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做好“双加”的方法和策略*
2023-09-11彭晓玲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洪水小学东浦校区
彭晓玲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洪水小学东浦校区)
“双减”与“双加”的作用和关系,前者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业压力以及课后作业负担进行“减量”,而“双加”则是通过对“双减”政策实施后腾出的时间进行有效利用,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可以说“双减”与“双加”之间既存在前后衔接的关系,也存在互补互促的关系,而如何有效开展“双加”活动,是学校和教师都应重视与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双减”与“双加”概说
“双减”政策的落实是目前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践行素质教育以及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使中小学教育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内核层面而言,“双减”政策提倡通过降低学生的课后学业压力,使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用于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目前,中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减”的部分时,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学校考试方面的“减”,一方面是对中小学考试次数进行了限制以及对考试开展制度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而言,提倡不开展纸笔考试,这一措施的目的主要是降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中小学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尽量降低考试成绩的影响力,比如,不允许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班级的分配进行座位的安排等,进一步降低考试对学生产生的压力;其二,是课后作业方面的“减”,这并非是指单纯地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而是通过创新课后作业形式以及精简课后作业内容等手段,在剔除非必要作业内容的同时,提高课后作业的针对性、探究性和实效性,以便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成绩以及素质能力的促进和提升作用[1]。
“双加”是伴随“双减”产生的概念,“双加”主要是指在课后服务时间增加以及课后服务内容增加这两个方面。而且,“双减”政策的实施想要获得更好的成效,就应当确保“双加”紧跟“双减”的步伐,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双减”的开展能够为“双加”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学生学业压力以及课后作业负担的降低,可以为“双加”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其二,“双减”与“双加”虽然在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二者却有着高度统一的目标,也就是让学生们由原本的“应试型”人才变为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成长型”人才。
二、“双减”背景下“双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相关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中小学开展“双加”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影响中小学一系列课后服务以及兴趣课程开展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目前,很多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部分市区重点学校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一些乡村区域或较为偏远的学校则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现象,其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容易导致各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种类和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学校很少开展兴趣特长以及体育锻炼等丰富多彩的课后特色活动,仅仅是根据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学习需要,组织开展较为基础的作业辅导和托管看护活动,这会对学生的课后活动参与积极性和参与质量带来较大影响[2];其二,各学校开展的课后活动在系统性、专业性以及深度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在开展课外特色兴趣活动时,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开展武术以及航天模型等专业性较强的课外活动,只能是根据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基础性课程开展课外活动,而且这些学校也没有充足的资源聘请校外专业人士为学生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容易导致课外特色兴趣活动较为形式化、边缘化,难以充分发挥课外特色兴趣活动应有的作用和教育价值。
(二)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尚未转变
“双减”政策的切实落实以及能够取得一定的实际成效,往往离不开学生家长的认可与配合,而很多学生家长存在传统教育观念尚未转变的情况,这是制约和影响“双减”政策实施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带来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很多学生家长存在对“双减”政策认识不足的情况,一方面,认为学校组织的课后活动是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变相收费”,另一方面,对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抱有一定的怀疑,再加上“双减”政策的实施难以在短时间内降低家长的家庭负担以及获得显著的教育成果,致使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课外特色活动的认可程度和支持力度较差,往往会对学校课外活动抱有抵触甚至拒绝等心理。
其二,很多家长的子女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出于对家中子女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考量,认为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外服务与他们认为的“优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家长仍然会在课余以及周末时间为自家子女安排大量的补习以及“一对一”私教等课程,不仅会对家庭经济产生比原来更大的负担,也没有明显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同样会对“双减”政策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制约。
(三)部分学校教师团队研训工作存在缺失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落实以及推动“双减”政策的主力群体,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思想观念对“双减”政策实施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部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教研培训方面存在缺失,再加上“双减”政策的实施时间较短、具体实践方法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很多一线教师对“双减”政策内涵及其实施途径的了解较为浅薄、片面,这也是制约“双减”政策落实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及其实施准则的认知不足,令这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么是依然在沿用传统的课后作业内容和模式,要么是单纯地减少课后作业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合理布置分层作业;
其二,“双减”中的“减负”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学业负担,而是合理把控学生们的学业负担,因为适当的学业负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专注度,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存在缺失,导致教师在备课环节难以从整体层面把握好“减负”的力度,也难以确保课堂教学方案以及课后辅导方案的“提质增效”。
三、“双减”背景下做好“双加”的策略
(一)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切入点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在降低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而课堂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系统性和实效性,是推动“双减”政策实施以及实现“双加”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所在学校借鉴一些做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学校要从整体层面对教学工作计划进行研究、调整与优化,根据不同学年和学期制定教学目标,对学校教学调控制度和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统筹各年级段教学活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3]。
其次,学校强化内教师工作模式的规范管理,一方面,提高教师对备课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综合考量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学习需要,更应落实“双减”政策基本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以及教育价值,提高课堂教学方案以及学生辅导方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提升,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灵活、合理地调整课堂教学引导方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等一系列举措,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做好课后作业的“减负”“增质”和“增控”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与补充,也是中小学较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而“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的降低课后作业负担,主要是要求学校在剔除大量抄写等重复性较强的作业形式以及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提高课后作业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重视课后作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作业内容的合理规划,针对课后作业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锻炼作用,教师优化课后作业,以期减负不减质。
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在面对一些题目时经常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他没有真正理解和牢固记忆相关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们用不同颜色的笔将错题原题、错误过程以及正确过程抄录到错题本中,并对错误原因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回顾,对相关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和内化。这种课后作业形式和内容与传统课后作业相比,练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作业负担得以减轻。
其次,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为学生们设计特色作业,比如,根据学生们的易错题型,设计一个“对、错”题目相混淆的作业,让学生们从中挑选出正确的题目,并在错误题目中标注出初始错误环节,这是对传统做题形式的突破和创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专注度,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仔细审题以及复查答案等学习习惯,这对课后作业“减量提质”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课后服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
中小学课后服务“双加”主要体现在课后服务时间增加以及课后服务内容增加两个方面。首先,课后服务时间增加是指延长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和辅导时间,很多教材内容哪怕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也有着较大的难度,导致很多学生家长很难为子女提供有效的辅导,这是影响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以及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课后服务时间的延长,不仅可以让教师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根据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遭遇的困难给予适当的指点和提示,还可以对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习惯进行引导和培养,并为学生们营造更加轻松、积极的学习环境氛围,这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4]。
其次,课后服务内容的增加,主要是指除了基础学科类的课后服务活动以外,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学年以及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体育类、艺术类甚至亲子实践类课后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就是在“双减”背景下,加强学生艺体教育和阅读写字能力提升,既贴合“双减”政策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又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四)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更好地实施家校共育
学校和家庭是否能够协同配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有着较大的影响。学校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而家庭不仅是学生们最为信赖和熟悉的生活环境,更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和必要补充,家长不能将子女的教育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却忽视了自身以及家庭环境的教育作用。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加大“双减”政策及其具体实施方法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家长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认识,转变学生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活动的认可以及配合程度,使学校和家庭能够肩负起各自的教育责任,是提高学生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之一。家校共育的实施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学校方面。除了需要做好基础教学任务以及课后服务活动的规划开展以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向学生家长宣传和讲解学校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具体实施途径,提高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认识和认同感,消除“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的内心顾虑,从而使学生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
其次,家庭方面。一方面,为学生们营造更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子女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感受的关注和了解,积极主动地与子女进行课后活动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及时发现和引导子女的负面情绪,并利用学校提供的方法为子女提供系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双加”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实以及提高“双减”实施成效的重要出发点,学校应真正认清在“双加”的内涵和价值,除了需要重视学校教学计划的完善、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课后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外,更应重视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学校组织教师深入解读和学习新课标以及“双减”政策的各项任务与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学校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活动等手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水平、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热情等方面的提升,为“双减”政策的落实、“双加”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