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工作的历史经验

2023-09-10王应实

军事历史 2023年1期
关键词:兵站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

★ 李 涛 王应实

抗美援朝战争是人民军队经历的第一场现代化战争,不仅武器弹药消耗巨大,而且身在异国作战,上百万志愿军的粮食、衣物、药品等一切物资均由国内组织运送,后勤保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超乎想象。“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一直把加强志愿军后勤建设作为夺取战争胜利的重大战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志愿军党委专门下发文件,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后勤工作列为议事日程的第一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设施和交通线的作战企图,为扭转朝鲜战场后勤工作的被动局面,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朝鲜境内的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组织指挥志愿军的供应、运输、卫生和后方防空、警备、维持秩序等事宜。按照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的决策部署,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提出并坚持大后勤战略思想,领导后勤部门与后方各军兵种部队边保障边战斗,在实战中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后勤指挥体系和组织机构,创造性地制定并完善了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新型供应体制,把整个战区后方建成前后贯通、左右衔接、纵横交错的兵站运输网,实现了后勤职能、补给方式、供应对象、后勤编成等方面的重要转变,较好地解决了适合志愿军作战所需物资的供应、管理、贮存、运输等问题,成功地建起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绞杀战”,有力地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

一、加强对后勤工作的统一领导,构建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后勤指挥体系和组织机构

军事后勤是筹划与运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从经费物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装备维修、基建营房等方面保障军事斗争,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多专业、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涉及到组织指挥、管理和诸多专业勤务工作。由于现代战争对物资的需求高、品种多、数量大,部队作战对国民经济和后勤供应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大为增强,正如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所指出的:“现代战争如果没有后方充分的物资保证,是不能进行战争的;后方有充分物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勤组织和工作,以保证第一线的充分供应,是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①彭德怀:《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1953 年12 月2 日),《彭德怀军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第492 页。

抗美援朝战争中,“联合国军”依仗其海空军和地面炮火的优势,把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作为其战略手段,昼夜不停地实施狂轰滥炸,企图阻断志愿军运输线、瘫痪志愿军后方供应。1950 年10 月,志愿军成立时规定“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一切后方供应事宜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年,第1326 页。。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这种后勤领导体制与实际作战很不适应。一是志愿军的一切物资均由国内组织运送,负责后勤保障的东北军区后勤部(简称“东后”)远在沈阳,补给线过长且缺少制空权制海权,又因从决定参战到入朝只有十多天的时间,尽管预有准备,但仍十分仓促,先期入朝的3 个后勤分部出国时不足7000 人,组织机构极不健全、保障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二是战局复杂多变、敌机轰炸破坏、天候地理不利,而志愿军推进迅速,入朝不到3 个月即连续发动3 次战役,第一次战役打到清川江,第二次战役延伸到三八线,第三次战役前推至三七线,运输线迅速延长,保障任务日益繁重,加之“联合国军”严密封锁后方交通线,使志愿军的后勤供应捉襟见肘。三是就地筹措困难,原本贫穷的朝鲜经过长期战火的蹂躏,物资极度匮乏,三八线以南至三七线地域更因战斗频繁成为“三百里无粮区”,使得志愿军前线部队无法从当地借到粮食,筹措到蔬菜、马草、木柴等物资。四是战争趋于长期化,中央军委决定采取轮番作战方针,大批部队(包括空军、装甲兵、高射炮兵、铁道兵、工兵等军兵种)陆续入朝参战,到1951 年4 月,志愿军总兵力已达95 万人,是刚入朝时的3 倍多②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 年,第180 页。,且技术军兵种增多,弹药、油料的消耗也大幅增加,而此时前线部队主要进行防御作战,物资缴获少,只能依靠后方统一供应。在这种情况下,“东后”代管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已力有不逮。

为进一步加强志愿军后勤工作,迅速扭转朝鲜战场物资保障供应的被动局面,1951 年1 月22 日至30 日,志愿军第一届后勤会议在沈阳召开,提出必须以新的指导思想、供应方法、工作制度和工作作风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在朝鲜战场上“建设铁路、公路、水路相结合,火车、汽车、手推车相结合,快装、快卸、快运相结合,抢运、抢修和防空相结合,纵贯道路和横贯道路相结合的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③《吕正操回忆录》,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年,第415 页。。同月25 日至29 日,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朝鲜君子里联合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彭德怀就加强后勤工作指出:“在朝鲜的作战中,后勤工作特别繁重、复杂而艰苦。必须加强后勤工作的干部和机构,进一步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战争胜利。”④《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基本经验》,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 年,第44 ~45 页。具体负责后勤工作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分析了前三次战役中后勤工作的基本情况,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资供应不上,一线部队普遍反映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无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勤力量不足、机构不健全。4 月下旬,洪学智受志愿军党委委派,专程回国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专题汇报时提出大后勤战略思想,建议志愿军的后勤工作实行集中统一指挥。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肯定,同意“在安东与志司驻地之间,组织志司的后方司令部”,并于5 月19 日作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批准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6 月,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正式成立,洪学智兼任司令员,统一指挥后勤系统的各部队。8 月中旬,志愿军在朝鲜楠亭里召开第二届后勤会议,强调要全军动手,搞好后勤工作。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和后勤会议精神,立即着手对志愿军后勤结构、保障体制、后方部署、工程建设、保障方法等进行较大调整,把后勤各项工作全方位纳入对敌斗争的轨道;根据作战后勤保障需要,对兵站、分部以及财务、军需、卫勤、军械等部门进行充实完善;制定工作机制和标准,形成统一指挥,前后左右贯通,能打、能防、能运、能供的全能保障体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志愿军后勤的保障能力。至1951 年10 月,志愿军后方勤务部队发展到6 个分部、28个大站、4 个警卫团另9 个营、13 个汽车团、27 个辎重运输担架团、3 个公路工程大队、39 个兵站医院、4 个高炮营、3 个通信营、8 个运输营,共14 万余人。①此数据不包含军以下后勤人员。另配属1 个公安师、1 个步兵师及6 个工兵团、8 个高炮营等约8 万人。后勤保障人员与参战部队的人数比例,由入朝参战时的1 ∶40 提高到了1 ∶6.4。②《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第1326 页。与此同时,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力量也不断得到加强,并根据战争需求及时调整编制体制。1951年11月,增设干部管理部。1952 年7 月,运输部改组为车管部和油料部,供给部改组为财务部和军需部。至1953年7 月,后方勤务司令部下辖5 个分部、23 个大站、17 个汽车团、5 个警卫团、3 个基地医院和16 个兵站医院、9 个高炮营、1 个军械修理厂和1 个军械修理所,并指挥1 个公安师、13 个工兵团。③《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第1326 页。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制定并完善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新型供应体制

入朝初期,志愿军后勤工作延续全国解放战争后期的经验,由各分部按照作战方向部署兵站,通过兵站线的延伸对部队实施跟进保障。作为临时应急措施,这种供应方式一度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朝鲜战场地域狭窄,志愿军供应体制不健全,各级后勤部门之间缺乏明确分工,导致后勤机构重叠、供应层次不清,战役后方与战术后方交叉,甚至出现互相依赖或重复供应的混乱情况。随着战线南移,运输线不断延长,物资供应更加困难,严重影响了作战任务的实现。“第四次战役时,粮弹补给的困难尤为突出。例如,因为炮弹不足,使进攻的步兵得不到有力的炮火支援而大大影响了战果。步兵因弹药缺乏,有时不得不用刺刀与敌人拼杀”。④《聂荣臻回忆录》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年,第750 页。五次战役后,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这时,作战部队陆续增加到17 个军、6 个炮兵师、4 个高炮师、1 个坦克师,另有骡马6 万多匹,而且技术装备逐渐改善,后勤供应任务随之大大加重,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⑤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第185 页。

为保证持久作战,全面加强后勤建设,在深入各级后勤机关和一线部队广泛调研、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从实际出发,果断撤销了兵团后勤部,创造性地提出分区供应(后称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新型供应体制方案:一是把整个战区后方地域划分为战役和战术两个层次。从鸭绿江畔到一线各军后勤之间作为战役后方,构成志愿军后方地域;从军后勤到前沿阵地之间作为战术后方,构成部队后方地域。二是在战役后方,由志愿军后勤根据总的作战方针、作战方向、兵力部署、地形道路条件以及后勤自身的力量,划分为若干供应区,每区设1 个分部,同时开设兵站线,负责对本区的部队实施供应。部队行军作战中不必携带过多的物资,可以就近得到供应区的支援,转移时沿途也可以得到补给,更为机动;兵站线亦能随战线前伸或后缩,更加灵活。三是适应部队流动性大的特点,在战术后方取消兵团后勤,以军后勤为主体,仍按军、师、团系统实施建制供应,并加强其后勤力量,提高保障作战能力。这一新型的供应体制便于组织多面作战的后勤供应,同时保持战术后方的机动性,避免了后勤机构的重叠和运输中的行车拥挤,有利于作战部队的机动、后勤力量的统一部署和使用。此外还便于各分区掌握本地域敌机、敌特的活动规律,熟悉当地的环境、地形、道路、资源等情况,集中力量进行仓库、医院、道路和防护设施等后方建设。这一创造性的方案提出后,立即得到彭德怀的大力支持,并指示迅速落实。在后方勤务司令部的正确领导下,志愿军经过不懈努力和数次调整,在战役后方共划分出5 个供应区,即沿作战正面按东、中、西作战方向划分3 个供应区,为一线分部,分别由第2、第1、第3 分部负责供应正面作战部队;在侧后东、西两翼划分2 个供应区,为二线分部,分别由第4、第5 分部负责衔接国内运输,支援正面的3 个分部,并负责反登陆作战的后勤准备及供应本区内的部队。实践证明,这样的供应体制和后勤部署,既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无论部队如何部署调动,后勤供应都能做到井然有序,避免了以往分部跟着部队跑的被动局面。从1951 年8 月中旬起,“联合国军”在发起夏季攻势的同时,集中其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五分之四的兵力,发动大规模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企图摧毁朝鲜北部的交通系统,瘫痪中朝军队后方,迫使朝中方面在停战谈判中妥协。在反“绞杀战”斗争中,洪学智极具预见性地提出:根据一定地区战略需要,建设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仓库,并要求做到“六防”①指防空、防特、防盗、防潮、防湿、防霉烂。。至当年年底,志愿军共修建库区98 处,其中山洞200 个、掘开式仓库2601 个、露天仓库5482 个、土洞库672 个,各种库房可容纳5475 车皮物资,②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年,第181 页。同时储存在库区里的物资做到“六不靠”③指前、后、左、右、上、下均不靠墙。,从而有效保障了各类物资的储存及供应。划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由于适应朝鲜半岛的地理、交通条件和作战要求,在随后的作战中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如在1951 年秋季防御战役中,西线的志愿军第47 军后勤全力组织火力运输,使作战部队一直保持10 至15 天用粮,各种枪弹、炮弹由4 至5 个基数增加到10 个基数以上,并及时后送了3000 余名伤员;东线的志愿军第67军后勤前运物资超过6900 吨,收治伤员7500 余名,后送5100 余名,为做好后勤保障、粉碎美军的秋季攻势发挥了重要作用。④《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后勤》,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年,第325 页。又如金城战役发起前,由于准备时间紧、任务重,第2 分部运力、物力均已不足,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从其他分部抽调运力紧急支援,仅弹药一项10 天内就调给第2 分部1 万多吨,同时又从东、西海岸防御部队的战备弹药中调拨2600 多吨供应前线各军,有力地保证了后续作战的需要。对此,美国1975 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中国军队的后勤系统……在朝鲜战争中显示了令人惊奇的对作战部队进行补给的能力”⑤《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基本经验》,第9 页。。

三、树立“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的思想,把整个战区后方建成前后贯通、左右衔接、纵横交错的兵站运输网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从地面到空中、海上,从前方到后方,会同时或交错进行,战场范围广,情况变化快,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利用兵站运输物资、运送伤员成为后勤保障的关键所在。志愿军入朝初期,各分部曾采取延伸兵站线的办法,对部队实施跟进保障,但还是出现了前后脱节的现象。一是受作战地域限制。朝鲜北部山脉纵横、河流众多,且道路布局不适应战时运输要求,铁路多集中在西海岸,内陆腹部地区少,东西横贯线少;公路分布也很不均衡,纵线多、横线少,西部多、东部少,沿海多、内地少,盘山跨水,弯急坡陡,并多与铁路并行,往往一地被炸,全线受阻。二是受作战对象限制。当时,“联合国军”装备各种作战飞机1100 余架(最多时达2400 余架),各型军舰200 余艘,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对朝鲜北部的重要目标连续实施毁灭性轰炸,致使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大部被毁,交通线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志愿军原本脆弱的后勤供应线雪上加霜。志愿军入朝时共有运输汽车1300 多辆,头一个星期就损失217 辆,其中82.5%是被敌机打毁的。⑥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第179 页。第二次战役时,部队推进至三八线,而分部最前的兵站才赶到德川、兰田一线,与前线部队相距近千里;第三次战役中,部队南渡汉江至三七线,前沿兵站虽跟进到加平、抱川一线,但后面的兵站尚在中坪地区,前后兵站相距三四百公里,汽车运输往返一次需要十几天;第四、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后勤保障最为艰难、最为复杂,部队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实施大兵团机动作战,日消耗物资量550 吨左右,而供应能力勉强达到二分之一。

为了彻底改变兵站线成为“豆腐线”“麻绳线”的被动局面,志愿军第一届后勤会议着重研究了搞好运输和建设兵站线的问题,明确“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的思想,强调要大力加强兵站运输线的建设。几乎同期召开的中朝两军高干会议也分析了前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后勤工作基本情况,强调“必须组织多线运输”。1951 年5 月3 日,志愿军党委作出《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首长和后勤机关充分发挥自己的运输力量,搞好运输工作,节约使用物资,并加强对交通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果断采取加强兵站建设、改善运输条件、连点成线构建运输网络、实行“分段包运制”“吨公里制”、组织接力运输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初步扭转了物资供应不上的被动局面。

交通道路是构成兵站运输网的基本条件。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伊始,即提出全军动手保障后勤的工作思路,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修建标准化公路。志愿军司令部随后发出指示,命令全军开展护路抢修工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修路高潮。参加修路的部队共11 个军、9 个工兵团和3 个工程大队,历时3 个月,动用157 万个人工日,整修公路31 条,新修7 条,全长2450 公里。①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基本经验》,第70 页。1951 年秋和1952 年夏,志愿军又相继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路,共动用394 万个人工日。通过整修,在东线首先开辟了熙川至生泉线,沟通了熙川至阳德的道路,随后又抢修洗浦至明德里线,开辟了松亭至城坪、马转里至新高山、长安里经五老所至石门等线,改善了东线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1952 年开辟了一条栗里经新坪、法洞的横贯公路。各供应区与军、师后勤部门也根据各自的需要,分别修建了多条支线和迂回道路,使之与中线和西线连贯起来,基本形成前后贯通、左右衔接的交通公路网,做到此断彼通、彼断此通,打不断、炸不烂。在优化交通道路布局的同时,根据彭德怀在志愿军党委会上关于“全军动手,普遍加宽公路”②《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基本经验》,第70 页。的指示,积极改善路况,将一级公路由原先的6 至7 米扩宽了1 至2 米,二级公路由4 米扩到6 至7 米,三级公路由3 米扩到5 米,并将几条主干线和通往各军的主要线路都改建成一级公路,提高了通车能力。此外,还在公路两侧构筑了8000 多个标准化汽车掩体,以便遇到敌机轰炸时隐蔽;在容易堵车的路段加修错车道或错车场,在险要地段增设防险边桩、护栅,在交通枢纽、叉道口、拐弯处和重要桥梁设置识别标志等。这些措施改善了交通路况和运输条件,增强了抗御敌机破坏的能力,提高了志愿军的运输效率,车辆损失率由入朝初期的42.8%下降到1.8%,物资损失率由13.4%下降到10.8%,运输效率提高了76%③《在保障中战斗,在战斗中保障》,《解放军报》2021 年10 月26 日,第7 版。;公路运输能力也大幅提高,1951 年9 月至12 月比4 月至8 月提高了95%,1952 年1 月至4 月比1951 年9 月至12 月又提高了19.8%。④《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180 页。。

兵站既是物资囤积点、供应站,又是伤员转运站和接力运输的联结点,部署得当与否对圆满完成后勤任务至关重要。1951 年6 月,志愿军首届兵站会议召开,明确本着利于供应、便于机动、保证安全的原则,按作战方向进行分散、纵深、梯次的兵站网状部署。11 月,又进一步调整兵站机构,实行(兵)站(辎重)团合并和(兵)站(医)院一体,将装卸、警卫、保管和医疗后送结为一体,提高了兵站的综合保障能力。志愿军在西线、中线、东线的第3、第1、第2 分部供应区前沿分别部署了1 个至2 个大站,又分别以新幕、三登、阳德为中心,梯次配置若干大站。并按照其所处位置和担负的任务,区分为前沿兵站、中途兵站、基地兵站。这样,在整个志愿军战区地域内,从战术后方到战役后方,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构成了前后左右、纵深梯次的兵站网点,既有利于物资的大量储备和供应,又利于后勤力量的相互支援和广泛机动;既可以在部队前进时交替向前延伸跟进,又能够在部队后撤时交替向后转移收缩,从而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部队实施不间断供应。

四、实行供应体制与指挥体制相结合,推动后勤职能、补给方式、供应对象、后勤编成等方面的根本转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经济力量的竞赛,而经济力量作为战争的物质基础只是潜在的,要作用于战争,必须转化为后勤保障能力这一直接现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得以实现。在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仅从国内前运的后勤物资就达9600 多种、260余万吨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后勤》,第326 页。。这些物资都是通过强有力的后勤组织与工作运送到前线,转化为部队战斗力的。从本质上讲,军事后勤是一种保障性工作,但随着军队和战争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更新、作战样式的演进、军队体制编制的变革,后勤保障任务越来越繁重、内容越来越丰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后勤兵早已不再是以前单纯的辎重兵、运输兵,同时也是战斗兵,正如彭德怀所指出的:“现代战争的后勤组织与工作,不仅是单纯组织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和分配,而且要与敌人的空降、轰炸作严重的斗争,要指挥防空兵、铁道兵、工兵和步兵的活动和作战。”②彭德怀:《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1953 年12 月2 日),《彭德怀军事文选》,第492 页。

人民军队过往相对单一、简单的后勤保障模式和后勤体制已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在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把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作为其重要的战略手段,后方自然也就成为激烈的战场,从而大大增加了志愿军后勤工作的艰巨性。为打破敌人的封锁破坏,及时完成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和装备维修等繁重的保障任务,志愿军必须建立战斗化的现代后勤体系,不仅拥有快速的综合保障能力,还要有相应的对敌斗争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这也是衡量后勤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洪学智在中朝两军高干会议上强调:“要搞好后勤供应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后勤机构,必须组织多线运输,必须事先准备物资,对敌斗争必须多样化。”③《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基本经验》,第45 页。并提出要把后勤工作“提高到指挥战斗,组织供应,保证战争胜利的更高阶段”,各级后勤部门应担负指挥战斗和组织供应的双重任务,坚持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一方面围绕供应任务的需要,针对敌人的破坏手段,指挥后勤机关、部队直接同敌机、敌特和敌空降兵作斗争,实现后勤工作的战斗化;另一方面又要把对敌斗争贯穿到各项后勤工作中,使每一项供应措施和供应方法兼有防卫和供应两种效能,做到防打结合。“联合国军”发动“绞杀战”时,正值朝鲜北部地区爆发40年未遇的大洪灾,洪水所至,房屋倒塌、堤防溃决、道路冲断。至1951 年8 月底,被敌机炸毁和洪水冲坏的铁路桥梁165 座次、线路459 处次,整个铁路线处于前后不通、中间半通的状态。④《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第258 页。为扭转运输和物资供应困难的局面,志愿军在防空火力薄弱、技术装备和物资器材极端缺乏的条件下,一边抗洪,一边以顽强的战斗精神进行反“绞杀战”斗争。通过采取“增强防空兵力,保卫重要目标”“加强抢修力量,确保重点抢修”等策略,以高射炮兵集中在重点目标附近,掩护交通运输线;以铁道兵部队重点抢修大同江、清川江、沸流江上被破坏的铁路桥梁和重点区段线路;在铁路桥梁和线路不通地段,以工兵、汽车运输部队和装卸部队组织漕渡或分段倒运,使各段线路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保证了前线部队的粮食、弹药供应。1952 年5 月下旬至6 月初,志愿军第三届后勤会议在朝鲜成川香枫山召开。洪学智总结指出:“虽然遇到了敌机疯狂破坏和洪水灾害等不少困难,但整个供应得到了改善,保证了部队有饭吃、有衣穿、有弹打,伤员能及时抢救下来和治疗。”⑤《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基本经验》,第88 页。他还特别注重发扬军事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创造性地解决后勤工作难题,总结部队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有效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如采用“片面运输”“顶牛过江”“水下桥”“防空哨”等巧妙的运输战术,建立起灵活多变的战斗化后勤。仅1951 年下半年就抽调1 个公安师和各分部警卫团营共12600 余人,在主要公路干线上按每隔1 至3 公里设置一组防空哨,设哨里程2500 公里,设哨数量1308 组,有效地为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防空报警,为其增添了可靠的“耳目”。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赞扬:“在汽车路两旁用一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车藏起来……这样,汽车的损失就由开始时的百分之四十,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①《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174 页。就连美第8 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也不得不叹服:“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②《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基本经验》,第9 页。

志愿军首批入朝的4 个军全部为陆军,每个军装备汽车不足百辆,另有3 个炮兵师,既无空军,也无海军,陆军部队没有坦克、摩托化装备,这时的后勤供应对象较为单一。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志愿军采取轮战方针,空军(歼击机部队、轰炸机部队)、野战炮兵(榴弹炮兵、防坦克歼击炮兵、火箭炮兵)、高射炮兵(野战高射炮兵、城防高射炮兵)、装甲兵、工兵、铁道兵及公安部队等军兵种相继入朝参战,后勤供应对象变为多军兵种合成部队,保障物资的品种、类别、型号、数量等都大幅增加。同时,随着志愿军技术装备的逐步改善,后勤各类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坚持把培养训练各类专业勤务人员、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作为加强后勤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1952 年起,各级后勤单位开始建立训练教育机构,通过举办各种轮训班、集训队,或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开展战地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培训司机1.2 万余人、卫生员1.5 万余人。此外还通过举办军需、军械、油料和“三防”、排除定时炸弹等轮训班,培训各类专业勤务人员7000 余人。③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基本经验》,第98 页。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后勤职能由一般组织供应向“指挥战斗、组织供应”的转变;补给方式由分散的就地给取和取之于敌为主向依靠国家组织统一供应的转变;供应对象由以步兵为主向多军兵种合成部队的转变;后勤编成由少数业务部门和勤务部队向包括作战、业务、技术等多专业、多勤务编成的组织和对敌斗争的战斗集体的转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后勤将士不断探索、改进和总结,完成了繁重的后勤任务,保证了战争胜利,取得了卓越成绩,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扬。“严格地讲,我们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才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点性的。”④《聂荣臻回忆录》下册,第747 页。“没有卓有成效的后勤保障,就不可能在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今后我们在建军工作中,仍然应该认真地研究、借鉴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后勤工作所取得的多方面的宝贵经验。”⑤《聂荣臻回忆录》下册,第759 页。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许多高级将领也由此对建设现代化后勤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打仗就是打后勤,物资供应的数量多少和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甚至最终决定战役的规模和持续时间,是影响战斗决心和作战部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毛泽东要求“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状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工作现代化和正规化的目的”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年,第339 页。,彭德怀指出要“总结朝鲜战争中我军的后勤工作经验,研究前后方与后勤有关的其他部门的协同动作,提高后勤业务和后勤战术”⑦彭德怀:《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1953 年12 月2 日),《彭德怀军事文选》,第493 页。。可以说,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实现了后勤工作的历史性改变,同时为人民军队建设现代化后勤提供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兵站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
两个人的兵站
浅谈国有企业后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关于抗战时期新四军兵站建设的几点思考
精细管理后勤工作
难忘的进藏回忆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次铁路运输
谁在掩盖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简评《真相》一文
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
《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一书出版
抗美援朝战争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