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研究
——以《东汉的兴衰》的教学为例
2023-09-11李彬
李 彬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初级中学
历史人物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特性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进而演绎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本课是统编版历史七上的内容。七年级学生刚完成由小学踏入初中的转变,对于历史的了解存在于各种历史人物身上。因此,因势利导地用好人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本文,笔者以《东汉的兴衰》的教学为例对历史人物进行探讨。
一、人物角色的定位
《东汉的兴衰》一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光武帝刘秀及其措施,其上承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混乱的局面重建秩序,使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在西汉末年那个混乱的时期,出现了很多不管是声望还是实力都在刘秀之上的人物,为什么是刘秀收拾局面,成为大一统国家的继任者?其原因正是由于刘秀家族的没落及王莽的篡政使得他过早地自力更生,在社会的底层摸爬滚打,直至加入绿林军才迎来了人生的改变,创建了东汉。但是东汉初年的刘秀面临着外忧内患,外部有少数民族侵扰,内部民生凋敝,贪官横行。怎样收拾这样的局面成为摆在刘秀面前的难题。刘秀的破题方式正和他之前的经历有关。因此,在人物定位中要重点突出刘秀的个人经历和后期措施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领悟刘秀永不言弃的精神。
二、人物教学的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也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钥匙。
“屏幕上的这幅画像出自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画面上的这位帝王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自信,豁达,一代明君气派,这是一个画家对帝王的解读,这位帝王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汉光武帝。”这段导入以《历代帝王图》中的刘秀像为引,从画像的细节和画师的技巧中阐述画家在描绘画像时的心情。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图片的感性认知是强于材料的理性认知的,通过对画作的观察,激发了对刘秀的好奇心,为下面阐述刘秀的生平埋下伏笔。
三、人物生平的完整
教材的篇幅有限往往不能完整地阐述人物生平事迹,如果教师不进行补充,难免会让学生有一种历史割裂感,共情能力大大下降。所以,笔者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善了对人物生平的叙述,带领学生融入那段历史。
“公元9年后,虽然没有了宗室补贴,但生活还要继续,仕官当作执金吾,要走仕途出人头地,少年意志并未动摇。《东汉观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意思是刘秀与同宿舍一个叫韩子的人合钱买驴,然后租借出去,用来作为自己读书的费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秀并未向命运屈服。”这个时期的刘秀处于人生的低谷,年幼且尚需独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后刘秀的性格色彩。
“建武十七年,刘秀回到家乡。乡亲夸他少时恭谨诚信,坦率温和才会有这样的成就。刘秀听后大笑道:‘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即我治理天下就是用柔和的方式。”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秀年幼的磨难并未改其性格,这也呼应了导入的图片,同时为后面“休养生息”的柔政埋下伏笔。
四、人物总结的凝练
教师在一节课的最后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在总结刘秀时用了三个小标题。1.年少磨难,风起云涌;2.柔道治国,铁腕治吏;3.光武中兴,再创盛世。这三个小标题紧扣刘秀的生平及其后期的执政措施,见证了刘秀从一位没落皇族的少年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继而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刘秀的精神,明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历史观是今天的历史教学所普遍提倡的一种观念,在这个观念下的人物教学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将人的成长经历和历史事件相联系。经历会改变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物的经历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开展历史人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使学生看到人在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斗志,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