本革命助力;三是成为基督教徒,革命事业得到了基督教的帮助,在牧师的帮助下,夺回了夏威夷失给保皇会的地盘;四是加入了洪门组织,为其日后在美洲、南洋发展革命组织和筹措革命经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外,张玉法还从夏威夷革命势力的兴衰看整个革命历程的兴衰,并根据夏威夷革命势力的成长指出革命成功的必然性,结论精炼简洁,没有过多的解释与赘述,令人信服。
前言精炼、内容充实、结论精辟的“橄榄式”结构使其论著不仅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史料价值,而且多元复杂的历史面貌在其鞭辟入里的分析里,清晰浮现在读者眼前,严谨而深刻。
4 创作风格质朴严谨
张玉法在评价森下修一所著的《国共内战史》中批评该书“文字通俗”“于论述军事作战之际,对于军政间的派系及冲突间有描写,难免绘声绘影”“为取悦读者之道”,是“普通读物”,不能列入学术论著范畴。由此可知他并不欣赏治史过程中采用描写等文学手法对历史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吸引读者,他更为欣赏的是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这也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
此选集中,体现他质朴严谨治学风格的明显之处在于他在行文间大量采用了图表、数字等质朴而准确的材料来说明情况。如在《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中,他从代表人物和达成无政府主义的程序等方面,列表比较了无政府主义的两个派别——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差别,使人一目了然;同时也运用表格和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民报》《天义》《新世纪》等刊物所发表文章的类别及其所占比例,以此展示各大报刊的政治立场;此外该文还运用表格展示了刘师培关于不同年龄阶段从事不同工作的“人类均力”设想及叶夏声关于无政府主义革命和中国政治革命差别的论述。在《孙中山与1924年的北伐》中,通过列表从派使者、使者姓名、联络对象、派遣时间、联络内容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等三角联盟及与卢永祥、冯玉祥等之间的信使往还情况;还通过列表说明了北伐军在江西战场的情形,各方力量意图及其情况一览无遗。在《知识青年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反应》中,则运用大量数据分析孙中山革命的社会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孙中山革命的群众基础,在辛亥革命时期,以知识界、秘密社会、军界为主,商界为辅;在五四以后,特别是一全大会以后,注重向工农阶层发展”的结论;论文数据翔实,说服力强。
图表与数字具有简洁明了说明情况的优点,更为精准,而且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张玉法所喜爱,此选集的9篇论文中,运用图表来说明情况的就有3篇,占了1/3的比例,各种统计数据在文中也是随处可见,可见他治学的严谨与朴实,他的论著也呈现出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史家风范尽在其中。
5 价值与地位
在提名第十九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时,提名人刘广京、全汉升等认为张玉法治学谨严,研究精辟坚实,学术征引甚多[8]。诚如推荐书所言,张玉法“本着历史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注重搜集、辨别、分析史料,以史料构建史实,为此,他的研究成果引证翔实,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如《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张玉法自选集》,征引专书论文182篇、报纸期刊36篇、档案资料7篇、西文著作43篇,丰厚的引证史料使得该书能够为他人研究提供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
张玉法治史“不存在预设的主题”[9],注重从报刊文献、档案资料等调查、积累史料,以尽可能多和全面的史料中还原建构史实,且不以某种社会科学理论为依据研究解读历史,持论客观公允,不作过多的解释,避免流于空想[10],为此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学术借鉴价值。如《台湾地区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主要从台湾地区学者的论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3个类别,分别介绍了台湾地区学者对革命的性质、革命领袖人物、革命阵营与革命组织、主义与宣传、革命群众与暴动、省区革命等6个方面的研究,并得出结论:历史系师生的成果,一般都平实地以构建史实为主旨,而社会科学系师生写的文章,则常套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包括政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等。虽然张玉法认为应该审慎使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但他还是对依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肯定,认为“不同方向和不同方法的研究,都有助于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真相之理解”。为此,客观公正的研究,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弥足珍贵的学术价值。
正是由于张玉法注重以史料构建史实,为此他的研究文章引证、保存史料多,可读性强,极具文学价值。《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张玉法自选集》记述了大量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有关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笔法平实,毫无渲染,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使得研究文章少了些严肃正经的崇论闳议,多了些可读趣味性。
总而言之,《西方社会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张玉法自选集》用史料重建历史,学术性、资料性、权威性与可读性兼具,由此可窥张玉法治史之严谨朴实,或许这便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