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2023-09-11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徐学军

中学政史地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人地落地课程标准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 徐学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中,人地协调观位居第一,这说明了其重要性。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初中地理教学应当致力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一、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对人地协调观的描述是: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课程标准同时指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需要。这意味着培养人地协调观应当成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形成关于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会直接影响着人地协调观的落地。作为地理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人地协调观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落地,而其前提则是自身对人地协调观的丰富理解。

笔者以为,面向初中学生的地理教学,学生所拥有的学习时空主要是课堂,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接受并建构地理学科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真正走到广阔的地理环境当中。因此,无论是地理知识的建构,还是人地协调观的养成,都是间接经验基础上的思维演绎与观点形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生接受并建构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解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思考人地协调的培养途径。

这其中必须注意的是,人地协调观的素养落地既需要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又要关注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与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些关系得到协调发展,那人地协调观才能真正落地。换句话说,如果只在狭隘的范围内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那很有可能得出偏颇的结论。

二、人地协调观的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人地协调观的价值在于: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理念被提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起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事实上,这样的阐述也可以成为判断人地协调观是否落地的依据,而有了这一依据,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评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四部分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依据这些内容来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悟到中国的自然环境有着哪些特点、对中华民族的繁衍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相关知识点,而应当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建立起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的认识。

例如,向学生强调“我国疆域辽阔,山河壮丽,地势西高东低”,就要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部的青藏高原、中部的黄土高原以及东部的华北平原等。事实证明这一宏观认识一旦建立,那学生对后续的气候与河流相关知识的学习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待到学生建立起这些认识之后,再利用“如何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思考。于是就有学生提出观点:要保护好中国的两大河流,要保护好水源的发源地,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当中要注意节约用水且不能污染环境……

这些认识都是学生自发得到的,没有教师刻意地引导与灌输。这说明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得到了培养。

三、人地协调观的反思

通过对上述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反思可以发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让人地协调观切实落地,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相关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当中建立起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追求生活质量与牺牲环境,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事实证明这种问题能够激发初中学生的思维动力,使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去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巩固人际协调观的培养效果。

猜你喜欢

人地落地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宿州“人地”挂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分析
化繁为简,医保支付价可“落地”
法律何以难落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神秘的玛雅文明
安顺喀斯特地貌与苗族文化的 “人地”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