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应用于新入职护士的效果分析
2023-09-11阚利勋程变茹冯廷炜
阚利勋 程变茹 冯廷炜
【摘要】 目的 探讨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应用于新入职护士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的92例新入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采用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大纲进行干预;观察组46例,在岗前培训基础上采用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干预。观察2组应对方式、心理弹性、情绪障碍及心理健康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乐观、自强、坚韧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偏执、敌对、抑郁、恐怖、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及人际关系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应用于新入职护士中可有效改善其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弹性及心理健康状况,降低情绪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 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9-0083-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9.027
新入职护士为医院新生力量,对壮大临床团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多数护士为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在角色转换时难免会产生情绪障碍情况,因此入职前心理建设尤为重要[1]。临床需对新入职护士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其对职位了解程度;但常规方式仅采取理论讲解较为抽象,对提高护士应对方式的效果不显著[2]。团队心理健康培训主要是由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且具有20年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者带领团队为护士进行心理指导,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方式。本研究探讨将其用于新入职护士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新入职92例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男3例,女43例;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33±2.10)岁;学历:本科27例,大专19例;婚姻状况:已婚5例,未婚41例。观察组男5例,女41例;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4.27±2.12)岁;学历:本科25例,大专21例;婚姻状况:已婚3例,未婚者43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于本院进行入职培训的新护士;(2)已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3)大专及以上学历。
排除标准:(1)已提前进行科室定岗;(2)入组期间离职人员;(3)哺乳期或孕期。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大纲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安全知识、法律法规、职业礼仪、职业道德、核心制度、基本操作技能、岗位职责等,培训后进行考核,通过后由护理部进行轮转安排,主要包括妇产科、外科、内科、手术室、门急诊、重症监护室等。共干预1周。
观察组在岗前培训基础上采用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干预,具体如下。(1)建立心理健康培训团队,主要由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及2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1名护理管理者领导团队,主要对新入职护士行团队培训、心理个体化指导及健康教育指导。(2)健康指导主要内容:进行情绪指导时,应该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指导护士,采用同样角色的方案与护士分享自身情绪控制方法,同时聆听护士自身控制情绪的办法,为其找到较好的情绪处理方式及宣泄方法。采用游戏的方式为护士进行情景及压力表演,以告知释放压力的情况,促进其情绪释放。在压力源分解方面,主要以分解方式指导护士培养自身耐心,采用不同的职业讲解以指导护士敞开心扉,以自身经历为例子,讲解自已遇到的难忘的事,以及处理的办法,建立同事间生活—工作琐事及烦恼分享会,在讨论中找到最佳解决办法。存在特殊心理的人员采用个性化指导,注意保护其个人隐私。共干预1周。
1.3 观察指标 (1)应对方式[3]。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评价护士对事物的消极与积极应对情况,量表消极与积极应对方式满分均为36分,消极分值越高表示心理出现的问题越多,积极分数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少。(2)心理弹性[4]。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心理弹性评分量表评价护士乐观、自强、坚韧情况,上述3个维度总分分别为0~16分、0~32分、0~52分,护士心理弹性与分值呈现正相关。(3)情绪障碍情况[5]。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价护士情绪障碍情况,其临界分值分别为50分、53分,分值越高表示情绪障碍越严重。(4)心理健康。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心理健康情况量表(SCL-90)评价护士偏执、敌对、抑郁、恐怖、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及人际关系情况,各维度满分均为5分,分值越高表示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应对方式评分对比 干预前,2组消极应对、积极应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心理弹性评分对比 干预前,2组乐观、自强、坚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情绪障碍评分对比 干预前,2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心理健康评分對比 干预前,2组偏执、敌对、抑郁、恐怖、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及人际关系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新入职护士常因角色改变、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及对职业生涯的未知感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入职前均会给予岗前培训。主要讲解职业礼仪、职业道德、医院核心制度及安全知识等方面内容,同时进行操作技能培训,以促使护士增加相关岗位知识,提前了解自身职业生涯[6]。但常规方案未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为护士讲解相关情绪缓解及发泄方案,内容较为空洞,因此对改善护士情绪及心理弹性的效果不佳。团队心理健康培训是由宣讲员以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及遇到的难忘经历为主,为护士讲解处理方式,同时建立分享团体,分享自身烦恼,找到最佳的缓解方法,本文研究了将其用于新入职护士中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乐观、自强、坚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应用于新入职护士可有效改善其应对方式,降低情绪障碍的发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团队心理健康培训是由持心理咨询师证且具有20年从业经验管理者领导干预小组为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指导[7],同时采用团队游戏模式为护士演绎出临床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及解决办法,分享自身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忘事迹,采用角色塑造指导护士进入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以互动的方式将护士引导进职业生涯中,缓解因角色改变带来的情绪障碍,提高心理弹性指数,从而有效改善其应对方式[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中偏执、敌对、抑郁、恐怖、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及人际关系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应用于新入职护士中可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是因为团队心理健康培训通过护理管理者及心理医生的督导,对新入职护士予以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解自己在工作中所经历且难忘的事情,并分享处理方式,建立同事之间的生活—工作琐事分享会。由于每个人临床工作中都会遇见不同的事,而每个人均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在分享会上讲解并引导护士分享所遇事物,从而增加自身处理、应对问题的能力。当护士能独立工作、独自应对各项问题时,可有效增加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状况[9-10]。
综上所述,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应用于新入职护士可有效改善其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弹性及心理健康状况,降低情绪障碍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蓓蓓,朱海燕,葛津津.团队心理健康培训对新入职护士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4):490-493.
[2] 陈静,陈丽娟,王香莉.新入职护理人员焦虑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7):1105-1107.
[3] 邵赛丹,张王琴,邱晓娟,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新护士入职初期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3):335-337.
[4] 周娟,石泽亚,李佳.互联网背景下新入职护士培训与考核系统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9):1005-1009.
[5] 李巧玲,贺涟漪,刘梨,等.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中医护理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7):2274-2279.
[6] 李彩霞,李晓芳,孙晓英,等.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大纲落实情况的研究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20,20(2):56-60.
[7] 高连娣,袁以恒,袁旭,等.护理信息化培训平台在新入职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20,41(5):614-616,624.
[8] 刘会玲,赵滨,张笑,等.体验式教学在新入职护士同理心培养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5):127-130.
[9] 陈琼霞.认知教育结合团队心理干预对产科护士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29):2302-2308.
[10] 徐进宇,张燕红,徐芳芳.基于岗位管理模式的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20,34(2):307-311.
(收稿日期: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