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之八

2023-09-09孙鸿飞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学性

孙鸿飞

摘要:诗意语文课堂的语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诗的文学性与生命性。通过《心中的鹰》一课的教学片段进一步解释与说明诗意语文中诗的文学性与生命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意语文;文学性;生命性

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说: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最美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魅力。

语言是种“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气”指一个人的气质、思想、精神、品质与境界,“气”是我们无法看到的具体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它的存在,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

一旦拥有了这种“气”,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自己的思想、精神、境界通过語言传递给读者,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文章中所蕴含的气韵。语言和内容的内涵外延完全同一,并无先后内外之别。内容如果没有用语言来呈现,那么内容则等同于并不存在,当然,没有内容的语言也难以表情达意。《春秋谷梁传》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人就是一个言说者,离开言说,人的精神将掉入一个黑暗的深渊,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能从孟子的语言中感受到他的浩然之气;从李白的语言中感受到他的浪漫之气;从杜甫的语言中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气;从苏轼的语言中感受到他的豁达之气,等等,这就是“文如其人”“人文合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天地正义气、英雄浩然气、君子高雅气、文人书卷气,切忌市侩气、世俗气、狭隘气、粗鄙气……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睿智典雅、简洁深刻、掷地有声、引经据典的,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就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你为不肯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情感;你调整了俗滥的语言,也就调整了俗滥的情感。”所以说出美妙语言的同时就是在陶治情操、净化灵魂、提升思想,就是在养育生命,享受人生!

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是课堂的真正表现形式,正是在师生对话交流中课堂才真正成为学习的“场”,学习才真正发生,情感才真正激荡,智慧才真正启迪,价值才真正实现。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对话是一种心灵的抚慰;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生命的赏识;一种价值的去蔽;一种真情的交融。”

下面以《心中的鹰》课堂片段为例,谈谈我对诗意课堂的语言的认识,执教此课后我认真观看了录像,再次对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评价进行思考,发现在课堂师生交流中还有很多灵动的瞬间和智慧的闪现,但我并没有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一定对语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指一生)这位同学,你读得很投入,我想请你来看看第一句:鹰张开翅膀在蓝天上摆成个“一”字。许久,身子一斜,听任气流托着它回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听任”。

生:可以表现出鹰的坚强。意思是不管声音如何,自己只听到它在说。在这里就是加重了语气。

(思考:这个学生的回答有他自己的逻辑,第一句表达观点,第二句解释原因,第三句总结效果。从作用上讲第一句回答中心,第二句回答内容,第三句回答效果。只不过“坚强”一句概括得不够准确,“勇敢”“自由”二词为佳,第二句未表达清晰,在此基础上,第三句无实效。如果在此处,我如此追问:孩子,我对你表达的第二句话特别感兴趣:“不管声音如何,自己只听到它在说。呼呼风声、瑟瑟风响,雄鹰毫不在意,它只是听到自己的心在说。那么,它的心在说什么呢?”学生是不是就顺着自己的逻辑可以回答:“不论任何状况,鹰都要飞翔。”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对话:“是的,这就是勇敢的鹰,向往自由的鹰呀!”)

师:你换一个词解释一下“听任”,可能就有更深的理解了。

生:“任凭”。

师:请你把“任凭”带入句子,再读一遍。

生:许久,身子一斜,任凭气流托着它回旋。

师:“任凭气流托着它回旋”是一种怎样的飞翔状态?

生:鹰现在不畏艰难,只看前方。“气流托着它回旋”也不畏惧。

师:无所畏惧,凌云御风,这就叫听任。

(思考:在教师以词解词的追问下,学生修正了自己的回答,并较准确地感受到了鹰的形象。这一设问是相对有效的。)

师:读这一句,你感受到鹰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生:我感受到鹰在天空飞翔时的一种大胆与不畏高空的恐惧感。

师:自由勇敢,振翮高飞,这就是“听任”。也只有雄鹰才有这样的气魄和勇气,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

(思考:此对话过程又完成了一次对学生表述能力的提升,这是语文教师课堂师生对话中最基本的能力。)

生:许久,身子一斜,听任气流托着它回旋。

师:诗人郑敏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着喜怒哀乐的脸。鹰爸爸、鹰妈妈、鹰孩子呈一个“品”字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屏显:爸爸妈妈并排齐肩,后边是儿子。品字形上升,品字形下坠,品字形斜过蓝天。)

生:“品字形上升,品字形下坠,品字形斜过蓝天”,品字形能体现一家三口的团结。

师:可不可以换一个词代替“团结”?

生:和谐、和睦。

(思考:看似一个简单的换词,实际上完成了一场学生词语精准度的训练。在语文课上,这类更正必不可少。)

师:多么温馨、多么美好、多么和谐。(问一生)你能发现鹰一家人“品字形”排列的位置吗?

生:小鹰在品字形的右下角……不对,小鹰应该在上面。

师:下面是———

生:下面是小鹰的爸爸、妈妈。

师:小鹰向上飞。

生:爸爸、妈妈也随着向上飞。

师:小鹰向下飞。

生:爸爸、妈妈也随着向下飞。

师:小鹰斜过天空。

生:爸爸、妈妈也斜过天空。

师:这就是一幅画面呀!多么和谐,多么默契,多么美好,生生相息,心心相印,生命合一。所有女同学读出这生命的美好。

女生:“爸爸妈妈并排齐肩,后边是儿子。品字形上升,品字形下坠,品字形斜过蓝天”。

(思考:此处对话其目的是将静态的文字化为动态的画面,一个“品”字经过品读而具有了情感和动态。)

师:(指一男生)你认为女同学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她们声音很优美,能够读出“鹰”一家一起练飞的温馨和睦,读出一种亲切感。

师:温馨谐美、清脆动人。下一句就需要我们男同学读出慷慨悲壮了(环视一下同学,男生不多),我们的男同学们能否读出这种力量呢?

男生:(洪亮地)能。

师:好,男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悲壮之感。

男生:“自知死亡将至的鹰,悄悄离开巢穴,飞向人迹不到的深山。在那里一次又一次向高高的藍天冲击,直到耗尽全力。它收拢巨大的翅膀,箭一样扎进瀑布冲泻的深潭”。

师: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感谢男同学们。

(思考:看似简单的互评与激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有了笑容,有了自信,有了自我,课堂就有了生命。课堂的节奏也陡然发生了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理解“一次又一次向高高的蓝天冲击”和“箭一样扎进瀑布冲泻的深潭”的行为?

生:我认为鹰知道自己死亡将至,所以在生命的最后要展现一下自己,表现了它用了很大的力量。

师:心有蓝天,拼搏奋斗,至死不渝。

(思考:此处对话确有空白,如果加一句追问:“死亡将至,用巨大的力量要展现自己什么呢?”学生是不是就可以在此台阶上想到,鹰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止。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提升虽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但空白之处未免遗憾。)

生:这个行为体现了鹰骨子里的骄傲,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向蓝天搏击,当力量枯竭之时,箭一样扎进瀑布冲泻的深潭,即使要死,也要死得壮烈。

师:生得精彩,死得悲壮;生得灿烂,死得辉煌。英雄之鸟,死亡也不同凡响,死亡也震撼人心!让我们充满敬意地齐读这句描写。(师生动情齐读。)

通过以上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教师诙谐幽默,他的课堂语言就倾向于轻松自在,妙趣横生;有的教师细腻柔情,他的课堂语言就如春风抚面,舒适自然;有的教师聪明机敏,他的课堂语言就在于四两拨千斤,睿智敏捷。但无论语文教师的风格如何,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必定是典雅精致、润德启智的,语文课堂也必然应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用言语润泽学生生命成长过程。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课堂也必然应该是诗意的,用诗意的方式来观照世界,看待人生。用这种态度来教学,就如同王崧舟老师所描绘的生命境界:在这样的一段时间中,你会迎来一次生命与生命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美丽邂逅!我支付的是生命,结缘的是生命;在生命境界中,你会对自己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刻负起责任。用美感的态度来对待教师的职业,你看到的不是作为职业给自己带来的维持生活的物质利益,不是学生未来的成绩升学、前途发展,也不是科学理论、方法实践,你的眼中看到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看到的是一个生命体存在的美好状态。所以,你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符合生命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对一个生命存在的珍视与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存在的美好的欣赏和憧憬。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文学性
音乐的文学性探究——以李斯特《旅行岁月》为例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彼得·威德森“文学性”理论的思考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文学性综艺节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以央视《朗读者》为例
卡勒与伊格尔顿的“文学性”理论对比研究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文学性”反思与作为“不同的世界”的文学