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日,书声琅琅时
——2023 年尽快从疫情中走出来
2023-09-11河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
■河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 石 岩
三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驻守校园、坚守阵地、恪尽职责,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疫情冲击,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考验。有一时短暂的风平浪静,也有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居家网课的孩子,改变了少年的模样;封闭管理的校园,期待着青春的笑容。
2023 年的春天,已经悄然而至。相信刚刚过去的冬季,在每个家庭的生命记忆里都难以忘怀,在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都刻骨铭心。校长、教师、校医、后勤人员,始终坚守在最前沿,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每一个岗位都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为这段特殊的战役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贡献。虽然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仍不在最佳状态,尽管疫情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即将迎来的新学期,注定将展开新的画卷。
我们是带着这样的寒假印记返回校园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感染过了,有的还处于长时间的恢复期;绝大多数学生都感染过了,有的还暂时留下了心理阴影。
从社会层面来说,“乙管”不是“躺平”,也不是放开不管,而是管的方式和重点变化了,从以防控为中心转到以治疗为中心、防治结合,从“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症”,从风险人员管控转到健康服务。
从教育系统来说,工作目标非常明确:科学高效统筹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守住不发生大规模校园聚集性疫情的底线,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学校正常秩序。除了“保健康、防重症”,还有“护校园”。
在这样一个需要平稳转段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等待复苏的春天,我们的学校、老师和同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尽快应对,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让守护校园成为使命
要分析研判风险。校园人群密集,空间密闭,交往密切,防控责任重,工作压力大,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要做好极限应对的准备。
要坚持问题导向。虽然经过三年的疫情防控,我们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应急处置能力和常态化防护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医护人员不足、实战经验不多、物资储备有缺口、管理手段有滞后等短板,需要不断排查改进和重点防范。
要压实责任担当。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识别风险的能力,增强“平战结合”的本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应对风险挑战。要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最大程度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做好师生生命健康的守护人。
二、让卫生管理成为习惯
要继续坚持开展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员工要主动报告,不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设置师生健康观察室,为有发热等症状师生提供临时留观,并指导家长安全接护学生和幼儿回家。
要继续落实常态化制度。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已经被反复证明行之有效,要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电子台账,提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
要继续关注病毒检测数据。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抗原或核酸检测,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或抗原阴性证明。
要继续消毒消杀工作。学校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师生员工进出时可自行做好卫生消毒。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线仍有必要。
要继续抓好卫生安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堂餐桌安装隔板,学生错峰就餐,有条件的设立单向流动通道。加大图书馆桌椅间距,合理分配空间,保持安全距离。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通过适当减小班额,加大桌椅间距等方式,保持安全距离。
三、让健康意识成为自觉
要树立健康观念。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家长增强个人健康防护意识,把握好生活节奏,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好身体的状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要倡导营养均衡、膳食平衡。学校要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学生膳食营养监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措施。根据年龄和生长发育特点,为学生提供均衡营养膳食。引导家长科学安排家庭膳食。
要推进健康校园建设。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崇尚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校园大防线。
四、让科学防治成为准则
要做好开学准备。开学返校前一周,学生居家每日开展测量体温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观察等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检测抗原或核酸,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等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师生返校后连续7 天开展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
要建好数据台账。学校在保护好隐私的前提下摸清学生疫苗接种、感染病毒、患有基础疾病和身体健康有特殊需要的师生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并建立兜底帮扶机制,联合社区开展师生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开展健康管理。
要做好健康宣讲。开展一些必要的培训,让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尽可能多的了解新冠病毒相关知识,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发病特点症状,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组织医学、运动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通过校园公众号等平台向大家推送一些有针对性的健康防护、体育锻炼方面的专题和居家运动的指导内容,指导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
要合理恢复运动。学校加强对感染师生康复期的健康指导,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针对此轮疫情康复后的实际情况,每一位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倍加小心。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 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 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科学安排体育课的方式和强度,因时、因地、因季节、因人调整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冬季早操调整成课间操,夏季避免午间和下午炎热状态下的运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动时间。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运动。
要做好家校沟通。遵循科学指导,进行具体判断,既不要把康复和运动对立起来,也不要因应付体能测试等,就在锻炼中操之过急、过猛,避免过犹不及,家长要根据学生个体状况充分和教师、班主任沟通,做好调整,一定要循序渐进、科学锻炼。
五、让心理疏导成为陪伴
学生因长期居家与家长相处,可能产生逆反心理;经常独自网课,可能产生孤独心态;病情出现反复,可能产生焦虑心情;远离校园和伙伴,归属感和群体性也会不同程度减弱。走出心理阴影,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成为学校当务之急。
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突出心理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常态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开通24 小时阳光心理热线、网络咨询预约专线和咨询邮箱,建立区域性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对疑似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和专家、家长一起积极干预。
心理疏导一定要耐心、细致、春风化雨,心理干预也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治疗,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注,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爱心、不厌其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地改变。可以让学生多掌握1~2 项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这是一生幸福快乐的基础,即便是未来某一天,也许遇到比疫情更大的灾难,也许忍受比抑郁更糟的痛苦,学生孤单寂寞时,失败挫折时,可以用运动来排遣,可以用音乐去解脱,未来的他一定会感谢今天的你。
六、让医疗服务成为保障
要加强卫生室(保健室)建设,配齐专业人员,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承担防疫知识普及、学生患病应急处置等职责。设置健康观察室,为有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员工提供临时留观。
要加强医药物资、常用防疫物资储备,做好应急人员储备。学校可按照师生总数的15%~20%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包括退烧、止咳、止泻等药品。根据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加强自身健康状况监测需要,储备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根据师生日常防护需要,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并确保有2 周以上的储备量。
要推进卫生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建设,高质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新建学校的饮水、教室采光和照明、通风换气、采暖、厕所和其他卫生设备,应严格执行最新国家标准。
七、让关心关爱成为暖流
要鼓励奖励优秀人员。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实践者,所有的疫情防控任务都离不开教师的无私奉献。疫情期间,广大教职工克服了诸多困难,舍小家为大家,确保了校园平安。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封闭时间较长,生活条件有限,为了给学生最好的陪伴,很多教师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谱写了感人肺腑的动人诗篇。要充分挖掘先进事迹,讲好疫情故事,将抗疫精神发扬光大。
要关心老教师。已经退休的或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特殊时期,尤其是感染病毒后,老教师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学校要千方百计提供药品、联系救治。
要关心在职教师。提前做好摸排,避免带病工作。掌握健康状况,在康复期尽量不安排过重的工作任务。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的教师,一定要合理考虑教学安排。对家中生活困难的教师,更要问寒问暖,关怀备至。要倡导互帮互助,救助方显力量,温暖来自互相。
八、让书声琅琅成为常态
首先要转变观念。尽管仍面临着风险和挑战,也许还会有新的病毒和变异,但总体来说,学校疫情防控已经进入了新阶段,长时间封控和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日子应该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校园里,太需要笑语欢歌了,我们的教室里,也太需要此起彼伏的琅琅书声了。这才是学校本来的样子,也是教育应有的状态。
其次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按教育规律办事,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总的原则是:完全恢复线下教学,少数学生居家网课。没有疫情的学校,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疫情流行高峰期间,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严格的封闭管理,疫情解除后,中小学校要及时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要及时恢复开园。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出现感染者后,学校在第一时间向所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提出并实施防控措施。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
新学期,新任务,新形势,新阶段,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让抗疫精神传唱,让校园歌声飞扬,让病毒远离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