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理念的逻辑旨归: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结构的优化

2023-09-11荆建航邱心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科理念核心

东 波,荆建航,邱心凯

新文科理念的逻辑旨归: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结构的优化

东 波,荆建航,邱心凯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

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了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典型特征的“新文科”建设理念。以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目标及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回应“新文科”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新文科人才。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结构化访谈,发现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缺乏“新文科”理念引领;存在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的协同不足;课程设置壁垒明显、学科融合度不够等问题。提出精准接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立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文理交融”课程模块等观点,提供新文科建设需要的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优化策略。

“新文科”建设理念;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地方高校

1980年,美国斯隆基金会首次提出“新文科倡议”(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2016年,美国希拉姆学院在办学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中提出了“新文科模式”,该学院院长洛里·瓦洛特(Lori Var⁃lotta)提出新文科改革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其人才培养更能适应社会需要,进而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摆脱小型文理学院的生存困境[1]。“新文科模式”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并把新技术融入文科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2018年后,我国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相继推出[2],提出中国式“新文科”概念。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由此从概念走向具体实施阶段。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要求把“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作为根本遵循。“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主动应变,更新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科技革命需要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是目前急需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一)研究目标

聚焦高校文科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和能力培养、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运用三个层面的问题,对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结构现状及培养效果展开多方面、立体的观察,重点关注核心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关注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和核心能力的优化路径。重点完成三个目标:一是梳理众高校教师对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问题的看法,从而了解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的结构现状。二是通过对“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效果和学科所得成效的调查,分析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基于以上研究,明确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未来培养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可行的优化策略。

(二)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情况。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通过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实际调查中受限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客观现实影响,通过问卷星线上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内容以“核心能力”作为总变量,并根据单位性质等基础变量进行变量分析与解释。

2.访谈法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一种方法。考虑到暑期疫情发生情况,同时为了提高数据资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线上访谈,运用非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

3.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调查目的搜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一个实践项目的进行,必须有良好的理论支撑,依据滚雪球追溯法,从最近、相关度最高的文献入手,寻找资料。

(三)调查样本描述

以高校教师做为调查总体,通过问卷星线上平台发放问卷,问卷由单选题和多选题构成,涵盖了高校教师基本背景、针对文科学生人才培养与核心能力的看法等内容。为了使调查对象覆盖范围更加广泛,采取了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先找到一些符合条件的教师填写问卷,再由他们转发给身边同样符合条件的教师,通过大规模的转发,最终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13份。

从被调查教师的所属高校性质来看,省属高校教师96人,占总人数的84.9%,剩余少数教师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从所属高校类型来看,多数教师来自理工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分别占总人数的47.8%和31.9%,师范类、农林类、财经类各占5%左右(见表1)。

表1 被调查教师所属高校性质和类型分布情况

调查对象所在学科覆盖了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文科类学科,其中占比最高的依次为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分别占总人数的24.8%、21.2%和15.9%(见图1)。从地理位置来看,来自北方和南方的教师比例约为8:2,其中黑龙江省内教师77人,省外教师36人。可以看到,本次问卷调查中调查对象覆盖的宽度和广度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能够以此保证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分析结果的代表性。

图1 被调查教师所属学科分布情况

二、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对所收集问卷的整理和分析,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与核心能力培养四个方面阐述当前地方高校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为提供优化策略的依据。

(一)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

1.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亟待更新

调查显示,在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仅有约1/4的专业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最大变化是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可见,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新时代下的学科发展,但变革传统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演变趋势,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变革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将会促使地方高校文科领域人才培养朝着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

2.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待创新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一是教学主体仍以教师为中心。调查显示,仅有约30%的地方高校文科专业教师在教学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有部分教师将教学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转变为学生,但这种转变的程度与具体成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教学活动大多困囿于课堂。约20%的专业教师表示在课堂中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线上教学资源开发、虚拟仿真技术运用等,但受制于多种因素,仍有部分教师在理念上尚未完全接受先进的技术手段,在行动上难以独立完成技术的操作和应用;三是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脱节。随着社会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变迁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行业对文科人才的能力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难以契合新兴领域和新兴技术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等更加灵活多样的培养路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优化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准性不足

调查结果表明,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科专业——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的近七成专业教师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复合型人才,还有少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如图2)。但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仍面临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不清晰,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较为严重,本土化培养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行业产业需求的导向有所偏差,难以突出学生的核心能力,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多元化等问题。因此,需要立足“新文科”视角,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植本土化培养特色。

图2 不同学科教师对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看法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紧跟时代步伐

调查结果显示,OBE理念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已全部重新修订,但仍有约15%的高校尚未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见表2)。培养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培养方案只有实时更新,回应社会的最前沿需求,才能保障地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表2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不同性质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

(三)课程设置范围局限、壁垒明显

1.课程设置范围狭窄,缺乏学科间交叉融合

近三成被调查教师认为,OBE、新文科理念提出之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科壁垒严重,课程设置仅限于本学科和专业范围,文科专业学生对理科、工科等学科涉及的内容极其陌生。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围绕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中,占比最高的两类为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实用写作类课程,分别占总人数的74%和71%。此外还包括组织管理类、职业规划类、就业指导类等课程,尚未建立起跨专业、跨学科的多元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见图3)。但在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的过程中,约20%的专业教师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了“增设文理交融的新课程”,18%的专业教师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了“增设跨学科课程”的想法,体现了学科交融理念。

图3 教师所在专业围绕文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情况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比例不均衡

近三成被调查教师认为,在OBE、新文科理念提出之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类与实践类课程比例不合适,实践学时严重不足。超过两成教师认为如果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变化最大的地方将是增加实验实践环节。这反映了当前高校文科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衡状态。86%的被调查教师强调,在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素质的培养,也有超过八成教师愿意接受“在理论课程不减少的前提下,全部在前三年完成,学生第四年全年进行实践实习”的培养方式(见图4)。

图4 被调查教师对“学生第四年全年进行实践实习”的态度

(四)综合素质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1.专业分化明显,综合能力培养体现不足

调查显示,约35%的文科专业教师认为在“新文科”理念提出之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综合能力培养类课程,也有高达77%的教师认为在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教育,如设置“文理交融模块化”课程平台,力求培养能力全面的文科人才。

2.聚焦专业知识,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不突出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对“文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类型”的看法时,九成教师首选交流沟通能力,其次是文字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分别占总人数的85%和80%,而选择人数最少的三种能力类型依次为职业综合素养、职场适应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分别占总人数的72%、56%和48%(见图5)。可见,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在所有能力类型中处于最容易被忽视的位置。

图5 被调查教师对“文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类型”的看法

三、讨论与建议

着眼新时代职业竞争需要、新科技变化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从地方高校文科人才核心能力结构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精准定位、“文理交融”课程设置等多维层面提出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优化策略。

(一)重构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结构体系

前瞻性分析新科技革命对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文科人才能力构成体系是优化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能力的前提。“对接就业岗位要求、对接学生职业成长、对接社会行业服务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新文科建设总体要求,着眼于新时代、新科技带来的职业竞争需要,构建“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潜在发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四力合一”的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内涵体系。

1.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自我形象的设定和自我角色的认知以及适应各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自我认知、人际互动交往、沟通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获取外部信息时拥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好坏,分清美丑,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且能够根据外界需要完善自我;人际互动交往能力,既是现代社会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需具备、获取经验和发展动能的重要能力,也是个体情商的重要表现;沟通交流能力,是指个体以“双赢”为导向,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和意见观点等方面,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同有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建立或利用内外部的协作关系或联系的本领;自主学习能力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新技术时代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通过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勤于学习、乐于学习。

2.专业能力

文科之所以设置不同的专业,其主要目的无疑是在培养学生具备通用基础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能力,是个体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胜任或者完成特定职业情境工作任务的能力。包含三个层面的能力:一是能胜任特定职业的基础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二是进入职场后表现出的学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专业技术实际应用、专业问题分析运用和专业创新工作能力;三是在职业生涯开始后管理职业的能力。

3.潜在发展能力

即个体潜在的能力和力量,是指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是基于个体内隐性潜在的天赋、优势、潜力和资源而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在外部环境和教育条件许可同时通过一定的努力和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潜力是内隐的,存在于潜意识中,是决定个体成功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潜能,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须在树立自信,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心态,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

4.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即个体将所学的全部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够胜任和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基于文科人才未来职业发展和规划的职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国际上倡导的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个人能力正是新文科所主张的诸如运用数学运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精准定位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调查数据显示,近年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修订,但是,大多是在新国标要求下对课程学时的压缩和一些课程的删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与新文科下未来人才市场竞争需要尚不能精准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仍体现不足。新时代,地方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对文科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专业特定服务领域而定位。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基于未来职业需求的核心能力需要,结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文科专业各自特色,科学制定体现交叉融合理念的毕业要求,并且在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下及时修订与培养方案高度匹配的课程教学大纲,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落实落细到所有课程之中。

(三)科学设置“文理交融”课程模块体系

1.突破学科壁垒,设置“文理交融”课程模块

针对传统理念下,课程设置条块分割、壁垒明显以及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课程设置范围狭窄,缺乏学科间交叉融合等问题,构建“通识知识模块+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实践技能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等文理交融课程模块体系。通识知识模块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课程模块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实践技能课程模块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行动力及跨学科整合能力;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2.根据新时代科技发展需要,开发新课程

新文科不是“新技术+文科”或“文科+新技术”[3],因此,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已有课程教学优化整合,同时,应该根据新文科下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需要,运用新手段,开发和设置紧跟时代发展,反映新时代科技内容的新课程,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四)构建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传统文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囿于高校内部、专业内部,少有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占据过长,社会实践时间过短,或者与社会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学习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文科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价值引领缺失,文化自信不足;缺乏学科交流,忽略文科应用;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4]。新文科下,地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体现能够促进文科专业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兼具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淬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以新文科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从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现状出发,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维度、多方式的本土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充分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增加思政教育内容、延长课程内思政内容的课时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随着新技术不断衍生迭代,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为教学注入新活力。

(五)构建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回应新科技革命发展需要,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教、学、练”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和实习实训等实践学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平衡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构建有梯度的实践教学课程,实现学生厚基础、强能力、重现场、解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全面提升[5]。

(六)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培养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能力综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及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规划,出台“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和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逐步成长为能够堪当人才培养重任的“双师双能型”教师[6]。一是着力重点搭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平台,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二要致力于为专业教师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为教师提供顶岗实践锻炼机会,让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核心能力的需要,开发前沿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进行课题研究,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阮倩.基于学科发展逻辑的新文科建设理念与路径[J].学术论坛,2022,45(6):51-62.

[2]马陆亭.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9-11.

[3]西昌学院.新文科“新”在哪里?多学科协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EB/OL].(2019-06-10)[2023-03-27].https://www.xcc. edu. cn/fzghc/gjyj48/rdyj/522480/index.html.

[4]陈泽帆,朱倩渝.新文科背景下文科专业学生的培养 模式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0):80-82.

[5]潘镇,李金生,王丽萍.新文科理念下文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6):66-70+80.

[6]赵明雨,邵玉.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7):76-79.

G710

A

1672-1047(2023)04-0019-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05

2023-07-02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文科’取向下地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核心能力优化策略研究”(GJB1421122);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GJB1421110);黑龙江省首届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项目、省精品课程“社会工作伦理”(2021021);黑龙江省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小组工作”(2022036)。

东波,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农村女性减贫与发展,社会工作,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程朝晖]

猜你喜欢

文科理念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孙文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