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画面感”落实“语用”
2023-09-11李翠翠
李翠翠
摘要:所谓画面感,在文学方面,是指读了文章像看了一幅画一样,也是文学中所说的“文中有画”。在目前的一些语文课堂中,往往都会有教师在学生阅读文字后,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的课堂现象,而学生表达出来的却总是不尽人意。关注有画面感的文字能唤醒读者的切身感受,迅速与作者建立情感联结,并从中获得更直观的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受。画面感可以通过独特、新鲜的文字语用表现形式,像照相机一样,把观察到的画面“拍下来”,让读者阅读文字时,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那幅画面,这就是有画面感的文字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画面感;语用;新鲜;能力;创造
从二年级开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画面感”这个语文要素,逐步进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编排。本文将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分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画面感”的探寻,并通过辨析文字语言,引导学生从质疑到探究,由探究到体味,逐步形成寻找画面、想象画面、再现画面的习惯和能力,扎实落实文字的语用性。
一、字里行间,寻找画面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乡间画卷。本篇课文每个场景、每个季节都具有独特、迷人的画面感,将这些独立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层次丰富而清晰,构成了一幅独特、迷人的田园风景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虽每日与泥巴、溪水打交道,奔跑于乡野之间,却没有一双发现家乡美的眼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每日徜徉于霓虹闪烁的都市中,恣意玩闹,却缺乏对乡下生活的了解。所以教师需要带着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以“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学习支架,抓住文中生动描写的语句细细品读,并在有画面感的地方驻足欣赏,在脑海中将画面描摹成形。
如在第一自然段中,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节奏明快并对称的短句。学生会找出“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攀上棚架,爬上屋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从这些对称的短句中抓住一“攀”一“爬”,以动写静,品味出生机勃勃;从“长”与“绿”的重叠使用,品味出郁郁葱葱;“青、红、碧绿”颜色的映衬,品味出色彩明丽。每一个画面都栩栩如生,前后勾连剪接而成的是一串长镜头,从“一瓜一藤、一花一叶”到“有形、有色、有味、有生命力”,再到“播种、攀缘、开花、结果”,把学生悄无声息地带入到田园植物茂盛生长的景致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质疑:作者为什么会认为瓜架比石狮子、旗杆“可爱多了”呢?引导学生抓住“可爱”一词,联系上文的“爬、结、挂”以及颜色等词语,并与石狮子的庄重威严进行对比,从而理解作者认为瓜架是“别有风趣的装饰”的原因,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流露出的喜欢与赞美。
课文中还有很多的语言描写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画面感。要想感知这些画面,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指导学生抓景物位置或景物特征来提炼关键词,结合课后习题给场景配画、取名,最后汇总整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风景图。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内容中空间和季节的变换画面,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时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这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对课文内容感知、内化的过程。
二、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本文用恬淡清新的笔触,把镜头聚焦在一幅幅纯美、质朴的画面上:瓜藤攀架、花朵轮绽、春笋探头、鸡鸭觅食、秋虫夜鸣……作者在叙写这些寻常的事物时,采用了一种独辟蹊径的语言表现形式。这种新鲜的语言表现形式在语用方式上不受一般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能带给人以强烈震撼、新颖别致的审美刺激,同时将文章的表现力和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执教《乡下人家》这一课时,要带领学生充分挖掘其语用形式表达上的特色,抓住一些独特的、有新鲜感的语句,或者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一处标点,咂摸、品味、咀嚼、推敲,以感悟作者文字运用的精妙。
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以“有些人家”为衔接,列举了在门前的场地上种着几株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的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些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交流时,可以以语句中的“朴素”“华丽”为抓手深入体会:“朴素”是指很简单、很普通,而“华丽”是指很美丽、很艳丽。“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这不是矛盾的表达吗?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这些花之所以“朴素”,是因为这些花播种的地点随意,自由生长,品种常见;之所以“华丽”,是因为这些花依着时令开三季,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丝毫不输给玫瑰与牡丹。这样一组看似矛盾,又具有新鲜感的反义词所带来的语言张力,向读者展现了乡下田园生活、风光,在平凡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恬静中张扬着无限的热闹,质朴中洋溢着无尽的欢腾。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这些独特的、新鲜的语言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敏锐发现,迁移语用习得圈画其他段落画面中的新鲜语句,并进行咀嚼品味。学生可能会聚焦“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带来的新意、“母鸡与雄鸡对比着写活动”增添的童趣、“妇女捣衣鸭子不怕人”衬托的自在等等,组织小组合作进行质疑、探究,并体味这样的文字语用带来的魅力。学生在找到文中类似的语言现象时,还可以引导其深入地驻足流连,通过把关注的新鲜词语删一删、换一换及句式变一变进行比较,体会画面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或者是结合上下文的有效衔接及生活实际,进行深入地、设身处地地思考;也可以在想象画面时,借助课文插图形象地去感知等等,从而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品词析句,从“这么写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写”中,读懂这些独特的、新鲜的词语的深意及句子的特点,体会作者流淌于文字间的真挚情感。
当文字的画面感清晰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美美地读,有滋有味地欣赏,丰富学生对“独特、迷人”的多元感受:鄉下人家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生机、自然和谐、无拘无束等,从而升华对中心句情感的理解。学生同时也对文本所传递出的那份素朴恬淡、自由洒脱的乡下生活有了独特的、个性的解读。
三、发现创造,再现画面
语文的美,来自语言文字本身。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置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发现美与创造美的情境,通过感知这些朴素的场景及课堂中语用的习得,当学生再次读到这么美的文字时会想到:哦,原来,我似乎也曾见过这样的场景,有过这样的感受。从此学生便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感受的心,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自然之美,平凡之美。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对已经感知的画面进行再次表达创造,将这么美的画面转化成文字流淌于纸上,使读写结合落实于无痕,真正有效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达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师可结合本课的课后选做题,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心目中的乡村美景,仔细想象,丰富画面,再试着仿照本课新鲜的语言表现形式描写画面;也可以尝试着写写“城里人家”,也许会收获“城里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都是那么匆忙,那么热闹,那么耀眼,构成了和谐、忙碌、温暖的画面”等学生的不同认知,充分感受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语用训练,既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又巧妙地将画面转换为文字表达出来,让情境表达得更加优美生动,富有画面感。
另外,《乡下人家》一课通过节奏明快的短句描绘所见所感,用对比、衬托等充满新鲜感的语言让画面丰富鲜活,并且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等丰富的语用形式,描写三个季节中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但是文中并没有提及冬天,就是学生练笔的契机。用“乡下人家,無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这样的关键句作为小练笔的开头,并围绕这个意思运用独特的、新鲜的语用表现形式来写。
还可以借助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自己周围环境相符合的词语,关注与自己居住环境距离较远的词语,引发认知冲突。农村的学生可能对“璀璨”“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等会更有兴趣,城里的学生应该对“肥沃”“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等会更加关注。这些词语里面有情趣、有画面,抓住这些词语的表现力、生命力,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古诗,凭借原有的认知经验,想象一下这些词语所描绘的画面,并与大家分享画面内容,丰富积累,沉淀语感。
通过一系列的发现、创造、再现,来有效提升学生在语言文字与画面之间的转换力、想象力、创造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情感共鸣,这种读写结合,不是单纯着眼于表达,而是在表达中丰富语用内涵,加深情感体验。如此,便能收到事半功倍,读写双赢之效。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