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融通中巧学心理描写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的教学为例
2023-09-10施彩銮
文 /施彩銮
引 言
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读写融通,学习心理描写,运用内心独白法、景物烘托法、言行暗示法等多种丰富的心理描写方法,突破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屏障,实现语文读写素养在具体教学中的“软着陆”,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探析文本特点,关注心理描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三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方面强调指出,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1]。《穷人》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导读中指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要素方面,要求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二是习作要素方面,要求“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其中,“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任务指向的正是小说文体的“三要素”,也是学习阅读小说的关键抓手。所以,本单元“词句段运用”教学中特意编排了《穷人》这篇文章。教师可以文本中的心理描写语段为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探析文本特点,体会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通过研读教材文本,我们发现《穷人》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习题系统中的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题中明确提示了要关注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另外,课后小练笔“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则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为此,教师还适时设计了学习任务单:(1)快速默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会利用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去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3)学习借助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与联想,尝试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学习《穷人》一课,使他们掌握好基本的字词,深度关注心理描写,并能掌握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学以致用,能促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独特思考与学习体验。
二、细掘文本内容,读懂心理描写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不仅要关注言语内容,还要关注言语形式;既要关注课文说了什么,写了什么,还要关注课文是怎么说的,怎么写的[2]。
《穷人》一文中的桑娜、渔夫和邻居西蒙都是穷人。渔夫一家七口人挤在一间小屋里,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西蒙一家更穷,睡的是稻草铺,生病了只能等死。但这些最底层的小人物在贫寒面前、在苦难面前给了我们许多的感动。他们关爱着家人,关心着邻居,他们物质上是“穷”的,而精神上“不穷”。那么,小说凭借什么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牢牢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拨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体会人物美好的品质的?这根本上是得益于文中一系列细腻、逼真、多角度的心理活动描写。例如,在《穷人》课本第一段的最后两句“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感到心惊肉跳”,以及在课文第四段“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进去看看吧”等语段中,巧妙借助心理描写,折射出生活的艰辛。又如,文本中还描写道:“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这些文字描述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者积极借助心理描写,推动小说文本情节的发展,也使小说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三、巧用不同方法,尝试心理描写
(一)巧用内心独白法训练心理描写
运用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点像自言自语,可以用第一人称或别的人称来描写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常常应用到“想”“沉思”“回忆”等标志性词语。例如,在《穷人》文中第九段:“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从这段内心独白中,我们发现作者巧妙借助了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等标点,细致地刻画了桑娜从担忧、紧张到害怕、自责、后悔的复杂心理,以及最后坚定决心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样的描写使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勤劳淳朴的桑娜形象跃然纸上,也使学生从这些心理矛盾描写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读懂心理—想象补白内心语言—对比段落品悟妙处—思辨人物矛盾心理是否有损于人物形象”等环节,探寻作者写作上的奥秘,即密集地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接着,教师又指引学生进行迁移阅读,再赏语段,想象补白省略之处的心理活动:“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教师启发学生:“渔夫在忧虑什么?渔夫考虑到什么?”“……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又适时引导:“桑娜还等什么呢?”这些段落的心理描写与第九自然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巧用标点学以致用,写一写课后的“小练笔”:“……沉默中,桑娜会想写什么呢?”教师要求学生联系文本内容展开想象,并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以下为学生习作。
片段一:“沉默中,桑娜不断地想:怎么办?怎么办?他不久后肯定会发现的。我该怎么和他说?哎呀!他肯定不会同意的,五个孩子我们就已经养不起了,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不,不,他不会这么没良心的,我应该和他说……嗯,就这么办!我和渔夫可以少吃点,总能熬过去的,两个孩子说不定长大以后还能分担点家务活呢!……渔夫一定会同意的,怎么说呢?就先和他说邻居西蒙死了,看看他有什么反应吧。走一步是一步吧!”
片段二:“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不断地想:现在他回来了,而我又如何向他开口呢?他已经够累的啦!再告诉他,岂不是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只好告诉他了……就算他同意了,唉,我们也这么贫苦,能养活他俩吗?……行,我一定要跟他说……现在鱼没打到,渔网还破了,事情更糟……要不我偷偷省下口粮养活他们,等他们长大点儿再教他们……可恐怕我省下的口粮也不够养活他俩呀!算了,先告诉他西蒙死了吧。”
学生积极仿写,边模仿文中的表现手法,边想象人物的描写心理活动,从中习得了刻画心理活动的策略,在训练中培养了运用能力。
最后,教师结合《穷人》课后编设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要求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加强生活联系,从以下感兴趣的话题中选择一个继续进行练习:“你有过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时候吗?请选择一个情境,试着写一写当时的心理活动。情境1:考试时你遇到了‘拦路虎’,正苦思冥想时,‘学霸’同桌悄悄地把他的试卷往你这边挪了挪……;情境2:你想给妈妈买一个生日礼物,刚要付钱时,你发现自己一直想买的玩具打五折,可是都买的话,钱又不够……”
(二)巧用景物烘托法训练心理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心情不同看景物的感受不同。作者托尔斯泰在《穷人》第一段中写道:“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桑娜感到心惊肉跳。”课文中还有很多像这种运用对外界景物的感受来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心惊肉跳”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它是形容人们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的心理。那么,桑娜在害怕什么,担心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补白出桑娜在担心渔夫的身体,害怕渔夫葬身大海,担心孩子们以及自己这个家该怎么办……种种的担心与害怕,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毫无办法。于是,桑娜只好祈求老天保佑:“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这样的“心惊肉跳”的心理活动,源于桑娜对渔夫的关爱与牵挂,作者借用屋内屋外环境中“寒风”“海浪”“小屋”等景物的描写把人物的担忧与害怕、不安与祈求等心理活动充分展示出来,也使渔夫和桑娜互相关爱对方的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还有“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句情境描写令人担忧。古钟敲响,在静谧的夜里声若巨雷,每一下都敲打在桑娜的心上。只闻古钟响,不见丈夫回,桑娜是何等的焦虑不安。作者用“发哑”的钟声来衬托桑娜等待丈夫的焦急心情,让人感同身受,不禁跟随着文字与桑娜一起关心渔夫的命运。
引导学生借助外界景物的感受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人物的命运,当然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3]。在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练写作业:“试卷发下来之后,写一写在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有的学生考得好,“写出来的文字“眉飞色舞”,连飞溅的雨点都在舞蹈;有的学生考得不理想,“写出的文字都带有“沮丧的神情”,甚至拥堵的校门口都让人心烦意乱,连家门口摇着尾巴欢迎自己归来的小狗好像都在幸灾乐祸地嘲笑着自己”。从各个学生归途中描写的心情和景物中可以窥见他们回家后的待遇,由此可见,人物的命运与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习得文本语言,迁移语言图式进行写话,形成“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巧用言行暗示法训练心理描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三要素品读课文,感知课文在直接心理描写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注意文中间接表现人物心理感受的段落及其写法。如文中“‘哦,是你!’……桑娜不敢抬眼睛看他”“‘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些语段通过对桑娜的动作、神态、行为的描写,表现了她害怕、纠结与如释重负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指导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的神态、动作等的句子,感悟文章如何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随后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揣摩文中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活动,并试着说一说。然后,拓展到现实生活中,教师让学生模仿语段中通过动作、神态、行为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写一写以下情形下的复杂心理:(1)作业没有及时完成;(2)焦急等待老师发考卷;(3)等待妈妈(或爸爸)开家长会回来。
心理活动复杂而多变,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除了上述方法,学生还可以用幻觉展现法、心理分析法、梦境描写法……在进行习作训练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恰当地选择运用,从而生动、灵活地描摹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结 语
总之,语文课程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教师应重视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文本的案例功能,让学生多读、多写,积极灵活地迁移语言图式练习,日积月累在真实语言情境中坚持语文学习实践,深入体会和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