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郑州,高铁“牵手”
2023-09-11简宏妮
简宏妮
5月7日,在济郑高铁山东段站前I 标,中铁十局的工作人员完成箱梁架设作业(郭绪雷/ 摄)
8月13日凌晨,济(南)郑(州)高铁山东段大庙屯线路所42号道岔I级施工全部完成,标志着济郑高铁与济南铁路枢纽实现互联互通,为后续实现济郑高铁与京沪高铁、石济客专、胶济客专、济青高铁、济莱高铁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济郑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连接线。静态验收、动态验收、运行试验、安全评估、开通运营……随着这些流程在未来数月有序完成,济郑高铁山东段全线将于11月底开通,加上2022年6月已开通的河南段,济郑高铁即将全线贯通。全线通车后,济南和郑州这两个北方经济大省省会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
“济郑高铁开通,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高铁‘牵手,城市群之间联通效率提高,沿黄高铁大通道雏形初现,将极大促进高铁沿线以及两大城市群的人员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副教授谷远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济郑高铁沿线的济南、聊城、濮阳、安阳、新乡、郑州六市是直接获益城市。
V形变直通
“济郑高铁开通,对我太重要了,感觉我的家乡和我生活工作的城市更贴近了。”李军是郑州人,大学毕业后留在济南工作,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以前从郑州去济南,坐高铁从郑州出发,要绕行北京,走一个‘深V路线。后来,郑州-徐州、济南-石家庄高铁通车,比较快捷的方案就是绕行江苏徐州或河北石家庄,走一个‘浅V路线。”
河南和山东毗邻,省会郑州与济南直线距离约370公里。长期以来,两城之间无直达高铁,在12306 App查询显示,从济南到郑州,最快的高铁通行时间也需要3小时12分。济南距北京直线距离约400公里,但通行时间最快只需要1小时23分。身处高铁时代,济南和郑州的“遥远”显得“跟不上时代”。
直达高铁的意义不仅在于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还在于促进资源要素流通。有鉴于此,在济南和郑州建一条“不拐弯”的高铁,成为各方共识。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新建郑州至济南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改变两地通行效率低下的状况。
据2016年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济郑高铁是连通京沪、京九、京广等南北高铁大动脉的重要通道,东起济南,西至郑州,设计时速350公里,总投资780.3亿元。项目线路全长405.5公里,其中河南段237.1公里、山东段168.4公里。全线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数13个,其中河南段8个、山东段5个。
2016年10月,济郑高铁河南段在新乡开工。2020年6月,济郑高铁山东段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2022年6月,济郑高铁濮阳-郑州段开通,常态化按310公里/小时速度运营。
濮阳是河南最后一个通高铁的地级市。“以前每次出远门都要跑到70公里外的鹤壁坐高铁,现在终于能够在家门口坐高铁了。”郑州-濮阳段开通,许多濮阳市民激动地说。
济郑高铁沿线的济南、聊城、濮阳、安阳、新乡、郑州六市是直接获益城市。“特别是聊城和濮阳,这两座以前没有高铁的城市,借助济郑高铁,如今得以彻底融入济南和郑州‘1小时经济圈。不仅如此,沿线城市还将通过济南或郑州融入到全国高铁网络中。”谷远利说,获益者还远不止沿线城市。以济南为例,目前从济南前往湖南长沙、湖北武汉、陕西西安以及重庆等城市的高铁车次,都在郑州东站经停。由于需要绕行,这些行程所需时间多在6小时以上。郑济高铁通车后,济南与这些城市的高铁距离有望缩短至3小时内。
“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也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济南是强省会城市,城市规模大,经济发达,资源要素集聚。济郑高铁将成为两地共同打造区域新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支撑。”谷远利说。
一笔画两“米”
“从宏观角度,济郑高铁开通意味着济南郑州开启‘米字形高铁枢纽的协同行动。”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说。
济郑高铁是济南“米”字形高铁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山东省政府联合批复的《济南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济南市“米”字形高铁蓝图是:南北方向是京沪高铁,向东是济青高铁,向西是郑济高铁,西北方向是石济客专,东北方向是济滨城际铁路(济滨高铁),东南方向是济莱城际铁路(济莱高铁),西南方向是济济高铁(济南至济宁)。
2022年8月,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进行解读,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姚福林介绍,济南紧抓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强省会战略机遇,统筹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持续完善铁路网络,到2025年,“米”字形高铁枢纽基本形成,建成济郑高铁、济莱高铁、黄台联络线,推进济滨高铁、德商高铁,实现省会经济圈“市市通高铁”,打造“轨道上的省会经济圈”。
2022年6月20日,河南省濮阳市,济郑高铁濮郑段G9205次列車驶出濮阳东站。25 对参加首发高铁婚礼的新人在高铁上留影
郑州的“米”字形高铁枢纽建设步伐更快,目前已经完成“最后一块拼图”——随着2022年6月济郑高铁郑州-濮阳段的运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河南省成为全国第7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郑州成为全国首个基本建成“米”字形高铁枢纽的城市。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郑州“米”字形高铁枢纽落成一年来,该局累计发送旅客1.1亿人次。以郑州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全省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高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通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8小时经济圈”。
从高铁地图可以看出,济南“米”字形高铁中,“一横”的西端正是济郑高铁,济郑高铁从济南经聊城折向西南,经濮阳到郑州,变成郑州“米”字形高铁右上角“一点”。换言之,济郑高铁这“一笔”,是连接济南和郑州两个“米”字的重要笔画。
7月11日,河南印发《河南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8个方面提出77条任务举措,聚焦重大事项与重大项目,其中包括“济郑高铁濮阳至济南段”。《方案》说明,目前郑州“米”字形高铁规划建设之所以说“基本建成”,而非“全部建成”,因为郑州-濮阳段属于半截路,从濮阳到鲁豫省界,再从鲁豫省界到济南,还在建设中。
总体来看,郑州“米”字形高铁建设已近收尾,济南“米”字形高铁建设根据规划,大约还需要两年。“两个‘米字交融,济郑高铁沿线有望形成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走廊,或者可以称之为‘济郑高铁经济带,其前景充满想象空间。”谷远利说。
优势变胜势
“济南和郑州如何抢抓济郑高铁贯通这一历史机遇,推动区位优势、现代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胜势,是济南市与郑州市以及济郑高铁沿线所有城市都面临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张占仓说。
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南京、南昌、贵阳、成都、徐州、西安、长沙等城市均先后提出“米”字形高铁枢纽建设规划。
地方文旅产业第一时间享受到高铁红利。
比如,濮阳以杂技闻名,在濮阳-郑州段高铁开通一年间,到濮阳观看当地大型杂技情景剧《水秀》的游客增加了3万人次。
濮阳-郑州段之间的滑浚站位于河南安阳市滑县与鹤壁市浚县交界处,是国内首座跨越两市两县的铁路车站。截至2023年6月,滑浚站累计发送旅客近43万人次。滑浚站附近有隋唐大运河、瓦岗寨等诸多名胜,有道口烧鸡、老庙牛肉、牛屯火烧等特色美食,高铁的便利让这些地方文旅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济郑高铁让一些之前交通不便、游客不易到达的旅游资源有了开发机遇。”谷远利说,“除了直接获益的文旅产业,还要全面关注高铁开通后对中心城市和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社长张富禄表示,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在产业上,要尽快将交通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最后变成经济优势。
“首要的是梳理产业,研究哪些产业跟高铁优势能够匹配。以河南的装备制造业为例,像盾构机、拖拉机等,因为体积庞大不好运输,能否考虑利用高铁运输零部件,从而提高全国市场份额?”张富禄说。
作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空间流动的重要载体,高铁对于中心城市发挥资源集散作用,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与分工尤为重要。“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从两个‘米字往外延伸,可以看到济郑高铁这‘一笔让青海西宁、甘肃兰州、宁夏银川以及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黃省会城市通过高铁连成一线,这是一条正在构筑中的沿黄高铁大通道,也是连接东部沿海地区与中原城市群、西部城市群的重要纽带。沿黄高铁大通道加快东、中、西部地区的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谷远利说。
多城造“米”字
国家铁路网规划从2008年的“四纵四横”发展到今天的“八纵八横”,在此期间,一些地区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高铁阵型也纷纷从“十”字进化成“米”字。
2022年8月,在“合肥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合肥市发改委总工程师张志介绍:十年来,合肥相继建成北向合蚌高铁、南向合福高铁、西北向商合高铁、东南向合杭高铁、西南向合安高铁,加上在建东北向合新高铁,合肥已形成对外8个方向“米”字形高铁辐射格局。
九省通衢的武汉,则在“米”字形高铁枢纽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目标。2022年3月,武汉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高铁项目建设的意见》,提出谋划和完善12个方向高铁路网布局,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超“米”字形高铁网。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底,武汉12个方向的高铁线路一半已建成或省内段已建成,包括京广高铁、武杭高铁、合武高铁、武九高铁、武西高铁武汉至十堰段,沿江高铁在建,此外还有规划建设的经天门、荆州的武贵高铁、武南(昌)高铁等。
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南京、南昌、贵阳、成都、徐州、西安、长沙等城市均先后提出“米”字形高铁枢纽建设规划。
为何各城市执着于建设“米”字形甚至超“米”字形高铁网?原因不言而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伟增等学者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与没有开通高铁的城市相比,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指数的提升。该研究甚至发现,高铁连通使得城市间合作申请专利以及专利相互引用数量显著增加。
张占仓提醒,对于正在谋划“米”字形高铁枢纽建设的城市来说,要注意规划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做到规划依据科学、建设方案科学、建设过程科学、运行方案科学、与高铁枢纽联系紧密地区配套建设工程科学。
“多个城市同时推动建设‘米字形高铁枢纽,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工作,避免出现重复与浪费。”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建议,建立跨地区合作机制,推动高铁枢纽的规划和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