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党史故事
2023-09-11哆哆
哆哆
狭路相逢,洒脱者胜——王之涣
每一个男孩都有一个侠士梦,梦想自己可以骑马仗剑走天涯。
诗人王之涣,年轻时就是一个很有侠气的人。那时,他崇侠尚武,喜欢舞剑、游山玩水,日子过得无拘无束、自在洒脱。
可过了几年,他又想体验另一种人生,便坐到桌前,认真读起书来。事实证明,学霸就是学霸,哪怕之前光顾着玩了,只要认真学习,成绩还是顶呱呱。
不過,天性豪放的王之涣对科举考试一点兴趣也没有,情愿四处走走,拜访名人。直到三十多岁时,他才担任了一个小官——冀州衡水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员),可他实在不喜欢官场上的一些风气,心里总是不快活。而且第二年,王之涣还遭到别人的诬陷。
是可忍,孰不可忍!王之涣一拂衣袖,辞职!随后便和妻子一起回到老家,一待就是十五年。
如果你以为他这是在生闷气,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豁达的王之涣早就想开了。这十五年里,他结交了不少好友。大家在一起喝酒、唱歌、旅游,日子虽然清贫,但是自在。
有一天,他去东都洛阳玩,碰到好友王昌龄和高适。这两人当时都没有工作,有的是时间。
三人一顿寒暄之后,立刻一致决定:“走,现在就去酒楼喝酒去!”
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才子,创作的很多诗歌都被人谱成曲子来传唱!如果报上名来,没准还会引来一大批粉丝围观。
恰好当时酒楼里有一个梨园班子在吃饭。没一会儿,就有四名歌伎开始唱歌,唱的还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王昌龄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来听听她们唱的是什么。说好了,谁写的诗词被她们唱得最多,谁就是最棒的!”
“这个主意不错。”另外两人笑道。
只听第一名歌伎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第二名歌伎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第三名歌伎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得意极了,这是他的《长信秋词》:“我有两首啦!”
到此为止,三人中只有王之涣的诗歌还没有被唱出来。他也不着急,慢慢说道:“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罢了。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作,俗物怎么敢近呢?”
接着,他指着最后一名歌伎,说:“她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这辈子不和你们争了;如果是,你们就拜我为师吧。”
只听这名歌伎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一》。他得意地说:“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王之涣的洒脱还体现在诗作中。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创作的诗作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尽显边关的壮阔苍凉。
但有意思的是,没有历史资料能证明王之涣去过边塞。也就是说,这位诗人笔下大气磅礴的边塞诗,可能都是源于他的想象。
也许,王之涣对盛唐的骄傲、自信和心中的侠气、豪气,足以支撑他“完美”地勾勒出边塞情景。想必,这也是王之涣没去过塞外,却能跻身唐朝“边塞四大家”行列的原因吧!
古话有新说
眼界,就是一个人见识的广度。很多时候,它会影响到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深陷题海时,有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疲惫,对学习产生厌倦;有的人却能看到题海背后更加广阔的未来。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有的人一蹶不振,在挫折前迟疑不决;有的人却能淡然一笑,换个方式继续前行。
同样是处在不理想的境地,眼界开阔的人总能看得更远,对现状有更多的包容,对未来有更多的计划。看似随遇而安,实则以大视角看人生,有着不一样的视野和胸怀。
那我们要如何开阔自己的眼界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断地阅读。通过阅读,发现新的世界,在探索和总结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知不觉间,你就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这是歌曲《登鹳雀楼》的第一部分。先是乐器二胡为这首歌拉开序幕,欲断又连的声音在听者心上不断盘旋;随后低沉的男声“出场”,醇厚的声线轻唱四句诗,像是对自己人生的低语,又像是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当大提琴安详、柔和的音色袅袅响起时,童声合唱团开始唱英文版的《登鹳雀楼》,孩童们清澈透亮的声音似河水流淌在听者耳边,一幅登高望远的场景图便渐渐显现,听得人莫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