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研究方法:基于人的特殊性视角
2023-09-10李直娴
李直娴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中,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其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对管理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对立观念,一是将管理学看作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利用数理统计以及信息技术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发现管理领域的客观和一般规律。而另外一种观点则是强调运用组织及管理中具体的事物联系,重点研究管理实践中的个性化、非模式化和灵活创新。在新时代下,这种观点对管理学的研究实践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要重新审视管理学研究方法,从人的特殊性视角出发,确保公共管理等管理内容和实践具有科学性和思辨性。
一、基于人的特殊视角探析管理学
(一)经济人假设
18世纪著名经济学家、现代资本主义的创立者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经济人这一假设,是其对人类自身本质的划时代认识,对后世200多年的社会管理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发生目的是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在开展工作活动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保障,在经济人社会中,交换和分工是实现人们合作并维持社会生活有序运转的基础,即自利产生交换、交换带来分工。在管理学上,基于经济人假设,为避免组织和工作受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影响而出现损害,力求研究出一套权利与控制体系,以严格明确分工和责任,并利用自身所控制的经济性刺激物、较强约束性的法规制度等对经济人的行为进行控制,在这一前提下,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是“泰罗制”等相关思想。
(二)社会人假设
随着世界经济和思想的不断发展,人性假设在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新的进步,相关学者认为人参与工作的主要动机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竞争,其重要性体现在工作中的社会关系和团体地位,这种假设即是社会人,其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由感情来引导的,人们在具有经济需要的同时,也存在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非经济的社会心理因素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管理学的研究逐渐侧重非正式组织对管理的影响,主张对团体进行奖励,代替原先的个人奖励。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主体需要注意计划、组织以及指挥、控制等方面职能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组织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将社会和人群技能纳入管理领导的基础能力范围内,以此有效避免组织在出现反常状态下的机能失调,因此形成以人际关系学说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1]。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20世纪4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主张人在生产和工作活动中具有追求挑战、自主、个人成长和发挥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求,当员工理想被实现时,能够获得最大化满足,激发其潜能。并且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员工的实现倾向与组织要求行为之间无明显的冲突,反而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给予员工适当的机会,促使其将自身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充分融合,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自我实现人假设强调管理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工作任务的本身,关注工作具有的更多挑战和内在意义,既能激发员工实现组织目标,又能够满足管理者的管理需求。在管理实践中往往是通过职务轮换、职务扩大和丰富化等实现分工强化,以此形成了目标管理理论。
(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促使管理学研究从普遍研究转向特殊研究。认为人性包含差异性和变异性,因此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各不相同的需求,在人的年龄、知识以及地位和环境影响下会产生对应的需求变化,因此很有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最终结合为一个整体,产生复杂的动机。其在管理实践中强调发现员工的个性化差异,从而采取灵活、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由此产生了权变理论。
二、人性假设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一)强调非人性化管理
在公共管理中,人性假设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其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促使公共管理的研究趋向于非人性化的管理。根据其思想理论和人的特殊性视角,认为人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为实现组织目标,则要注重建立呆板的组织结构以及集权化的等级层次和严格的规范制度,进一步保障组织的标准化运行,提高组织控制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不过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经济人假设也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尊重人、不爱护人,压抑了人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管理活动采取被动、麻木的方式,不利于公共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性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会对组织长期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只适合应用在环境稳定、操作流程简单以及员工文化程度较低和工作科技含量较低的组织中,对于公共管理来说,采用这种管理方法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2]。
(二)注重人性化管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阶段各类组织更强调人性化管理,因此复杂人超越了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成为当前管理研究方法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在公共管理中,基于人的特殊性视角,为满足人性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将人性化管理作为研究实践的重点内容,并承认人性的差异性和需要的多层次。在公共管理中注重建立相对灵活的组织结构,等级层次趋向扁平化,而且文化氛围越来越宽松,以更好地发展人性和完善人格,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强化团队合作来促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公共管理的高效化和高质量运行。不过人性化管理对组织管理技术和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管理对象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自制能力,虽然在公共管理或者政府管理中,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但完全推崇人性化管理仍是一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在其自制力难以控制的前提下,依旧无法避免管理问题的出现。
(三)人性化与非人性化管理的适度结合
基于人性假设,对公共管理的实践应当坚持人性化与非人性化的适度结合。这是由于管理活动与生产力水平、人类文明程度和组织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联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长期探索和实践证明,人性化与非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在新时期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比如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制订计划应强调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得到普遍的认同。而在具体实施计划时,为保障计划的准确执行,应当采用非人性化管理,实现二者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但是在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现实情况明确主次关系、创新适度结合的方法等,从而将公共管理研究转变为按照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学科[3]。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科学与思辨研究
对于管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两大类,其中科学研究是利用科学方法,基于系统的观测来获得客观知识的方法,具有验证性和系统性,可以精确获取新知识。而思辨研究是与科学研究相对的一种方法,其是利用主观直觉判断以及个人的洞察力对个人的内心世界、认知方式以及客观实体等都做出分析。相比之下,科学的研究可以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思辨研究常应用于人文学科。而在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时,既需要在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具有规范性和精确性,也需要在挖掘主观世界时,体会人们的动机和行为等。因此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应选择适当的科学研究方式和思辨研究方法。首先是要在实践中发现公共管理的规律,再通过主观感知推理结论,从而更好地建立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有效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执行,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二)正确看待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之间的关系
在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不应相互排斥,而应实现对立统一。因此公共管理人员应认识到人在精神因素推动下开展物质活动时,与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自身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相结合的基础上保障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并且因为人具有特殊性,在应用时应注重相应的条件、前提和界限,以便于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和变更。同时在开展思辨研究时,应以科学研究作为铺垫,保障公共管理的研究具有合法性。因此在本质上,科学研究是思辨研究的重要基础,思辨研究又是科学研究的归纳和升华,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要正确看到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之间的关系,保障公共组织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思辨研究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公共管理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活动,其具有公共性和约束性,而人作为特殊的自然物,人的任何行为和活动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比如目的、意识、心理以及情绪等,各类组织都具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管理人员要提高思辨能力、培养批判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有效应用思辨研究中的经验法和案例法,结合管理工作实践寻找规律,以强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了解,锻炼管理人员的思维,启发工作思路,寻求及实施新管理技术和方案,更好地保障各项管理决策以及行为的合理性。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对思辨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其组织的分析,尽力模仿和改进公共管理模式,从而保障最终目标的实现[4]。
四、管理学人本原理的运用
首先,需要大力倡导自我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主观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因此需要借助人本思想来进行道德的建设和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践主体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扮演好自身在社会的角色。公民进行自我管理属于相当重要的方面,在各个建设活动中都需要将其归纳为个体在日常范围内的实践活动内容,公民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学习程度和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因此需要使其成为理性的自觉选择,实现自我管理。第一,对于教育主体而言,自我教育属于一个基础内容,公民道德的教育工作属于道德建设的基础内容,因此在实际的公民道德自我管理方面也需要强调自我教育。第二,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自身需要不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为道德,品德和道德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和区别,区别主要是道德表现在社会现象和社会需求方面,可以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进行反馈;品德属于个体现象,在个体发展当中需要满足自身的需求,主要内容对局部产生的现象进行反映,两者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第三,作为人这一主体,需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将具体的观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其次,在社会层面需要加快制度化建设,扩大作用范围,将切实可行的制度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管理和引导人们的作用,其中包含内容法制化和制度体系化两个建设方向。在社会管理当中,需要建立道德方面的奖惩制度,管理学中的激励原则和动力原则属于奖惩制度建立的基础内容,需要根据人们自身的实际需求来有效激发人的动机,实现目标行为的转化。动力原则的主要内容包含强大的动力和动力管理的持续化发展运行。在激励的因素中需要注意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管理因素当中也需要对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进行分析。
最后,对于全民而言,需要建立起对应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管理学的人本原理内,监督机制和行为原则提到需要不断地建立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需要监督个人行为,以此来有效分析并得出实际对策,尽量避免不良行为。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则需要管理者对员工日常的基本行为进行科学有效分析,以此确保可以挖掘最大潜能。在具体对象行为管理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机制,比如在对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可以进行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建设。其一,需要对社会公众进行道德监督机制建设,主要作用于公民的道德行为,其中包含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这三个层面:舆论监督主要是依靠主体的内在自觉和社会舆论理论来进行维系;群众监督可以极大调动人们参与建设的积极程度,需要对自身所具备的主体作用进行认知,以此来实现对自身利益和共同道德标准的维护;在法律监督方面,可以对全体公民的行为进行审判,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了解当地人们实际发展状况和思想水平来预测趋势方向,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在进行考核时,需要建立评估指标,专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相关调查工作,对调查得出的结果需要做出合理分析,确保可以对该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反映,为地区的建设开展提供意见和建议[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管理学中,需要对人的特殊性做出全面研究,以此确保思想和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对立统一性。而在公共管理中,由于其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目标的公共性,保障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能。同时又强调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规范和制约,因此必须要确保公共管理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在人的特殊性视角下,利用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假设对其的影响,执行人性化和非人性化管理适度结合的方式,运用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效解决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