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碘-125植入术后病区护理人员外周血象监测及防护

2023-09-10朱春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13期
关键词:植入术病区射线

徐 燕, 朱春云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1. 肿瘤介入科, 2. 妇产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碘-125近距离放射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一项有效技术,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肝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点。该方法是CT、超声等影像引导下,通过手术或微创(经皮穿刺)方式将放射性碘-125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影响的人体组织中,通过碘-125衰变过程中发射出低剂量的γ射线不间断的辐射作用[1], 导致不同时期裂变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周围乏氧细胞的死亡[2], 可有效治疗肿瘤并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3-4]。该方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因碘-125对周围工作人员可造成一定的放射作用,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5], 因而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目前,研究[6]显示,在防护措施得当时病房内其他人员与碘-125植入患者的接触是安全的。但是放射暴露危害的发生存在远期效应,有很大的随机性,目前危害性尚不明确,长期、低剂量接触放射的人员随着工作年限增长,其产生致癌致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也随之升高[7]。由此可见,通过监测、防护等方法研究护理人员减少放射暴露照射剂量、降低诱发放射随机性效应的概率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碘-125植入后对病区护理人员的影响,本研究对介入病房实施碘-125植入患者及病区参与术后护理的护理人员进行为期2年放射暴露防护现状追踪,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为预防和减少放射接触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参与碘-125植入术后的病区护理人员: 2020年8月—2022年7月本院介入病房参与碘-125植入术后护理人员16名为实验组,均为女性,工龄1~24年,平均11.4年; 职业接触工龄1~7年,平均6.5年; 年龄22~46岁,平均33岁。随机抽取同一时期无粒子植入病房护理人员16名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工龄3~26年,平均12.6年; 职业接触工龄为0年,年龄21~48岁,平均32岁。入组前2组研究对象的职工体检结果均正常。

1.1.2 碘-125植入患者: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7月行碘-125植入手术的肿瘤患者102例,其中肺癌19例,肝癌42例,胆囊肿瘤27例,宫颈癌5例,喉癌2例,胰腺癌2例,食管癌2例,颈部肿瘤2例,直肠癌1例,植入粒子数量11~86颗,平均37.24颗,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随机选取45例患者监测术后放射剂量。植入粒子由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粒子4.5 mm×0.8 mm, 全封闭钛壳,活度14.8~29.6 MBq, 半衰期59.6 d, γ射线量为27~35 keV。

1.2 方法

1.2.1 护理人员外周血象检查: 根据医院一年一度的职工体检结果,查询以上2个病房共32名护理人员外周血象结果,主要对比指标包括: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中心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1.2.2 伽马射线剂量监测: 患者术后回病房当天,由2名工作人员身穿铅衣防护装备(包括铅衣、围脖、铅眼镜),在患者使用铅衣屏蔽和未使用铅衣屏蔽2种情况下分别进行γ射线测量,使用γ探测仪分别在0、90、180、270°等4个水平方向,距离粒子植入体表部位0、15、30、50、100 cm处分别测量γ射线剂量。铅衣由厦门兴东兴业医疗器械贸易有限公司提供,铅当量0.25 mm, γ射线探测仪由上海奕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评价指标

按照本医院检验指标判断标准,外周血象检查异常: 白细胞计数<4.0×109/L或>10.0×109/L为异常,血红蛋白<110 g/L为异常,血小板<100×109/L为异常,中性粒细胞<1.8×109或>6.3×109/L为异常,淋巴细胞<1.1×109/L或>3.2×109/L为异常。术后当天患者在有无铅衣屏蔽情况下从不同距离测量射线剂量,与天然本底剂量10.2~10.8 uSv/h比较,分析不同距离对射线剂量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护理人员外周血象检验

2组护理人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中心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指标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护理人员外周血象结果

2.2 有无屏蔽射线量统计结果

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测得碘-125放射剂量随着放射源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少; 在无屏蔽作用下,放射源所产生的放射量与距离呈反比,采取0.25 mm铅当量铅衣防护后, 15 cm测得放射线量已接近天然本底剂量,与无屏蔽时100 cm测得放射剂量接近,见表2。

表2 患者粒子植入术后测得平均射线剂量 uSv/h

3 讨 论

3.1 碘-125植入术后外周血象影响

造血系统是人体对射线损伤影响的敏感靶器官系统,最早的观察指标可以通过抽血的方法发现外周血象是否异常改变,此项目也是射线损伤的早期主要实验室检查改变之一[8]。医护人员因为长期接触碘-125植入的肿瘤患者,定期加强外周血象和射线剂量监测非常必要。本研究显示,在做好放射防护的情况下,病区护理人员外周血象检查结果正常,说明碘-125植入术后患者所产生放射剂量对病区护理人员外周血象无显著影响,与陈历赛等[9]研究结果报道一致。国内有研究[10]报道碘-125在植入后产生的射线基本在植入的组织内,几乎不能穿透皮肤,也不能进入人体血液系统污染周围环境,只要在手术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有效降低安全放射距离,对医护人员及周围患者是安全的。

3.2 碘-125植入术后患者防护管理

碘-125植入治疗肿瘤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其放射性还是不容忽视。患者碘-125植入术后,在有无屏蔽情况下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测得的射线剂量显著不同。在无屏蔽状态下,0、15、30、50 cm测得放射剂量均高于天然本底剂量,放射剂量与放射源距离呈反比,距离100 cm时测得放射剂量接近天然本底剂量。在有屏蔽状态下,0、15、30、50、100 cm测得放射剂量比较接近, 15 cm测得放射剂量已在天然本底剂量范围内,说明铅衣防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患者对防护的依从性不一致,胡欢等[11]研究显示患者在碘-125植入术后不愿意使用铅衣,且随意到规定区域以外的地点及公共区域走动。SHABANI F等[12]认为患者及家属知信行模式在放射防护中尤为重要。因此对粒子植入患者应加强管理及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防护的必要性及防护的方法,最简单有效的防护方法就是使用铅衣防护,要求是植入部位穿戴的铅衣不小于0.25 mm铅当量,同时护理人员对实施效果及时评价。

3.3 碘-125植入术后护理人员防护管理

患者行碘-125植入术后,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均需要护理人员去完成,因此做好病区护理人员防护是非常必要的。按照《电离放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13]要求,应设置专用病房或病区,病房外张贴醒目电离放射警示标志,床边1.5 m以内区域划为临时控制区,非医务人员不得入内,有条件医院最好是单间病房。李蓓等[14]认为病区人力安排不合理,病区管理人员应作好弹性排班和轮班,如需长时间护理粒子植入的患者,应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进行轮班替换,避免孕龄护士接触粒子植入患者。推荐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时采取远近距离相结合方法,还可以采取视频宣教和沟通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患者铅衣防护得当的情况下,增大与患者接触距离,减少与患者接触时间,则所测得的病区护理人员外周血象结果正常,碘-125植入术后所产生放射剂量对病区护理人员总体是安全的。但临床上应加强病区护理人员的防护措施,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同时每年对接触放射暴露的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对异常者进行随访并建立档案。

猜你喜欢

植入术病区射线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直线、射线、线段”检测题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直线、射线、线段』检测题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赤石脂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
γ射线辐照改性聚丙烯的流变性能研究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