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皮艺现状与相关发展策略研究

2023-09-12吴泓毅卢菁菁

西部皮革 2023年15期
关键词:蒙古族技艺文化

吴泓毅,卢菁菁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530004)

0 引言

皮艺,又名皮雕画,堪称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2021 年正式被国务院提名并公布为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市场调查反馈,我国皮艺整体市场倾向北方,甚至仅囿于内蒙一带,市场活性严重不足。近年来,伴随着北方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机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等不可抗拒因素,皮艺在原料供应中存在不少问题,市场流通不景气,发展创新更是举步维艰。本着降低我国非遗文化损失的观念,本文将从蒙古族皮艺的现状考察出发,挖掘皮艺在当下发展所面临的窘境并引入国内非遗文化保护成功案例以探讨相应解决策略,借此促进皮艺更好更有效地传承和发展。

1 蒙古族皮艺的现状考察

蒙古族皮艺是我国璀璨绚丽的非遗文化瑰宝,当下在传承发展中却危机四伏,着重体现在优质原材料的锐减、年轻传承人的稀缺、新兴机械技术冲击、市场经济效益低下四个方面。

1.1 优质原材料的锐减

优质的牛皮、羊皮等原材料的锐减严重制约了蒙古族皮艺的生产制作。蒙古族受历史和地域等方面影响,牛皮、羊皮等资源不胜枚举,在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中借助于猎物、家畜等兽类的皮毛制作生活刚需品,后逐步发展衍生出皮艺。艺谚有云:“牛皮做纸,妙笔生花”,因而可知,牛皮、羊皮等原材料算得上是皮艺的命根。皮艺的制作相当考究,既是“牛皮做纸”,那么选用的牛皮、羊皮等原皮材料在牛羊的宰杀时间、切皮的刀功、兽皮的厚度等方面都会对皮艺的制作水平造成颠覆性影响,远非一张普通的牛皮、羊皮便可官样文章。据政府公开数据显示,2005 年内蒙古牛皮生产总量高达220 万张,羊皮产量更是一度达到3 516.6 万张,着实对皮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近年来,蒙古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牛皮、羊皮等皮革原材料在产出上有所下滑,进出口资源受限,合格的且适用于制作皮艺的原皮材料更是奇货可居,可谓爨桂炊玉。原因主要在于两点:(1)牛羊受到疾病影响。国内皮艺选用的牛皮、羊皮等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自产自销和蒙古国的货物出口。据报道,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蒙古国多个地区爆发牛结节性皮肤病、羊瘟、羊痘病等疫情,至2022 年10 月11 日,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已有1 746 头牛感染严重牛结节性皮肤病,共计7 281 只羊感染羊瘟,部分畜牧疾病已蔓延至我国鄂尔多斯等畜牧业发达地区,使得原本牛羊四季稳定的存栏、出栏量被打破,牛皮、羊皮等产品的产出大幅度降低,对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为了防止牛羊疾病的传播,我国严格进出口皮革货物,皮艺的原材料来源不断受限。且患皮肤病的牛羊即使痊愈,产出的牛皮、羊皮质量上也严重受损,不适宜用来制作皮艺,优质的皮雕原材料一度出现一张难寻的困境。(2)牛羊皮质量良莠不齐。牛皮、羊皮等皮艺原材料在质量、品控上逐年下降,这归因于现代化牛羊的大规模饲养。蒙古族地区所养殖的牛羊主要还是用于肉类产品的加工、进出口等方面,随着牛肉、羊肉加工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当下餐饮行业对于牛、羊肉的大量需求,养殖场、养殖户普遍将重心转移至加大肉类产量、提升经济效益等方面。室内大棚掺杂饲料的现代化喂养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放牛、赶羊模式,致使牛群、羊群在生长发育中缺乏充足的运动与光照,不能采食百草、饮天然水,皮质普遍较为松软,缺乏结实性、厚重感。在这种现代化的养殖规模下,虽然牛、羊等肉类产量得以不断提高,但其原皮质量却不断下降。这对于皮艺艺人来说可谓是沉重的打击,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皮艺艺人技术如何高超,遇到“无纸”的困境也再难言“妙笔生花”。

1.2 年轻传承人的稀缺

年轻人才的稀缺给蒙古族皮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与文化类非遗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皮艺等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更加仰仗于“人”这一主体,尤其是年轻群体。但当今痛点在于:(1)年轻人喜好新鲜感,对皮艺提不起兴趣。据了解,当前国内甚至是蒙古族的多数青年对于皮艺最多仅限于碎片化的了解,普遍认为这是老一辈人的“玩意”,是陈旧且过时的老物件,会制作皮艺的蒙古族青年更是屈指可数。(2)皮艺产品缺乏市场,艺人依靠这门质朴技艺无法生存。当前皮艺相关产品在市面上少之又少,致使其大范围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当下年轻群体普遍高学历,能清晰且直观地看清皮艺的市场效益,去传承皮艺技艺并依赖这门复杂的手艺挣钱远不及入职各大企业单位。

1.3 新兴机械技术冲击

笔者认为机器设备是手工艺人工具的机械发展,新兴机械化全面覆盖的皮革工艺技术不断成熟,对皮雕画这门技艺造成了巨大冲击,工业文明下机械设备的无所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皮艺创新发展的可能。从20 世纪中叶至今,内蒙古地区引领着我国皮革产业的发展,各大皮革企业、皮革加工厂等星罗棋布。数十年间,皮革工业技术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当地机械化的进程,机刻皮雕画的问世对于手工皮艺艺人来说可谓是灭顶之灾。艺术与工艺运动的理论先驱拉斯金在19 世纪就曾意识到工业化程度下机械的大规模生产对于传统手工业的冲击是空前的,这并非骇人听闻。21 世纪的今天,国内众多类似皮艺技艺、皮影工艺技术等技术类非遗文化的遭遇再次证实了机械化大批量工业生产与传统手工艺制作间的矛盾。我国手工皮艺制作工艺繁杂,曾有艺人扬言机器难以取代。但在科技时代下,人工雕刻耗时耗力等缺陷被不断放大,相较之下,牛皮、羊皮激光打标机等皮革加工制作机器本身具备价格低廉,生产制作效率高,产量大等特点,适用范围广。且机器雕刻技术精度更高,在再现与复制技术下非常适合大规模生产精细的皮雕画,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产品收益。据悉,机刻皮雕画平均价格仅为人工雕刻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利润却比手工皮雕画高出近43%左右,这就导致了机刻皮雕画占据了皮艺市场的半壁江山。虽然机刻皮艺看起来似乎更加精细且机械化皮艺更受市场欢迎,但这真的有利于皮艺的发展吗?这或许并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皮艺,仅仅只能算得上是机器的产物。

1.4 市场经济效益低下

皮艺产品受众范围小,市场流通率低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皮艺技艺的发展。上文提及皮艺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在全国市场尤其是南方市场并不常见。我国内蒙古地区皮艺年产量较大,但能形成一个专业化、标准化交易市场的罕见,相关大型企业、特色品牌更为稀缺。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冲击下,皮艺市场经济效益低下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手工皮雕画优势不强,产品缺乏竞争力。当下流通于市的手工皮艺产品价格普遍高昂,其原因在于皮艺产品从选材到雕刻再到染色、组合等一系列操作相当繁琐,全程需要皮艺艺人高度集中精力,稍有不慎便会因皮具破裂而前功尽弃。基于此,也造就了人工制作皮艺成本高昂,产出量有限,最终价格狂飙也是必然。上文提及在机械化程度下机刻皮雕画更加细腻且价格低廉,非常具备市场竞争力,且从市场真实销量反馈来看,相较于手工皮艺,机刻产品往往能成为消费人群的不二首选。(2)市面低劣假货猖獗,消费者难以分辨。皮艺产品涉及精品皮革材料,属珍稀品。上文提及当前牛、羊由于皮肤病等各种因素致使一皮难求,原皮材料价格不菲,这就为不法分子带来了商机。首先,原皮材料市场鱼龙混杂,本就良莠不齐,一些无良的原皮材料供应商为了谋求高额利润选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夹带部分人工合成皮革销售至皮艺艺人手中。这就造成了皮艺艺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选用了人工合成皮革制作皮雕画并流通于市,导致市面出现了大量“假皮”产品。消费者肉眼难以判断皮革的真伪,往往以“真皮”价格购入皮艺产品,造成了不可逆的亏损。其次,市场的混淆是非造就了皮革类制品舆论向着负面发展。这种舆论发酵的根源也源于市面上皮雕画的真假难辨以及纯手工皮艺与机器雕刻皮艺质量上的参差不齐。舆论在人群中口耳相传,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对于皮革产品的态度和看法。因此,皮艺市场逐渐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基础,消费者在选择皮艺产品时,由于真伪莫辨,便不再愿意选择花费高价去购买高端的皮雕画,普遍抱着就算买到“假皮”皮雕画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的保守观念去购买价格低廉的皮艺产品。至此,皮艺产品在市场上经济效益持续低下,艺人开始无法赖于这门手艺养家糊口,不得不另做打算。更为讽刺的是,不良皮革材料销售商在此过程中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正相反,靠着以假乱真赢得丰厚利润,赚得盆满钵满。

2 蒙古族皮艺发展策略研究

皮艺是我国北方地区非遗文化的代表,上文从原料、传承人、新兴科技、市场效益四个方面阐述了蒙古族皮艺在当下危机累卵的处境。但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文将从南北方各地区当下非遗文化保护中的成功案例着手,尝试将各地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方法应用于皮艺中,探讨能有效促使蒙古族皮艺发展壮大的策略方法,以促进我国南北方非遗文化共同繁荣。

2.1 加快数字化建设,匡助可持续发展

非遗数字化平台搭建是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新兴“舞台”,是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可靠途径。当下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数据采集、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多媒体呈现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结合实例与蒙古族皮艺现状,皮艺的非遗数字化可以围绕数字博物馆、数字藏品、短视频平台三个方面构建。

数字博物馆指代利用VR、全息投影、三维立体、AR 等方式,为参与者提供沉浸式体验的一种博物馆展出形式。当下非遗数字化博物馆的核心在于VR 技术的应用,VR 技术中沉浸性的特征又通常会被称为临场感,单从字面上来看,所谓临场感便指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泛指VR 技术体验者作为一个主角身份,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2]。依托于这种沉浸性,非遗文化可以借此来衔接产品的创作者与接受者,打造一种“可体验性”“可交互性”“有形态性”的传播模式。例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合理高效性应用VR 技术,让观者“沉浸”于虚拟搭建却又“真实可触”的古代场景中,依托于交互性、沉浸性等技术特征,营造人在画中游的别致体验。

数字藏品指代创作者将作品进行扫描等数字化转换、包装后转为数字产品的过程,优势在于可以将原作放于博物馆中保存,而相应数字产品则标上编号进行限量发行,供收藏者购入并珍藏。这种全新的形式为当下非遗文化市场开辟了新路径。例如,国家级非遗木版水印传承人魏立中在2022 年第一次将其作品《一团和气》转化为5 000 份数字产品后上线进行藏品拍卖,每件定价200 元起,瞬间被一扫而空,可谓热度十足。腾讯幻核App 中共拍卖魏立中数字藏品共计16 款,短期内累计卖出25 000 余份,让魏立中深刻感受到数字藏品的构建为非遗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渠道,非遗文化的各项价值得到更加充分地展现。也让魏立中对手中的技艺更有信心,更愿意也更坚定要继续去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

短视频平台是互联网时代刺激下诞生的高效数字化传播渠道,具有传播范围广阔、受众群体多、推送精准等多方面优势。短视频平台结合非遗文化传播在当下起到了百举百全的效益,据抖音直播业务代表戴宏博透露,2022 年单是湖北省内非遗文化相关直播就超过了17 万场次,总观看量已超8.4 亿,累计1.6 万余湖北省地区非遗文化传承人化身非遗主播,带来超297 万小时的非遗表演、文化讲解、技艺展示等,其中64%非遗主播得到了观众的热情打赏[3]。由此可见,当下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我国濒临绝境的小众非遗文化带去了驰名中外的机会,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澎湃新闻的专访中提及,云南非遗文化“火塘烤茶”在直播与短视频的推广中快速走红并得以发扬光大,若是缺乏互联网影响,其注定将继续寂寂无闻[4]。

综上案例,构建数字化博物馆、拍卖数字藏品、利用短视频平台等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深思。受惠于技术文明,内蒙古地区相关部门以及非遗文化传承人可以尝试将上述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皮艺当前现状相融合,借此来促进皮艺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可简述如下:(1)皮艺产品做工精美,将其引入数字博物实为明智之举。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皮艺技艺引入数字博物馆这一举措将能有效地记录、保存并利用VR等技术详细地展现皮艺艺人们从选皮到、绘图到雕刻、上色等120 多道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2)作为艺术产品,皮艺与腾讯幻核等App 展开合作并将每一幅皮雕画以限量版数字藏品形式向市场发行,足以进一步激发皮艺的自身价值,一改皮艺市场萎靡、舆论风气差等现状。在皮艺结合数字产品拍卖模式中,最大的利益并非在于谋利,而在于市场的兴起对非遗传承人起到了莫大的鼓舞作用,皮艺产品市场景气,发展有前途,自是更多人愿意加入非遗文化的传承队列中来。(3)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的优势,鼓励皮艺艺人化身非遗主播,利用直播方式宣传、推销皮雕画,让皮雕画重新“活”过来。当下年轻人追求新事物,喜好新鲜感,而短视频平台又堪称年轻人线上生活的“聚集地”,打造“短视频+非遗文化”传承模式促使非遗文化传播与年轻人的娱乐生活更加紧密关联,将能有效引导年轻群体摒弃对传统文化所持有的陈旧观念,激发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热情。

2.2 构建传承基地,加快年轻血液注入

皮艺技艺作为一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活化传承”,传承基地的建设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首先,当下问题在于,多数皮艺传承人年入花甲,观念老旧,至今仍只信任于家族、师徒这类传承方式,对于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无感。仅依靠家族、师徒传承模式虽然有利于皮艺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但传承范围却十分狭隘。至此,为了避免皮艺技艺出现传承人断层的现象,当下亟待构建相关非遗传承基地,以便对皮艺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急性抢救。(1)应构建校园皮艺传承基地。鼓励强化教育与非遗文化间的关联性,引非遗进校园,在传承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校园教育的作用,培育并引导年轻人萌生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例如,湖北恩施洲宣恩县各中小学校自2021 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引“滚龙连厢、八宝铜铃”等一众非遗文化进校园,打造“非遗文化课程表”,并结合当地少年宫成立传承培训基地,让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渗透于学校教学中,效益显著。又如江苏省南京市省级皮影传承人张燕林就曾与当地教育部门积极展开合作,于2010 年在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设立了皮影制作、皮影演出兴趣班,后逐渐发展成为其皮影工艺技术、皮影戏文化的传承基地,这一举措可谓是更好地将非遗的传承接轨于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娱乐等方面,从儿童着手,从幼儿抓起,能从小培养幼儿对于非遗的兴趣,增进年轻一辈对非遗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为非遗的传承寻找、发现和培养新的传承人,为今后南京市营造一个理解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尊重非遗文化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基础[5]。显然,校园是年轻英才汇集的场所,皮艺的传承也可以参照这类将传承基地转移至校园并纳入教学课程的模式,让教育带动皮艺的传承,让校园为皮艺技艺的发展输送年轻人才。(2)应着手构建皮艺文化体验馆。非遗文化体验馆模式集展厅、教学场所、体验区于一体,适用于技艺类非遗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例如,安泰县非遗展示体验馆作为安泰县非遗传承基地之一,展厅陈设安岳石刻、木雕等一系列特色技艺类非遗产品;体验区放置石刻工具等制作工具;教学场所则在节日期间免费开放并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供大众免费观摩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安泰县的实践经验给予了蒙古族皮艺建设文化体验馆参考借鉴的机会,内蒙古地区应当汇聚当地皮艺艺人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合力打造皮雕画展厅、皮艺技艺体验馆、皮艺技艺教学场所。首先,借皮雕画展厅展示皮艺产品的精美与细腻,并开设现场拍卖、定价售卖等商业模式,拓宽皮艺市场;其次,依托于免费教学场所传教皮艺技艺,扩展皮艺技艺传承路径,让皮艺这类小众手艺得以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能够进一步掌握皮艺技艺;再者,构建皮艺体验区,供广大群众参与体验皮雕画真实刻画体验,甚至采用VR 技术让群众在元宇宙中体验皮艺从选材到雕刻再到染色等一系列过程,让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众感受皮艺技艺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吸引广大年轻群体有兴趣去传承皮艺技艺,有效解决皮艺传承人断层的困境,让皮艺在未来发扬踔厉[6]。

3 结语

加强对蒙古族皮艺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促进其繁荣、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前提。当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机器大规模生产给予手工皮艺艺人沉重的打击。但是新兴数字化技术又为皮艺技艺的保护、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各地区都在努力推进适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需要的实践探索,这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也值得皮艺参考借鉴。相较之下,皮艺当下面临的危机现状更为突出,且由于地区差异,内蒙古自治区皮艺技艺保护与传承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较之北京、上海等一线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本文对内蒙古地区皮艺技艺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引入了国内多个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实践策略进行思考。文行至此,笔者希望蒙古族皮艺在今后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上能广纳各地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取得更好地发展成效。

在新的时期下,蒙古族皮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道路虽艰难曲折,但只要目标明确,政策落实,开发合理,应用得当,必将能为蒙古族皮艺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猜你喜欢

蒙古族技艺文化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谁远谁近?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