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论治糖尿病肾病

2023-09-10宋卫国刘明珠温建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14期
关键词:病机水肿活血

卢 斌 宋卫国 彭 璘 刘明珠 温建仁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改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不断扩大,糖尿病已然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病因[2]。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加也可能对慢性肾脏病的谱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研究[3]表明,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进展为DN,DN患者的死亡率较肾脏未受累者明显增加。目前现代医学对DN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效果尚且不理想,中医药在DN的治疗上有显著优势,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可有效延缓DN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当代医家普遍认为DN与“瘀”的关系密不可分,现笔者以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血不利于水”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其在DN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中医药论治DN提供新思路。

1 “血不利则为水”的内涵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金匮要略》,其明确指出“血不利”为水肿的病机之一。结合现代医学,“血不利”指机体存在单个或多个影响血液正常运行的因素,包括血液成分、血液流量流速、血管条件等其他相关因素[4]。此处的“水”为“病水”,泛指“痰、饮、水、湿”等病理代谢产物。故“血不利则为水”意为血液不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机体产生各种以液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病理产物。《黄帝内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5]。生理上,中医认为“水”与“血”本是同源,二者均来自于水谷精微之气,都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可相互转化、资生,共同维系着体内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即“津血同源”。病理上,二者互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一方面瘀血阻滞气机,气机不畅,从而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代谢,形成“病水”;另一方面津能载气,津液输布运行受到阻碍时,引起气机阻滞,气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从而形成瘀血。结合现代医学,“血不利”主要通过影响静脉回流、淋巴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引起水肿。诚如隋代巢元方所言:“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若挟有水气,则水血相搏”[6]。陈自明有言:“血不通,复化为水……四肢浮肿,致小便不通。”[7]《妇科玉尺》曰:“血不通而化水者,实是气壅不能化血,遂变为水也。”[8]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血得气之变蒸亦化而为水”,“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9]。更是直指“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9]。纵观历代医家,均有类似于“血不利”而导致“病水”的论述,此理论不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创新。由“病血”所致的“病水”,欲使“病水”消,当使“病血”通,基于此理论,可为我们拓宽治疗“病水”的思路。

2 DN的中西医认识

2.1 西医学对DN的认识 DN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西医学尚未完全阐述清楚,目前多项研究[10-12]表明其可能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改变、RAAS系统的过度活跃、氧化应激、糖脂代谢紊乱、遗传和表观遗传失调、炎症、足细胞自噬、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有关。DN的经典西医治疗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控制尿蛋白等其他相关处理。然而,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并不能阻止DN进展到终末期肾病[13]或者降低DN的相关死亡率[14]。近年来DN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突破,一些新型降糖药物被证明有直接的肾脏保护作用,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效果,如:SGLT-2抑制剂[15]、GLP-1受体激动剂[16]和DPP-4抑制剂[17]。有研究[18]表明,肾素拮抗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和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可降低DN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并可能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但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在目前DN的标准治疗方案中,严格控制血压及血糖以及相应RAAS阻滞剂的运用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延缓其进展速度,无法阻止或者逆转疾病,故对DN发病机制的认识迫在眉睫,明确其发病机制是研发新药的重要方向。总体而言,西医学对于DN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效果任重而道远。

2.2 中医对DN的认识 中医学并没有关于DN的单独论述,目前一般按照不同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消渴”“水肿”“关格”“肾消”“下消”等范畴。据文献[19]研究表明,其中“下消”“肾消”与DN的吻合度最高。传统中医认为“下消”的病机主要为:先天不足,饮食不当,劳逸过度,七情失调等[20]。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当代医家在传承中医的同时,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相关学术思想,不同医家对DN的病机及治疗提出了不同见解,丰富了中医药对DN的认识。国医大师皮持衡教授认为DN的病机主要是以脾肾亏虚、肾虚燥热为本,瘀血、水湿、浊毒为标,病性为本虚标实。其中肾虚燥热,瘀血内停是DN的基本病机,贯通始终[21]。仝教授[22]认为DN的核心病机为虚、瘀、浊,并提出益气活血降浊为其主要治疗法则。赵宗江教授[23-24]首次提出了糖尿病肾病“肾痿”学说,治疗上以扶正祛邪、健脾为基础,加上化瘀通络、泄湿解毒。范冠杰教授[25]根据中医原创理论“动-定序贯范氏八法”,临床上根据DN不同时期的病情和病机进行相应的组合化裁,施以序贯式治疗,效果显著。陈洪宇教授[26]认为把握肝肾两者的关系是研究DN的关键,以顾护肝肾阴液为根本大法,以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李建民教授[27]根据络病学说提出了DN“肾络瘀痹”理论,并根据“肾络瘀痹”理论研制出投入临床应用且疗效显著的通络保肾复方。杨辰华教授[28]提出运用“肾络-玄府”论治DN,以“开玄通络”为基本治则,为中医治疗DN提供了新思路。纵观现代中医各家对DN的认识,可谓百家争鸣,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认识,但几乎所有医家对DN的认识都离不开“瘀”,由此可见“瘀”或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DN的治疗,应该重视“活血化瘀”,并贯穿全程。

3 “血不利则为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

DN患者经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水肿,且部分患者表现为难治性水肿,个别病情非常严重的会出现阴囊、胸腹腔、心包腔、全身皮下组织的大量积液[29],诸多DN患者因为水肿严重而提前进入血液透析。“血不利则为水”最早是仲景论述与妇人月经相关之水肿,后世之医家遵古而不泥古,将此理论应用于其他“血”与“水”存在内在联系的疾病,“血不利则为水”可作为活血利水法治疗相关疾病的理论基础[30-31]。DN患者的水肿常与血瘀密切相关,其发生发展与“血”和“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故临床实践中以“血不利则为水”为中医理论基础,确立活血利水法治疗DN是有理有据的。

肾虚为DN的基础,张大宁教授[32]认为虚是DN的始动因素,病机为肾气亏虚,开阖失职,固摄失权,蛋白质随着尿液流出,进而损伤肾脏。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又加重血瘀,气虚与血瘀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共同加速了肾小球病变,因此在治疗中加入化瘀、补气的中药是必要的。有学者通过收集255篇中医药有效治疗DN的文章[33],分析中医药治疗DN的用药规律,得出应用最多为活血化瘀药,其次是补气药。由此可见活血化瘀、补气扶正为治疗DN的基本大法。三七、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益母草等[33-35]是治疗DN常用的活血药物。以地龙为代表的虫类药物也常应用于DN的治疗,此类药物通过胶囊的形式可较好地规避气味重这一问题,临床上可使用相关中成药或中药提取物制品替代,例如:蚓激酶胶囊[36]、大黄蛰虫胶囊[37]、复方地龙胶囊[38-40]。“气为血之帅”,气有生血、行血、摄血的作用,在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加入补气药,有利于血液的正常运行,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疗效。补气扶正常重用黄芪,一者补益肺脾肾三脏之气;二者黄芪可利水消肿;三者黄芪亦可改善血瘀。药理学研究[41]也表明,黄芪具有保护肾脏,减少蛋白尿的作用。因“血不利”所致的DN性水肿,以“血不利”为本,水肿为标,临床诊治中应该把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水肿严重时应当加大利水消肿药的使用。常规应用西药利尿剂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高尿酸血症等不良反应。中药在利水消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常用中药有: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大腹皮等。根据“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活血、补气、利水并施,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诸药合用从而达到消肿、延缓DN进展的目的。

3 小结

DN的发生发展与“血不利”密切相关,其“血不利”的原因可能与受高血糖影响的血流动力学有关。当代中医应善于利用西医学的辅助检查,使其为中医所用,纳入四诊合参的范畴,PT系列、血管彩超、血常规、血糖、血脂等可作为证明DN患者“血不利”的临床证据资料。“血不利”贯穿DN始终,在DN的诊疗过程中,重视“血不利”这一病变关键,基于活血利水法遣方用药,同时又不拘泥于活血利水法,临床根据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加入相应药物,如此方能较好地从“血不利则为水”出发论治DN,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猜你喜欢

病机水肿活血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孕晚期胎儿水肿宫内干预及预后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