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探优化教学方法与培养学习习惯

2023-09-12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校李浩桢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凤仙花教学法科学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校 李浩桢

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而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助于学生保持好奇心、发展基本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参考新课标理念,科学课堂不应局限于线下实验课堂,也要拓展线上课堂。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新奇好玩或与常识冲突的小实验、知识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体验科学给他们带来的认知突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科学习习惯,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使用现状

小学科学课程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借助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沉浸在科学学习中。但是,从目前来看,小学科学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与教材之外的内容联系较少。同时,许多教师忽略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学生成长体验等相关的拓展。并且,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好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简单的讲授法。对于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这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并没有对小学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诉求,并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学好小学科学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从当前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来看,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占比最多。所谓“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就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提问以及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具体应用等。然而,受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影响,这种方法往往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讲授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时,教师提出的相关应用策略,并没有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也就进一步加大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为科学学习并没有实际价值,在生活中不具有实用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优化教学方法,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优化及实践

从实践来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类别:一是相互作用法,二是个性化教学法,三是实践教学法,四是项目化教学法。这四类方法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形成紧密的互动联系,因此,整体教学氛围较好,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情感认知和理解程度。下面,笔者对这四种方法的实践及效果进行简单总结。

(一)相互作用法的应用

相互作用法,指教师借助全班讨论或者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产生思维碰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感受到不同视角会使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价值有着不同的思考。

在学习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食物链中是否所有的生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们生活中避之不及的‘四害’,是否可以在食物链中排除且不影响食物链的整体稳定性?”这一问题激起了全班学生的热烈讨论,对学生深入了解食物链以及食物网的概念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讨论中,一部分学生支持该观点,而另一部分学生负责进行反驳和提问,将整个班级中的学习氛围烘托得更为热烈。同时,这一问题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观察与体验形成的。因为无论是苍蝇、蚊子,还是蟑螂、老鼠,都对他们的生活舒适度造成过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些问题也是学生想要去探究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科学家不断改变蚊子属性,从而达到抑制蚊虫滋生目的的方法。例如,让蚊子感染某种细菌,从而降低其产卵成活率。再如,科学家运用雄性蚊子的绝育培养技术,从而减缓蚊子的繁衍速度等。这些信息既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也为学生拓展了讨论的空间。这种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深入学习、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个性化教学法的应用

个性化教学法,指教师通过对具体教材的分析,以及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情的分析,创造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有程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经常被用到的。

在程序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所要用到的工具、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目标等。这样的程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整个课程结构,同时也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了解我们的住房”时,学生基于对周围住房的认识,可以对房屋的结构、住房的建设等达成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让学生对建造工程的复杂性有初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在实际学习中,了解房屋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和主要的施工程序,从而对房屋的建设有更全面的认识,产生更多的科学探究兴趣。这样的科学课堂才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师要注重创造探究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逐渐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教学中,占比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比较宏大的教学内容的展示。例如,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章节关于地球内部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这两课,不仅需要学生通过基础认知来描述实验感受,如地球板块出现碰撞挤压时所形成的地形变化,还需要教师借助多样化的工具(手机、平板等),为学生展示地球内部运动的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可能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怎样的影响?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又是怎样在地球内部运动的影响下出现的?多媒体教学更为直观地为学生提供了感受科学、了解科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研究分析显示,人们对通过视觉感知到的信息,要比用耳朵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印象深刻得多。因此,多媒体教学就是要将教师的讲授功能与多媒体工具的视觉传达功能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

(三)实践教学法的应用

实践教学法,并不仅仅有实验,还有游戏模拟等多种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游戏进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使用显微镜”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让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存在哪些生命体,同时引导学生用模拟演绎的方法将这些显微镜下的观察具体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在鱼缸中取一滴水,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让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学生可以从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而无论是水藻还是水中的其他生命体,都构成了这滴水中的完整世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各类角色模拟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充分地认识水中的微生物在显微镜下的运动规律和成长状态。

同样地,在“观察洋葱表皮”的实验中,有些学生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细胞壁,有些学生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细胞质,从而借助这些不同人物设定的角色,充分体现出细胞壁、细胞质等在细胞生活、成长中的具体作用。如细胞壁可以为细胞提供最为原始的保护作用,此时,扮演细胞壁的学生手拉手共同围成一个圈,将细胞质、细胞核等围在里面。这种模拟展示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科学实验中的场景,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角色扮演游戏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化教学法,顾名思义,即改变传统的以“输入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输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学科项目的设置,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在巩固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其核心指导思想是在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跨学科素养。从整体结构来看,项目化教学丰富了原本的“单一指向型”学习模式,将驱动力由外界压力变为内生动力、学习过程变为双线并行——基于学科的核心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学习目标由学科成绩拓展为项目成果,拓宽了小学教育的价值边界。项目化学习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自主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自主书写项目,说明自己的收获,提交总结性报告。在深入了解和分析流程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享经验和体会,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自主表达、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全面提升认知与理解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两部分构成:(1)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这一部分服务于高考视野下的应试教育,目的是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落脚点为考试成绩的提高;(2)拓展课程,这一部分服务于“全人教育”理念,本意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部分课程联系不紧密,基础课程占主导,拓展课程占比小且质量参差不齐。项目化教学的优势是能够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处理打通两大课程的壁垒,以基础课程的核心知识为项目开展的基础,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又能够达到拓展课程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的。接下来,笔者以项目化教学为例做详细分析。

三、以“植物的生长变化”为例分析项目化教学

“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亲自种植植物,让学生在不同的时节中感受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一)将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学科项目

小学低年级、中年级的教育重点是顺应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生命世界与物质世界。基于项目化教学理念,教师需要设置教学情境,基于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而在“植物的生长变化”的教学中,第一阶段着力于凤仙花的培植步骤。教师首先设定课题项目“单独培植凤仙花”,学生进行单独播种、培养、管理工作。第二阶段探讨凤仙花的成长法则。学生研究凤仙花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高度、叶片数量,制作生长变化记录表。最后,设置成果展示环节。学生描述植物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评价。目标导向式的教学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二)利用学科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单元课程设置的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需要从实践层面总结经验和规律,上升到理论层面。首先,学生结合自己的种植过程,分析凤仙花生长的条件,如生长过程中凤仙花植株对土壤、水分、温度的要求。其次,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凤仙花植株的各个部分,讲解各个部分的功能。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制作的生长变化记录表讲解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鼓励学生制作凤仙花模型,将个性化的种植过程拓展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种植理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科素养。

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如灌溉、光照、土壤、授粉等。为了使自己的凤仙花顺利开花,学生会积极地学习课堂知识,并且与教师沟通,同时也会善用数字信息资源搜集相关信息。目标激发的内生驱动力会使学生有更强的荣辱感和价值感,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知识水平等得到提升。

(三)学科知识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

项目化教学的指导理念是在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跨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是项目化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小学阶段的教育需要为学生之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因为6~12岁是性格和学习能力成型的主要阶段。所以,相比于知识的丰富,这一阶段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模式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学习“凤仙花的一生”中,学生通过学科项目培养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种植结果的展示提升了表达能力,即使种植过程失败,他们也懂得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面对失败。这些能力和品质贯穿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也是每一个学科研究都需要的基础能力。项目化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学评估,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种植成果时,要坚持多个维度和多种标准,而不仅仅局限于植物的生长状况。例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阐述植物的生长阶段对应的时节、每一个生长阶段对植物的意义,以及在植物特定生长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背后的原理,即使植物意外死亡,也需要让学生明白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种植失败的原因。

四、总结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是浓厚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需要教师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相互作用法、个性化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以及项目化教学法等方法的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教学方法,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凤仙花教学法科学
入骨三分凤仙花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蒙药凤仙花的显微鉴别
科学拔牙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饮料瓶中的凤仙花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