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路基上筑起振兴大道
2023-09-11王小军郝文俊
王小军 郝文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用醇香的乳汁养育着炎黄子孙。蜿蜒万里的黄河水,穿越峡谷而来,行至偏关境内,拐出一道完美的环湾,名为老牛湾。
“家住在黄河干石畔,一天三顿酸捞饭,全村光棍近一半。”这首民谣道出了曾经老牛湾人生活的穷困艰难。而今,老牛湾早已不再是从前的穷困模样了,成为了一个集休闲、度假、养生和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方。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泛舟黄河,登临长城,田园采摘,让身心彻底休假。
近年来,老牛湾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力契机,贯彻落实偏关县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镇建设,引进“鱼菜共生”设施观光农业,构建了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村产业发展格局。
“我们家开了一个农家客栈,住宿加上餐饮,每月都能当上‘万元户,在旅游旺季,加上出租快艇的收入,挣钱还能更多些!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不离乡不离土,靠着景區就能奔小康!”脱贫后,幸福写在老牛湾村村民吕庆文的笑脸上。这幸福有保障、可持续、很踏实。
老牛湾的蝶变,是偏关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步一个脚印实干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偏关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曾是国定贫困县,省定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期间,全县上下团结奋进、群策群力,以“不获全胜、誓不罢休”的决心,集中力量攻克“贫中之贫”。终于在2019年,全县69个贫困村238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破题的力量来自对新时代新使命的深刻践行。
偏关县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通过领导高位推动,形成全县上下齐发力态势;通过机制健全推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通过部门联合推动,使全县各部门由点成面,形成同频共振之势。
防返贫、强帮扶,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写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板块,全面擘画了中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成为激荡在广袤乡土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也成为回旋在亿万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守成亦有挑战。偏关县制定了《2023年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并以县级层面、纪检监察机关、行业部门、乡镇层面、帮扶队伍、村(社区)“两委”干部“六阶”为主体,以任务卡、明白卡、提醒卡“三卡”为重点,以十八项具体工作任务为抓手,推行“六阶三卡十八步”开展巩固衔接工作大比拼活动,凝聚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的强大合力,推进巩固衔接任务高质量完成。
宏观布局、中观落子。偏关县各级各部门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坚决守住“3+1保障”成果、密切监测三类人员、重点做好“两业”帮扶,奋力描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强化监测帮扶,坚决守住防贫底线。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有效抓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性工作。偏关县按照“全域覆盖、动态监测、分类施策、精准到人、一户不漏、绝不返贫”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范围,针对不同返贫致贫原因,分级分类管理,综合利用行业部门帮扶政策、社会兜底保障政策、社会帮扶力量,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并持续跟进落实帮扶措施,切实解决监测户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从而实现动态清零。
坚持问题导向,抓好“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两不愁三保障”承载着民生期待,同时也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脱贫的质量和成色。近年来,偏关县对标对表党中央要求,将脱贫攻坚举措精准到个人,统筹到区域,让“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
教育保障方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脱贫户、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家庭、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家庭、无障碍入学就读,控辍保学保持动态清零。同时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制度,确保每名学生公平接受教育。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现了“两个转变”,即保障对象由原来的四类重点对象转变为六类农村低收入群体;工作重点由脱贫攻坚期的“静态清零、动态保障”转变为“动态清零”。并成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长效监测队伍,确保农户住房安全。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持续落实“五包一”办法和“双签约”服务,创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方法,努力解决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不知情和群众就医报销难问题,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投资1.63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改、扩)建工程102处,新增供水能力16.06万立方米/年,巩固提升2.95万人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使他们告别饮用旱井水的历史。
鲜活事例汇聚积淀而成的成绩单,映射的是偏关县凝心聚力拔“穷根”的坚定决心。“两不愁三保障”让偏关县扶贫画笔挥洒得格外遒劲,民生答卷更加力透纸背。
兴产业、稳就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党的二十大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壮大集体经济,为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赋予强大动能。”偏关县委副书记、县长高跃龙阐释到。
偏关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初步构建起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把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做强产业集群,蹚出富民新路径。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有了产业,农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近日,笔者走进偏关县老营镇大河湾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朵朵羊肚菌壮硕饱满、长势喜人。村民们拿着小刀,穿梭在菌垄间,小心翼翼地采下鲜嫩肥厚的羊肚菌。据悉,2022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老营镇大河湾村建设羊肚菌基地500余亩,规划新建日光温室大棚200座,改造老旧大棚90座,通过“公司+农户”产业模式,带动约200户农户参与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150多万元。
近年来,偏关县坚持“六化”引领,制定出台《偏关县贯彻“六化”要求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政策30条》,统筹财政资金1.65亿元,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项目53个,统筹推进窑头乡甜糯玉米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张家山百万羽非笼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基地建设,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1億元建设楼沟林麝养殖基地、大河湾羊肚菌特色产业基地。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如同一颗颗“希望种子”,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盘活现有资源,集体经济强起来。壮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治理的重要物质基础。偏关县积极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带农益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把农户融入到产业基地的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
以新关镇营盘梁村为例,该村党支部坚持“最宝贵的生产力是农民,最宝贵的生产资源是土地,最优质的产品是土特产”的思路,充分利用“偏关小米”“偏关羊肉”“偏关粉面”等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品牌效应,组建成立新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村集体组织劳力,监管运营情况,分配集体收益;公司承接市场,调整生产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农户向公司提供产品原材料,获得务工薪酬、原粮收益和集体收益分红,实现利益三次分配。通过公司运营,营盘梁村的特色农产品等被统一包装,送上货架、摆上农展、登上电商,农产品产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2022年,公司实现业务收入97.97万元,给农民分红4万元。与此同时,该村充分利用省电力公司帮扶优势,积极发展劳保手套厂,不断提升管理、扩大销量。2022年销售手套20多万对,收入50多万元,给农民分红8万元。
农业生产托管,省心省力好“钱”景。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将耕、种、防、收等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推动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22年,偏关县被列为全省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试点。
偏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选择新关镇、窑头乡、楼沟乡等乡镇作为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试点,2022年,全县参与农业托管服务的农户共有3676户,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超过5万亩,健康天下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地生金谷子专业合作社等7家服务组织参与了托管服务。
偏关县的农业生产托管,注重的是“服务+”理念。“资金支持+保险兜底+财政补贴+菜单服务”让农业生产托管成为偏关县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不仅有效解决了青壮劳力不足的问题,降低了单人独户的种植成本,同时推动了“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变。
“有了‘田保姆,人轻松不说,还增产又增收。我们外出务工也再无‘后顾之忧了。”柏家咀村村民尤占良开心地说。
七大劳务品牌,打造增收新亮点。“一技在手,增收不愁。以前,技能是脱贫的‘敲门砖;如今,技能是致富的‘金钥匙。”在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石窑工匠”培训后,偏关县青年小李如是说。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土丘陵区,长期以来,脱贫人口缺乏一技之长,务工渠道不畅,收入来源单一,收入增长困难。为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偏关县委、县政府重点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干石山区金牌育林工匠”“石窑工匠”“家庭管家”“乡村民宿管家”“设施农业金牌技术员”“黄河长城故事金牌讲解员”“康养护理员”七大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
产业赋能、技能加持,使一个个贫困村民走上致富路、一个个贫困家庭改变命运、一个个贫困村庄旧貌换新颜。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村民盖起了新房,买了小车,收入翻番。走上乡村振兴路,大家的日子都过得越来越好……
补短板、强基础,助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建引领,稳舵奋楫。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偏关县积极探索“33313”工作路径,通过搭建“先锋行动、清廉偏关、平安偏关、民生偏关、文明偏关、兴旺偏关”六大功能平台,实施“数字赋能六大板块,强力助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数字化”助力高效能基层治理。学党课上“云端”、特色产品交易找“乡村e镇”、感受文化魅力到数字图书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有“智慧农业云平台”……近些年,偏关县窑头乡的村民们越来越“潮”,言谈之中充满了现代元素。
乡村全面振兴,数字化改革是牵引力,更是加速度。偏关县将数字建设和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了基层治理“一张图”、数智乡村“一张网”,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了基层治理的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速处置能力,在数字乡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以“数智赋能乡村治理平台”示范项目为例,该平台聚焦绿色有机农业,结合偏关臻品区域公共品牌平台运营和乡村e镇打造,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配套视频采集设备、土壤测量仪、移动端APP等农业物联网设备,建设数字化大棚和冷链仓储库,探索云认养、订单农业、预制菜等新业态,实现智慧农业从“盆景”变“风景”。
除此之外,偏关县不断加快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同步搭建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县、乡、村三级数据共享,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对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农村改厕、人居环境整治等情况实时监控、调度运行,推进设施标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便捷化。
提颜值描绘美丽偏关“新画卷”。草木苍翠,绿染山川。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连珠成串,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新颜,青山碧水下美丽的乡村萌生新的希望……曾经的偏关“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如今的偏关“山坡沟峁绿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这是一代代偏关人前仆后继、不懈奋斗所结出的生态硕果。
近年来,偏关县充分利用黄河、长城两大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与“三绿”战略深度融合,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通过深化合作社与贫困户联结机制,增强贫困户务工增收的持續性和稳定性;保障各项补偿资金及时兑付,提升贫困户家庭收入;压实生态管护攻坚政策,确保管护队伍由好转优;及时跟进林业技术服务,有效解决林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取得了治山增绿、涵水固沙的阶段性成效,也使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治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林业产业的过程中增收,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实现荒山增绿、农民增收。
在此基础上,偏关县全面推动乡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提标扩面,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实现农村环境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长效化转变。
从脱贫攻坚宣告胜利,到乡村振兴风帆正扬,偏关县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一幅幅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的民生新图景在偏关大地正渐次展开。
纸短情长,写不尽有效衔接的精彩新篇。一个个、一桩桩、一件件,衔接的赤诚和热情,凝聚在偏关大地上,每一个脚步都踏出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
偏关县委书记杨晓宏深有感触地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前进道路上,我们将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发展战略,重点在绿色转型、项目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数字偏关、城乡建设、文化强县、民生保障、民主法治、从严治党方面实现‘十提十新上下功夫求突破,奋力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偏关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