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羿射日”神话考论

2023-09-09叶庆兵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颛顼高阳氏族

叶庆兵

《淮南子·本经训》载: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①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第574—577 页。

对于“后羿射日”的这段神话,学术史上关注的学者很多,从20 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神话传说进行了考察。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茅盾在《神话研究》中提出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看待这一神话传说;孙作云《后羿传说丛考——夏初蛇、鸟、猪、鳖四部族之斗争》②孙作云此文原载《中国学报》1944 年第2 卷第3、4、5 期,后收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一书。对这一传说中的后羿、日、猰貐、凿齿、大风、封豨等事物都作了详细考证,得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结论;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设有“穷奇与虹”一节,运用音韵学等知识,对“后羿射日”神话进行考证,认为“后羿射日的故事,实象征虹霓的弓弧映日成彩”③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 年,第272 页。,并指出“中国古代当有一个纯干纪日的原始历法”④同上,第270 页。。进入1980 年代之后,学术界对与这一话题的研究更加充分。有对后羿传说发展演变进行研究的,如聂鸿音《关于羿的神话传说的演变》(《民间文学》 1980 年7 期)、龚维英《“羿射九日”神话传说的原始面貌》(《人文杂志》 1982 年3 期);有对后羿身份开展研究的,如董治安《从上古神话到历史传说——谈羿和后羿故事的演变》(《山东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1991 年3 期)、闫德亮《论后羿射日神话的产生与演变》(《中州学刊》2002 年3 期)、李茂荪《中国古代的虹霓神和射日神——说东君和羿及其关系》(《求索》1989 年6 期);也有对后羿射日神话的寓意进行研究的,如范毓周《中国古代的“十日”传说》(《江苏社会科学》1990 年5 期)、王钟陵《羿神话的蕴意及演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年4 期)等。除此之外,还有对“后羿射日”神话本事进行研究的。这方面的工作,孙作云、丁山等先生已经做过,后来又有一些学者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如许兆昌《胤征羲和事实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2 期)、刘世明《后羿射日考辨——兼论〈尚书·胤征〉冤案》(《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1 期)等。但问题在于,虽然许多学者对这一神话传说的本事进行过考证,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如丁山和孙作云的考证结果就不同,许兆昌、刘世明的考证结果又与丁山、孙作云的不同,另外此二人的观点也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对于“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考证虽然很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种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因此还有继续研究的余地和必要。

在上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在历史传说中又有“后羿代夏”“胤征羲和”,这些历史传说和“后羿射日”神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探讨“后羿射日”神话的含义,就必然要联系它们。

一、夏与日的关系

夏和日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日”是夏人信奉的神灵,或者说是其图腾。这从以下诸多方面可以见出。

第一,从夏人的祖先来看,夏的祖先是帝颛顼高阳,这在《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史记·夏本纪》)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49 页。

而《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岂、檮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杜预注云:“此即垂、益、禹、皋陶之伦。”②左丘明撰,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577 页。禹为高阳之子还是孙有分歧,但其为帝颛顼高阳之后人当属可信。

颛顼又是谁?颛顼就是太阳(神),这又可以从以下几点证据看出:

1.颛顼又叫高阳。阳,即太阳。

2.颛顼父曰昌意。昌,《说文解字》“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③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135 页。其实,从字形来看,无论是“阳”还是“昌”,在古字形中都含有“日”。“昌”也就是两个日字,颛顼名高阳,其父名昌意,二者与太阳的关系都不一般。

3.《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④司马迁:《史记》,第10 页。颛顼之父昌意居若水,而《淮南子·地形训》云:“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①何宁:《淮南子集释》,第329 页。《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②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年,第376 页。《名义考》存《山海经》佚文:“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入处。”③易重廉:《屈原综论·〈九歌〉释义》,长沙:岳麓书社,2012 年,第62 页。《离骚》也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④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28 页。《说文》又云“若”作“叒”,“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扶桑。叒,木也,象形。”⑤许慎:《说文解字》,第123 页。而《山海经·海外东经》云:“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⑥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231 页。是则,若木生若水上,若水即汤谷,若木即叒木,即扶桑,都是太阳所在之地。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说,“若”是日母字,二者读音相近。昌意降居若水,则昌意与太阳之关系更加密切了。实际上,颛顼也曾居若水,《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云:“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⑦张双棣等注译:《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19 页。而且,昌意妻曰昌仆,疑“昌”本昌仆一族之姓氏,“日”本是昌仆一族之图腾或神灵,因古人知母而不知父,颛顼与其母亲一族关系当更密切,因而从母族而信奉“日”。

第二,颛顼的后人多尊奉太阳(神)。舜和楚也都是颛顼之后,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史记·五帝本纪》)⑧司马迁:《史记》,第11 页。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楚世家》)⑨同上,第1689 页。

而舜与楚也都和太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舜与太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舜的葬地与太阳有关。《海内南经》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⑩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242 页。又《山海经·大荒南经》云:“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⑪同上,第310 页。《海内经》又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塟,在长沙零陵界中。”⑫同上,第385 页。郭璞因此注云:“(苍梧之山)即九疑山也。《礼记》亦曰,舜葬苍梧之野。”⑬同上,第242 页。《史记·五帝本纪》也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⑭司马迁:《史记》,第44 页。“九嶷”与“九疑”音同字近,二者相通。是则,舜葬于九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九嶷又是哪里呢?《楚辞·九歌·湘君》云:“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易重廉《〈九歌〉释义》于此条下云:“九嶷,《五帝本纪》等均作‘九疑’。二字应相通。……‘若’,日母字。‘疑’,疑母字。娘日二纽归泥,‘若’可归入‘泥’。疑母与日母相转,‘若’又可归入‘疑’。‘疑’亦‘若’也。九疑实即九若。”而根据前面的考证,若木就是太阳树,九若必然与太阳又有密切关系。因此易重廉认为:“九若实即九日。九疑为日家族的聚居地。我们知道舜葬九疑。这就是说,舜回到了日家族的聚居地。楚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一定要回到老祖宗的住地。舜是九疑山神,故舜被尊为楚人的日神。”①易重廉:《屈原综论·〈九歌〉释义》,第62—63 页。其次,舜又与帝俊关系密切,与帝俊为同一神的先后神。②详见拙文《帝喾、帝尧、帝舜关系新考》,《史志学刊》,2017 年第6 期。而《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③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323 页。帝俊是羲和的丈夫,是十日的父亲,帝俊就是舜,然则舜也就是太阳的父亲了。

楚人也是帝颛顼的后人④对于楚人是否是帝颛顼高阳的后人,史学界有不同看法。张正明认为,楚人祖先不能推到帝颛顼高阳,而只能追溯到祝融,只是由于“楚人的先民曾依附于夏朝,从而接受了夏人的古帝高阳”,可参张正明:《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1—5 页。楚人实际上或许不是高阳的后人,但既然接受了夏人的古帝高阳,也就在心理上接受了太阳崇拜,这从《楚辞》即可见一斑。,而楚人与太阳也存在密切关系。首先体现在楚人的先祖世系上,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⑤司马迁:《史记》,第1689 页。前已说明,楚人为颛顼后代,而颛顼为太阳(神)。其实,除了颛顼,楚人先祖中的重黎,亦与太阳有密切关系。重黎为谁?重黎是羲和的祖先。《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孔安国传云:“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⑥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33 页。《尚书·吕刑》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安国传云:“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通天。”⑦同上,第635 页。或者以重、黎为羲、和之先人,或者直谓重、黎就是羲、和,可见二者之关系非比寻常。重、黎在历史上的身份很复杂,有时候混为一人称“重黎”,有时又判然作两人;羲、和也一样。但是不管羲、和是作一人还是两人,他(们)总是与日有关,或为日母,如《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或为日御,如《离骚》云:“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⑧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27 页。;或为日官,如《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或者直接就是太阳,如《后汉书·崔骃传》云:“氛霓郁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晖。”李贤注:“羲和,日也。”⑨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第1706 页。。羲和与日之关系如此紧密,重黎又是羲和之祖先,则重黎与日也有“不解之缘”,而重黎又是楚人之祖先。

其次,《楚辞·九歌》中有《东君》一篇祭神之歌,“东君”是谁?《广雅》云:“朱明、曜灵、东君,日也。”⑩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284 页。《楚辞补注》引《广雅》(作《博雅》)此条,明陈第《屈宋古音义》亦云:“东君,日神也。”⑪陈第:《屈宋古音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9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556 页。可见,东君是楚人对太阳神的称呼,祭祀东君也就是祭祀太阳。楚人果真信奉日为神灵。

根据前面考证,帝颛顼高阳就是太阳(神),夏人与舜与楚都是帝颛顼高阳的后代,而舜、楚与太阳关系格外密切。舜即日神,楚又敬奉日神,那么同样为帝颛顼高阳的后人,夏与日的关系应该也很紧密。

第三,夏人自称为“日”,也被称为“日”。《新序·刺奢》云:“伊尹知天命之至,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拍然而作,哑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①刘向撰,陈茂元校证:《新序校证》,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年,第402 页。夏桀自称为日,一般理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权威和太阳相似,现在看来,夏桀很可能并不是认为自己和太阳相似,而直接认为自己就是太阳,有太阳的威力,这是图腾崇拜中常有的现象。除了夏人自称为日,当时人也把他们称为“日”。《尚书·汤誓》云:“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②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第191 页。过去我们也只是简单地认为,这是把夏王比作太阳,现在看来,称夏为“日”也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很可能是以图腾来称呼。

第四,从夏禹之都城来看。《史记·夏本纪》云:“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③司马迁:《史记》,第82 页。所谓阳城,应该就是高阳之城,也就是太阳城。

综上所述,从夏人的先祖高阳是太阳神,夏人自称又被称为日,夏禹的都城为太阳城,以及与夏人共同奉帝颛顼高阳为祖先的舜、楚都崇奉太阳来看,夏人与日必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太阳很可能就是夏人的图腾,而后羿射日也就不能看作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了。因为在我国的历史传说中,后羿正与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与“射日”一样,是敌对关系。

二、“后羿射日”“后羿代夏”与“胤征羲和”

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中,后羿代夏的历史传说广为流传。如《左传·襄公四年》魏绛曰: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④左丘明撰,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第836 页。

《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亦云:

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⑤司马迁:《史记》,第86 页。

又如《尚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⑥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第176 页。《楚辞·天问》也记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⑦洪兴祖:《楚辞补注》,第99 页。在这些历史记载中,后羿是生活在夏帝太康时期,与夏处于敌对关系的另一氏族的首领。这与“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很相似,首先二者都是敌对关系,其次二者都经过激烈的斗争,最后从结果来看,无论是“射日”还是“代夏”,后羿一族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主要的是时代不同。1990 年代董治安就曾著文指出,在先秦两汉古籍中存在着出现于上古时代的夷羿,和生活于夏太康时代的后羿,对这二者要加以区分。①董治安:《从上古神话到历史传说——谈羿和后羿故事的演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年第3 期。神话中的羿生活于帝尧时期,而历史传说中的羿生活于夏帝太康时期。太康是启的儿子,禹的孙子,而禹和尧之间还隔着一个舜,因此,帝尧时代的羿和帝太康时代的羿很难说是一个人。董治安提醒我们要注意区分这两个羿,以免将二人的事迹混为一谈,这当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然而二者的区分却并不十分明显,他们的事迹早已相混了。如《史记正义》所引《帝王世纪》中谓“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这里已经将神话和历史传说相糅合,其中帝喾“赐以彤弓素矢”乃是源自神话,《山海经·海内经》云:“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②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391 页。“因夏民以代夏政”则显然源自历史传说;至于“历虞、夏”则将糅合的痕迹暴露无遗。

实际上,不管是神话还是历史传说中,同一个人物屡次出现,而时代不相应的现象很常见。如《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③司马迁:《史记》,第1 页。而《秦本纪》又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脩,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④同上,第173 页。同是少典,二者在时间上显然也差距甚大。不仅是时间上有矛盾,史实上也有矛盾。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⑤同上,第3 页。一般认为,神农氏就是炎帝,前既已言“神农氏世衰”,后又言“炎帝欲侵陵诸侯”,何以前后矛盾如此?此外,还有多人为同一名的,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⑥同上,第3 页。《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⑦同上,第4 页。“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好像是在说这八十一个人都叫蚩尤。同时还有同一人而具多种身份的,如羲和,有时为日母,有时为日御,有时为日官,有时又分别为羲、和而作氏族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一方面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分化衍生,于是有了不同版本,不同版本再经糅合,难免出现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上古时期人名(尤其是氏族首领的名字)与氏族名往往不分。例如“少典”,司马贞《史记索引》就指出“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⑧同上,第2 页。因为少典是氏族的名号,在人名与氏族名不分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生活于不同时代的少典了。蚩尤也是如此,既然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那么显然蚩尤就不是人名,而应为氏族名,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至于羲和,《山海经》明谓“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在同一处同一时,既为人名又为国名,明白道出了氏族名与人名同一的关系。炎帝(神农氏)也应是这样的情况,不过神农当是氏族名,而炎帝当是帝号。

虽然在神话与历史传说中屡次出现的不同的少典、羲和、蚩尤等不能视为是一个人,但应该肯定他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也即他们是同一氏族。同理,对于历史上存在的两个羿,我们不能径直将他们看成是一个人,也不能将他们的事迹张冠李戴,但我们将这两个羿视为同一氏族,将他们的事迹都视为是这一氏族曾经历的事,则应该是合理的。从氏族的角度来看,羿一族与夏一族在历史上曾经历过较长的斗争,在这斗争的过程中,羿一族取得了两次较为重大的胜利,一次是上古时代“后羿射日”所隐喻的那次,还有一次则是夏太康时“后羿代夏”,这两次斗争羿一族都取代了以太阳为图腾的夏一族,夺取了政权。

有关后羿的历史传说,除了后羿代夏,较为重要的还有“胤征羲和”。《尚书·胤征》载:“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①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第181 页。

如果单纯地看这则史料,“胤征羲和”似乎与后羿无关,但如果与“后羿代夏”的史料关联起来,那么二者关系就大了。前引史料说明,夏在太康之际就失国了,那么仲康又怎么能够“肇位四海”,还命胤侯征羲和呢?这让人怀疑。孔颖达《尚书正义》即谓:“以羿距太康于河,于时必废之也。《夏本纪》云:‘太康崩,弟仲康立。’襄四年《左传》云:‘羿因夏民以伐夏政。’则羿于其后篡天子之位,仲康不能杀羿,必是羿握其权,知仲康之立,是羿立之矣,故云‘羿废太康,而立其弟仲康为天子’。计《五子之歌》,仲康当是其一,仲康必贤于太康,但形势既衰,政由羿耳。”②同上。也就是说,这场征羲和的战争实际主导者不是仲康,而就是羿。

许兆昌在《胤征羲和事实考》一文中从三个方面对“胤征羲和”与“后羿射日”进行比较,认为“胤征羲和即后羿射日”,“所谓胤征羲和,应即是后羿射日神话的人间版本”。他的依据主要是这二者事同、时同、人同。所谓事同,是从射日的含义来说的。“从一个方面讲,后羿射日就是为了整顿历法,这与《尚书》所载胤征羲、和的实际含义是相同的……从另一个方面讲,胤征羲、和,本身也具有射日的符号意义。因为羲和不是别人,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她就是‘日母’……征羲、和与射十日,表现的意义完全一致。”所谓时同,是指虽然这里的羿是太康时期的羿,而射日神话中的羿是尧时候的羿,但“神话传说中亦有以后羿为夏初人物者。如《说文·弓部》中,羿又作‘’,云:‘,帝喾射官,夏少康灭之。’是虽认为羿为帝喾射官,但同时又认为他的灭亡是在夏初少康时期。显然,这与实际历史人物后羿可以看作为同时。并且,神话中说夏少康灭后羿,恐怕着意点是要反映少康对夏王朝的中兴,因为在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这一历史过程中,后羿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淮南子》晚出,它将后羿射日之事安在帝尧之世,可能是因为帝尧对历法的整顿规模更大,并且借助于《尧典》的流传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致。但事实上,尧令羲和制历与尧令后羿射日,就其内部所隐藏的符号意义而言,完全是对立的、矛盾的”。所谓人同,则是指羿、胤音近相似,上古羿属真部,胤属脂部,二者是阴阳对转的关系。③许兆昌:《胤征羲和事实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2 期。许氏从事同、时同、人同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很有说服力,不过我们认为在时间上,不必强求同一,而应当明确的是“胤征羲和”中的羿就是太康时代夏之羿。至于人同与否,也无关紧要,胤或者就是羿,而此时羿既然掌握国家大权,那么即使胤不是羿,他也应是奉羿的命令。而从“射日”和“征羲和”的含义入手,这正是这两个事件最本质的同一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羲和与日的密切关系了,而日又是夏的象征,所以“征羲和”可以说是羿氏族在夺得了夏之政权之后,对尚未臣服的夏的附属氏族的征讨。苏轼《书传》云:“羲和,湎淫之臣也,而贰于羿,盖忠于夏也。如王凌、诸葛诞之叛晋,尉迟逈之叛隋,故羿假仲康之命以命胤侯而往征之。”①苏轼:《书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53 页。黄伦《尚书精义》引张九成之说:“又曰余窃谓羲和先推历数,已知篡羿将有不君之心,而其影像将着见于日食。故心思口计,身为夏臣不若以酒自污,不当复为贼臣修举职事。”②黄伦:《尚书精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286 页。章太炎也说:“羲和守正之官,不肯为羿颁历,羿故诬以淫酒,命胤征之。”③章太炎讲,诸祖耿整理:《太炎先生尚书说》,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28 页。他们都看到了这一点。

三、“后羿射日”神话的整体性阐释

《淮南子》所载“后羿射日”神话不仅有“后羿射日”情节,还有“焦禾稼”以及“除害”的内容,它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考虑“后羿射日”神话时也应该对这些叙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射日”与除害之关系

实际上,在两个大的氏族激烈战争之后,战胜一方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或者是安抚和拉拢,或者是打击和征服。羿、夏二氏族的战争也是如此,不仅“后羿代夏”的这次战争存在征羲和的肃清行动,“后羿射日”的这次战争其实也有肃清行动。

《淮南子·本经训》在记载“后羿射日”这一神话的同时,还记载了后羿为民除害的事情,所除者为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等野兽,我们认为后羿除掉这些野兽的故事或许也不是那么简单,这些野兽与日一样,很可能是某些族群的图腾,而这些族群与夏是同盟或附属关系。

1.大风

今存高诱注《淮南子》注文云:“大风,风伯也,能坏人屋舍”,但俞樾即指出:“高诱注‘大风,风伯也,能坏人屋舍。’此下当有‘一曰鸷鸟’四字而今脱之。《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注引高诱曰:‘大风,鸷鸟。’是其明证。下文‘缴大风于青丘之泽’,注曰:‘羿于青丘之泽缴遮使不为害也。一曰:以缴系矢射杀之。’缴遮之说,以风言也。缴射之说,以鸟言也。”④何宁:《淮南子集释》,第574—575 页。大风,当即鸷鸟之意,俞樾辨之甚明。

而我们知道,鸟与日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郭璞注云:“中有三足乌。”⑤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303 页。《淮南子·精神篇》云“日中有踆乌”,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⑥何宁:《淮南子集释》,第508 页。日中有鸟,这正是日部落兼并或结盟鸟部落的图腾式表达。又据《左传》昭公十七年: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①左丘明撰,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第1359—1366 页。

从这段描写来看,少皞一族显然是以鸟为自己的图腾的,而少皞又作少昊,以太阳为图腾。《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正义》云:“重,直龙反,少昊之后。黎,高阳之后。”②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第28 页。而前文已证重黎乃羲和之祖先,羲和为日神。少皞氏以鸟为图腾,又以日为图腾,这与日中有乌都证明以鸟为图腾和以日为图腾的两个氏族关系密切,很有可能就是两个氏族结盟后,在自己的图腾中加入了对方的因素。这里的大风与日,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联盟关系,所以后羿射日之后,才要将大风也除掉。

2.封豨

高诱注:“封豨,大豕,楚人谓豕为豨也。”③何宁:《淮南子集释》,第574 页。封豨当也是一氏族名,这一氏族以猪为图腾,其与以日为图腾的夏氏族关系也很密切。《楚辞·天问》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④洪兴祖:《楚辞补注》,第99 页。就明确地把射杀封豨与革孽夏民联系在一起了。又《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餍,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⑤左丘明撰,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第1491—1492 页。神话中的封豨,到了历史传说中成了有仍氏和乐正后夔的后人,这当不是偶然,或者是神话历史化了,也可能是历史戴上了神话的面纱。而查考有仍氏就会发现,有仍氏不是别人,而是夏氏族的亲族。《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⑥同上,第1610—1611 页。夏后相被灭之后,其妻后缗逃脱,投奔的不是别人,正是有仍氏,因为她是有仍氏一族的女儿,并且她在有仍氏生下少康,夏与有仍之间的亲密关系,于此可见一斑,甚至可以说,夏氏族有一半的血缘来自有仍氏。在后羿射日时代,有仍氏与夏氏族的关系是否如此亲密还未可知,但二者关系应不会疏远,至少是同盟,而且从它能够保护夏氏族遗孤来看,有仍氏应该是具有一定实力的氏族,这才是羿一族在战胜夏氏族之后必须征伐封豨的原因。

至于猰貐、凿齿、九婴等,他们与夏氏族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从大风、封豨的情况推断,他们很可能也是与夏同盟的一些氏族名称,有夏一族要建立自己的统治,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然会有很多的盟友,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联盟部落,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再还原清楚了。又或者这个变相记载羿、夏战争史的后羿射日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又掺入了一些其他的怪兽,也未可知。

(二)自然灾害神话与战争神话的牵合

先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过许多的自然灾害,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和生产技术低下,这些灾害使他们遭受的损失往往是惨重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他们却又无可奈何,也难以理解这些灾害产生的缘由,于是便产生了各种自然灾害神话。“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记载与后羿除害的记载相比,就更倾向于反映一种自然灾害——旱灾。旱灾是先民面对的主要灾害之一,《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①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362—363 页。

在这则故事里先民把久旱不雨的原因归于魃,并希望通过驱魃降雨。《诗经·大雅·云汉》是一首记载旱灾的诗,诗云:“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②朱熹集撰,赵长征点校:《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第210—211 页。又把旱灾归因于后稷和上帝。和魃、后稷相比,与旱灾关系更为直接的当然是太阳,先民将干旱归因于太阳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自然神话里,“十日”很可能仅仅是一种想象和夸张,而并不具有“纯干纪日”等文化和社会意义,因为只有真正的太阳,才可能“焦禾稼,杀草木”。

“焦禾稼,杀草木”是纯粹的自然神话,而射日与除害则是战争的象征。那么,《淮南子》所载的“后羿射日”神话就是自然灾害神话和战争神话相牵合的产物。一方面,它保存了上古时期严重旱灾的痕迹,另一方面又变相记载了民族之间的战争。这正如黄帝与蚩尤的战争神话中,又载有驱魃的旱灾神话。然而,让二者牵合起来的又是什么呢?也许是“日”,也许是“射日”。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两种神话中“日”都是关键所在,自然灾害神话中的“日”是先民认为的造成旱灾的主因,羿、夏战争神话中“日”是羿一族的主要敌人夏的图腾。由于主要矛盾都是日,所以可能牵合。也可能是“射日”,正如先民想要驱赶魃以免除旱灾一样,他们也想通过射日而缓解旱灾。神话中不仅有后羿射日的记载,还有尧射日的故事:

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燋枯。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③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227 页。

而在羿、夏战争神话中,夏的图腾“日”是羿一族的主要敌人,因此射日是其主要任务。这也可以说明“射日”神话有自然神话的一面,对于自然神话而言,只要能够把日射掉,灾情即可减轻,至于射日的是尧还是羿都没有关系。而在羿、夏战争神话中,羿的地位是不可移易的。或者正因为此,射日英雄渐渐地固定为羿了,后羿射日广为流传,而尧射日逐渐不为人知。

正是因为在自然神话和羿、夏战争神话中都有“日”这个对象,或者都有“射日”这个主要情节,所以这两个神话才牵合成为一个,并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后来《淮南子》所记载的那个样子。

(三)“帝俊赐羿彤弓素”:羿与崇日部落的关系

我们在论述夏与日的关系时提到,舜与帝俊是一人,并且都与日有密切关系。然而《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①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391 页。也就是说羿是接受了帝俊的命令“以扶下国”的,并且羿用以射日的弓、箭都是帝俊所赐予。那这岂不是互相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不过确实反映了羿与崇日部落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历史上,任何部落或氏族之间的关系都很难说是一直敌对或一直友好的,相反往往是变化着的。“帝俊赐羿彤弓素矰”反映的是羿部落与崇日部落曾经的友好关系。这种曾经存在的友好关系,我们也能够找到证据。

《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载:

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兽,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杀羿于桃梧,……浞遂代夏,立为帝。寒浞袭有穷之号,因羿之室,生奡及豷。……使奡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封奡于过,封豷于戈。……初,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于有鬲氏,收斟寻二国余烬,杀寒浞,立少康,灭奡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也。②司马迁:《史记》,第86—87 页。

袁珂认为“帝俊、帝喾和舜就是一个人化身做几个人”③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年,第146 页。,至少在赐羿弓箭这件事情上,他们是可以视为一人的。那么,羿本来是帝喾的附属,因帝喾分封才有了领地,很可能羿一族本来也是崇日一族的同盟,后来趁其衰弱才夺取政权。这则记载还表明,杀夏帝相的并不是羿而是寒浞,而羿代夏之后,夏之遗臣还曾事羿,此外,羿在代夏之后还扶持了夏一族的仲康,这都可以说明羿与崇日一族之间并非绝然的对立关系。

综上,我们认为《淮南子》中的后羿射日神话是由自然灾害神话和战争神话相牵合而成。羿在神话中是射日英雄的名字,而在历史上它又是一个氏族的名称。羿氏族和夏氏族在历史上有着复杂的关系,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后羿射日和后羿代夏是其中较为重大的两次战争,而羿除民害与胤征羲和分别是这两次大的斗争中一个部分,是羿氏族代夏之后对夏的附属氏族或部落的肃清。

猜你喜欢

颛顼高阳氏族
他笑了
秦人的祖先
黑色帝王颛顼
秦人的祖先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讨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