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运算一致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以“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例
2023-09-10洪淑媛
文/洪淑媛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运算能力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提出“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五、六年级的“教学提示”中还指出:数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要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运算的算理和算法,认识计算方法的共性和差异。《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运算的一致性”是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数的运算本质,使学生建立数的运算知识体系,打破零散的、点状的知识碎片,沟通整数、小数、分数在加、减、乘、除运算中的内部联系,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感悟运算的一致性[1]。
马云鹏、吴正宪老师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提道:目前的教学中整数的四则运算是指运算体现了“一致性”,所有运算都是基于“计数单位”展开的[2]。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运算。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该紧紧抓住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构建以计数单位为抓手的加、减、乘、除运算的整体结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感悟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加深对数的运算本质的理解。下面笔者以“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为例展开论述。
一、研读教材,找准认知起点,寻找知识间的共性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与“分数除以整数”等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接下来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比和比例的重要基础。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一计算方法很简单,但笔者在大量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在学完分数除法后还会出现各种类型的计算错误,如:(只改变运算符号);(被除数倒数);(乘法也倒数)。究其原因,在于多数学生只记住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对于为什么要“乘以一个数的倒数”的算理并不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回到教材再次研读,思考为什么分数除法的算理特别难理解,学生的认知障碍到底在哪里。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例题1 开始分析。
教材例题2 用速度模型呈现“一个数除以分数”,本课包括“整数÷分数”“分数÷分数”。其中“整数÷分数”是借助线段图呈现算理,但是大部分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分数÷分数”则没有出现算理图,这给学生理解算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数的意义来考虑,整数、分数、小数都是记录不同数位上计数单位的个数,加、减、乘、除法计算的本质又都是计数单位的运算,因此可以抓住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打通分数除法与整数、小数除法的隔断,融通运算的一致性。
二、主动迁移,抓住核心概念,领会数学整体性
教学片段(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出示口算题组:
师:大家口算得这么快,有什么计算秘诀吗?
生:8 个十除以2 个十,计数单位相同,就是8÷2=4;6 个百除以3 个百,计数单位相同,就是6÷3=2;1.6 是16 个0.1 除以2 个0.1,计数单位相同,就是16÷2=8。
师:也就是说,计数单位相同时,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都可以直接用计数单位个数相除,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那大家思考一下,分数除法和整数、小数除法有没有关系?
以上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已有的学习经验,建立整数除法、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主动迁移到分数除法打好知识基础。
教学片段(二):主动迁移,自主探究
生1:可以把分数转化成小数,0.32÷0.16=2。
生4:刚才整数和小数除法中,计数单位相同,我们直接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相除,这道题计数单位都是,我们把分子相除就可以。
师:你们真是会思考的孩子,能学以致用。把整数、小数除法计算的道理迁移到分数除法中,可以使计算更快、更方便。现在请大家做一组题目,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以上片段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主动迁移旧知,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解决新问题,在主动迁移中降低学习难度。后面的题组练习,能够让学生聚焦同分母分数相除,巩固算法,体会算理。
教学片段(三):类比推理,理解算理
师:刚才大家的计算都完成得很好,现在再看看这一题,你还会计算吗?(出示:)先观察这道题目的特点,说说这道题和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先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困惑。
生1:这题两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也就是说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用刚才的办法来计算。
师:有没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分母不同,我们可以通分让分母变得相同。
师:是的,我们可以通分。大家试着用这位同学的办法做做看。
以上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本题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利用原有的通分、同分母分数除法的迁移,把新问题转化成学过的问题来解决,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片段(四):观察思考,推导算法
师:观察刚才做过的几道题:
思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想一想,这些算式是怎么转换的,看看能否说清楚每一步在算什么。
生1:前面的几步都看得懂,最后一步没有看明白。
生2:最后一步其实就是分数乘法导过来的。分数乘法是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我们反过来可以把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算式拆开,变成两个分数相乘。
生3:这两组算式看到最后一步,我发现被除数还是一样不变,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再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倒数相乘。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想一想,最开始我们用分子相除的方法已经算出了分数除法的得数,现在怎么还要用把分数除法变换成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的办法呢?
生4:分数除法有时候需要通分。如果遇到分母大一点的话,通分起来就比较麻烦,而用分数乘法比分数除法简单多了。
以上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沟通算理和算法的关系,算式前面是通分,用计数单位理解算理,后面则是由分数乘法的反向运算推导出分数除法的算法,有效融通算理和算法。
三、对话历史,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教学片段(五):追溯历史,渗透数学文化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用字母把上面分数除法的推导过程表示出来,大家动手试试。
师:其实早在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就已经将分数除法概括为“经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为“经分”做注释时,将这种方法又重新命名为“散分法”。后来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的时候又提出了“颠倒法”,即用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因为“颠倒法”计算起来更为简单、快捷,因此沿用至今,而“散分法”却被淡忘。通过刚才的计算推导,我们发现,“散分法”其实是“颠倒法”的算理,“颠倒法”是“散分法”的“升级版”,它是统一计数单位后,计数单位个数的运算,更进一步融通了四则运算用计数单位运算的一致性。
以上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在向学生渗透古代数学家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深化学生对分数除法算理的理解。
四、沟通联系,构建认知结构,体会运算本质
教学片段(六):打通隔断,融通算理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分数除法和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在哪些地方是相通的?在哪些地方有区别?
生:它们的相同点是整数、小数、分数除法都是可以用计数单位的个数来计算的,可以用等分计数单位,也可以用几个计数单位包含几个计数单位,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除法计算。它们的不同是有的是整数,有的是小数,有的是分数。
以上教学片段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纵向梳理知识间的联系,让整个四则运算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网,从而理解运算本质的一致性。
结 语
综合分析,本节课深入研读教材,找准学生认知障碍,读懂学生的学习难点,整体把握数的运算本质,巧妙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以计数单位贯通分数除法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从点状知识走向结构认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能通过运算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运算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品质,真正落实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