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困境、原则与转型
2023-09-10蔡志远
文/蔡志远
引 言
美术是一门视觉的艺术,更是一门创造的艺术。美术作业是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事物、外界的感知通过画笔,巧妙地利用线条、色彩等进行艺术表达的过程[1]。美术作业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创新品质有独特作用。基于以上认知,笔者理性剖析了当前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现实困境,提出小学美术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以学生为本提出设计策略,以期切实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剖析: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现实困境
(一)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术作业通常采用“一锅炒”“一刀切”的方式。这种统一布置、统一要求的作业,常常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美术作业的兴趣。美术作业缺乏分层性,不但影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还会导致学生观察、感受、表现等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二)作业设计过于单一化
部分教师常常固执地以教材为中心,基本上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生活实境而灵活设计作业,而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式地完成作业,让学生充当知识的“搬运工”与“复读机”。这种作业只停留于对美术知识的巩固,止步于绘画技巧和程序的强化,作业功能过于单一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作业过程缺乏互动
部分美术教师在布置作业后就充当“甩手掌柜”,并没有参与学生作业完成过程,对学生绘画过程缺少及时的指导。此外,大多作业都只停留于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同伴之间没有交流与互动,无法达到资源互补、共享,学生的协作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四)作业评价过于片面
综观美术作业批改的现状,部分美术教师并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审视学生的作业,常常以构图是否饱满、比例大小是否适当、色彩是否协调等高标准来审视学生的美术作业。这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的评价标准并不能精准地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自身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只在学生的绘画作业上给出“优、良、合格”等结果性的评价,并没有从审美能力、整体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探析: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及“双减”政策的普及,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每个学生的自身因素与成长背景不同,所以他们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艺术教育并非让所有学生均衡、同步发展,作业设计亦是如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训练获得不同程度的艺术发展。例如,有的学生对动漫人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山水画感兴趣,有的学生喜欢手工。然而,教师常常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地布置绘画作业,导致学生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点,逐渐对绘画学习失去热情与信心。对此,在设计美术作业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并完成作业,使学生的作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美术作业呈现从“硬性要求”走向“内在需求”的新态势。
(二)有鲜明的艺术创造性
创造力的培养是美术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在小学美术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思维实际,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实践,使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并灵活根据自身的深刻体悟与特长,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在观察中得到启发,在思考中寻得灵感,让学生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从“任务驱动”走向“自由创造”。
其一,“积累+运用”,追寻创作灵感。教师应先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生活视觉素材积累,为创作积累丰富的视觉表象;接着,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丰富表象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加工与整合,并巧妙地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最后,让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致力于作业是基于对丰富素材的解构、重组与创造,让学生的美术作业内容更鲜活。
其二,“个性+表达”,彰显创造火花。美术作品是学生对美进行的个性化表达。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立足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使学生自主抒发内心的独特感受,进而展开个性化表达。当学生无心完成作业时,教师要适当疏导,让学生感受绘画的愉悦,体会到绘画是情感表达与想象力发展的方式,更是创造性火花生成的重要路径。“没有画错的画,只有画不下去的画。”教师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表达个性感受和想法,培养创造力。
三、实践: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转型
要想突破美术作业设计的困境,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资源,找准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点、创作动机等,实现作业设计的转型,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力,适时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创境引趣,激发创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在小学美术作业的设计上,教师要顺应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些游戏式、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不断丰富作业的趣味元素,使学生能趣味盎然地投入美术作业的创作中。
例如,在教学“明暗线勾画”相关内容之后,笔者布置了让学生利用“明暗线”进行自主创作的作业。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学生创作之前,笔者先通过播放小学生喜爱的故事视频,以拟人化的手段赋予“明暗线”童话角色,让小学生通过直观的动态形象,了解“明暗线勾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接着,在学生深刻感受到明暗线的魅力后,笔者话锋一转:“明暗线,让生活充满诗意,你能运用明暗线来勾画出你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吗?请大家拿出画笔,展开你的想象,开始绘画之旅吧!”这样的作业设计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不但让学生在创作之前就产生了强烈的绘画兴趣,还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二)贴近生活,培养创新思维
当前的美术教材虽然在内容、形式和色彩上都进行了相应调整,对学生的达标要求降低,且题材丰富多样,基本上选自生活情境,然而,教师不得不理性地认识到: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与不同的生活背景,教材源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灵活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与调整,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美术作业,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从生活实境中找到绘画创作的灵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完“游乐园”一课之后,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经常玩的游乐园的样子,将身边熟悉的场景用语言表达出来;再用课件播放莆田凤凰山游乐园、莆田儿童世界游乐园等图像,让学生观察对比不同的游乐园,找出游乐园的共同特征;最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座有山海元素、凸显莆田特色的“莆田新区游乐园”。这样的作业设计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带着对莆田的热爱而设计一座充满期望与热爱的家乡游乐园,不但能让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角色投入创作,还能高品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彰显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因材分层,给予多种选择
长期以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被忽视,大多数教师只设计一份作业,限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美术是一门启发学生创造“美”的课程,自然会有多种可能性。由此,教师应充分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分层作业,给予学生多种选择。对于能力强一些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作业全面达标,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对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可以降低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差异化、分层性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使作业从传统教师的“硬性要求”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色彩”这节课时,笔者发现对于用水拓画的方法来表现春天的色彩,几乎有一半学生无法领悟。于是,在布置作业时,笔者便提出四种绘画方法供学生选择,分别是平涂法、点染法、滴染法和水拓法,并用课件分别展示了这四种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擅长自主选择一种表现春天色彩的绘画方法。这种分层次的作业设计能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绘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运用各自的方法进行表达,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高品质而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发散思维。
(四)互动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深受电子产品的影响,与同伴协作意识淡薄,导致社会交往能力严重缺失,而未来社会的竞争,离不开“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设计美术作业时,教师可以使传统的“单打独斗型”作业形式向“协作共创型”转变,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在“资源互补与共享”中获得成长,锻炼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例如,笔者在教学完“得奖啦”这一内容后,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作一个“校园小小文明者”奖杯的作业。笔者先利用课件按步骤展示黏合型奖杯的制作步骤,接着展示不同制作奖杯的方法。当学生对奖杯的制作方法与过程有初步的感知后,笔者再鼓励学生将学校的文化特色、奖杯的价值取向等这些元素融入奖杯创作中。这样的作业设计能促使学生间进行交流、互动,在策划中让学生的智慧碰撞。比如,有的学生制作奖杯本身,有的学生制作奖杯的杯托,有的学生制作奖杯的杯头,有的学生制作奖杯的把手。最后学生一起将奖杯各个部分组合,组合之后再根据大家的观点对奖杯进行绘画。事实表明,这种合作型作业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智慧碰撞”中共同成长,起到“1+1 >2”的教学效果。
(五)个性评价,助推素养发展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评”一致性,并这样阐述:“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2]由此可见,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结论式评价,而要灵活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例如,教师可以进行诸如“你的人物架构比例再调整一下就更棒了”“在色彩搭配上,如果用上暖色调,也许整幅作品就更完美了”“如果再在作品上添加一些能彰显节日氛围的物件,那就更生动了”等评价。这样的个性化作业评价指向性强,能让学生体验到被教师关注的幸福感,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助推学生素养发展。
结 语
《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双减”政策的落地,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直面当前作业的现实困境,掌握美术作业设计的重要内涵,立足于学生素养发展而实现作业向趣味化、生活化、层次化、合作化转型,让学生在创作中有效发展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